第一卷 王朝初创 第十七章 近卫队的命运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43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与这些当官的相比,皇帝对于军队的改造,真可谓是挖空了心思。他也不止一次的说过,兵在精而不在多,为了得到更多的精兵,他要求各地每隔时日都要勤加练习。
这些经过训练的士卒不是为了保境安民,也不要他们去打仗,而是为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选拔,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当时地方有限)进行海选。
不过这个海选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大一样,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骑马或坐轿),加之皇帝日理万机,这位海选的总裁判无法亲临各地督促检查工作,如果派自己的亲信们去,地方太大估计人手不够。
富有创新意识的皇帝很快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在数万禁军中挑选出数千体格强健军模。将这些人送往各地,并诏告天下,此次选拔的标准就是这些军模,高矮胖瘦一目了然,出了身体原因之外;参选者的武艺必须娴熟,武艺超群的军模们会做最后的裁决。
为配合皇帝做好此次选拔,各地都尽心尽力,把最好的队伍全部送给了皇帝。被地方上报上来的健儿们一时云集东京,这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盛况空前的总决赛,参加者包括禁军和这些参选人。
经过一番选拔,皇帝对绝大多数还是比较满意的,对于那些滥竽充数的人,皇帝毫不客气的从队伍里清除了出去,一支强大的近卫队正式成立。
那些没有被选拔上的人,在地方上干起了杂役,偶尔也追捕几个零零散散的逃犯盗贼,作为他们的特殊功勋,有一点值得强调,打仗与他们从此无缘。
说到禁军其实由来已久,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皇帝和皇宫的安危,可以说是最让人羡慕的兵。在汉代,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羽林军,为国羽翼,如林之盛。后来,又更过很多的名字,最为人熟知的是御林军。
安史之乱后,一支名为神策军的戍边部队彻底改写了禁军的历史,经历了两次救驾,这支队伍成了皇帝的心腹。这个心腹已是帝国最后的力量,守卫宫廷、护卫京师、出师征伐都成了禁军责无旁贷的事。
从那时起,在往后的岁月里,禁军成了无所不能的军队。但凡想有成就的人(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如此),都必须领导这支万能的军队,攻防坚守、开疆拓土、无往而不胜。
从禁军起家的赵匡胤自然之道这些人的能量,如能善加引导,必能无敌于天下,如稍有不慎,必将死无葬身之地,那位传奇的唐庄宗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安抚这些人,光靠赏罚是不够的,特殊的人要用特别的办法。经过认真的考虑,他总感觉这些人身上的担子还不是太重,经验告诉他,只有忙的不可开交的人才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
对于跟在自己身边的禁卫们,在闲暇无事时,他会让他们来几盘围棋或是象棋什么的,在武力很牛逼的情况下,脑力也得开发开发。说实在的,下棋确实很耗脑子,身处棋局的人往往心无旁骛,一旦迷恋上就难以自拔。
剩下的禁军们自然而然又要添加新的任务,皇帝说话了,根据自己多年的军旅经验,他本人感觉有一种极不公正的现象存在。
戍边之军异常辛苦,常年在外驻守,得不到很好的休整,而禁军却整日闲暇无事(这不都开始下棋了),说到底还是皇帝没有做好工作。
从今往后,戍边之军都有禁军接替,按规定,各支禁军都将轮番戍边,均劳逸习战苦。经常可以看到,身为皇家禁卫的禁军在换防的路上来回奔波,这正是皇帝要的效果。
他们的换防地,除了边关的重要据点,就是那些散布于帝国各个角落的军州,一种纯粹的军事要塞。
和禁军一起换防的还有他们的主帅,这些将领在各地来回频繁的调动,其频率丝毫不低于禁军换防。皇帝的理由是要他们多跟士卒们接触了解,更换的频率太快,哪有接触了解的时间?刚感觉熟络了,皇帝的调令又来了,不得不说皇帝的时间掐的刚刚好。
一个将领只带着几号人行走在宽大的官道上,着实有点寒酸,就连那几号人也可能是暂时借用的。皇帝三令五申,将领绝对不允许选拔精兵做亲兵,当然最好是不选亲兵。
有了皇帝的淳淳教诲,将领们都不怎么选亲兵,怕给皇帝添麻烦,也怕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没有了士和相,这个主帅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暴露率极高,死亡率就更不用说了。
死就死吧,反正死的不是皇帝,将领们多得是,没了张三还有李四,大不了他们死后多给点慰问品,再加上皇帝的两滴眼泪。
过了禁军这一关,皇帝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自建隆二年开始,中原之地灾情连连,旱情时有发生,黄河在滑县等地几度决口,大灾加上大役,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
皇帝几次下令,要求各地赈灾,抢修河堤。可问题是流民依旧无法生存,他们开始向各地流窜,各地老弱病残的军士对于流民完全放任不管,再说也没法管。
再让这些人流窜下去,万一他们有目的的汇于一地,那后果不堪设想。几十年前的黄巢大军依然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赵皇帝的脑袋开始高度紧张,他绞尽脑汁的在想应对之策。
并多次入大相国寺求雨,或许是他不够虔诚,诸般神佛对他的祈祷异常冷淡,灾情似乎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为此,他多次在臣下面前炫耀自己无比杰出的智慧。史学家们也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极尽其能事的大书特书皇帝的这一妙计,似乎有了它之后,江山足以永世不朽。
先来看看皇帝想出的妙计,在对兵役制度做了仔细的研究后,皇帝发现一条规律。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早在唐中期就已经消亡,随之而来的是以雇佣形式而来的招募,三教九流,但凡想吃军饷的,都可以应召入伍。
随即一个致命的缺点马上暴露出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平头百姓、商人、草寇、囚犯等等。这不像是去打仗的军队,更像是各行各业组成的观摩团,临阵脱逃的事时有发生。
为防止这些人逃跑,但凡新兵都要在脸上刺字,跟那些刺字发配的犯人没有两样。这是一个永远的标记,一个深入骨髓的耻辱,凡是刺上字的人,不论他们跑到天涯海角,差役们都会把他们带回来。
赵皇帝的办法是,既然这些流民没饭吃没地住,那好办,把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收入军营,帝国用军饷养活他们。听说有饭吃,流民非常愿意参军,刺字就刺字把,总比丢了命强,只要自己一入伍,家人也就有饭吃了。
流民如潮水一般向军营涌去,天灾依旧,可流民猛然间从中原大地蒸发了。这些流民被皇帝终生买断,买卖做的非常成功,钱能解决事那都不是个事。
与此相比,那些流民的家乡,灾情过后土地荒芜,几十里没有人烟,或许有老弱妇孺在荒田边张望着,他们又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