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家二姑娘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64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1945年,关东的春天来得很晚,虽然已经五月了,大地也才泛起丝丝绿色。沈阳近郊的新民县因为离沈阳不过百十里路,所以比其它地方也要繁荣一些。一条辽河流淌了几千年,养育着两岸的人民。
    离新民县不远有个叫杜家窝堡的小村庄,因为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是杜姓,因些得名。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的男人叫杜宝根,三十多岁。女人叫张桂花。夫妻俩带着三个女儿,大的叫杜淑芳,十六岁已经出嫁,给一户地主家做童养媳,女婿只有六岁,这是东北农村特有的一个风俗,给小孩子找个大媳妇一个为了帮助照看孩子,一个是给家里当个劳动力。到了解放后,关东出现了一股离婚热潮,很多年轻的媳妇离婚后还是黄花大姑娘。二姑娘叫杜淑云,十岁了,在家里帮助妈妈带三个月大的小妹妹。
    男人给地主扛活,在东北土地多,只要肯干,吃个温宝还是可以的,由于杜宝根为人很是善良,实在,很得东家的喜欢,逢年过节,东家还会给点细粮拿回家,不管怎么的,老杜家的日子还算过得过去。
    村里开了私塾。杜家的二姑娘照看妹妹的同时,总是背着妹妹在窗外听先生讲课,他爹看到孩子爱学习,就揍了几个钱,让二姑娘进了私塾。平静的日子就这样静静的过着,虽然苦些,但也是有欢乐。于此同时,杜家的女人又怀孕了。
    到了1945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降临到这个原本平静的小村庄。一夜之间,各家各户几乎是哭声一片。可是没有几天,却再也听不到哭声,因为人们突然发现,家里只要有一个死了,紧接着就会有第二个人出现相同的症状,不出几天也会去世。这是一场霍乱,只在接触到传染源,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那就没个好。到最后,村里连个往出背尸体的人都没有了。据说,那年的一场瘟疫死了三分之二的人。
    杜宝根的东家也不幸染病死了,东家的婆娘让长工们给东家剃着头,可是没有人敢干,怕被传染。东家的婆娘哭着求这些人,杜宝根实在是看不过去,就说他来干。可是剃头的第二天,他也就连拉带吐,几天的工夫就撒手人寰了。家是的小妹妹也随着死了。转眼间一个小家庭就这样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随着家里的男人的死去,二姑娘也再也不能去读私塾。母亲张桂花挺着大肚子,没法维持生活,最后,在一个媒婆的牵线下,介绍给了一个土匪,这个土匪长的凶神恶煞,经常打骂她们母子,后来,每每回忆起这个人,二姑娘都还是一脸恐惧。过了几个月,张桂花又生下一个小女孩了。小名叫小妹。由于后找的个这男人总是无休止的折磨,张桂花不久就瘫痪在床,二姑娘照看小妹,生活在恐惧中的二姑娘把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小妹的身上,来打发他失去父亲的,母亲被折磨的痛苦。可是不久,由于营养不良,小妹死了,当时二姑娘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看到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母亲,下半身已经长满了蛆虫,露出累累白骨知道母亲也会不久于人世了。
    一天清晨,二姑娘发现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就跑到外村的姥姥家叫来姥姥和舅,等他们到的时候,母亲已经断气了。姥姥给母亲收拾干净就找个没人的地方给埋了。剩下的一床被子里的棉絮里爬满了蛆,姥带着二姑娘来到河边洗干净后拿回家,过了几天,那个土匪又把被子要走了,所以妈妈走了,什么也没留下,现在剩下二姑娘一个人了。
    在当时的年代,吃饭是一件天大的事,谁家填一口人吃饭,那都是极为犯难的事,剩下的二姑娘去谁家呢,去舅家,舅妈翻白眼,墩饭碗。去姨家,被堂兄弟抢了饭碗。也难怪呀,一家人都吃不饱,再来个外人,大人还好说,孩子们因为一口吃的,什么事都干出来了。二姑娘长大以后的性格是极其安静的,话语很少,她后来和她的子女说,性格的养成,是因为在别人家,总是躲在角落里,不出声,怕引起别人的注意,人家又该撵她,骂她。就这样今天去东家,明天去西家,受尽白眼,没家,没妈的孩子真是苦不堪言。
    慢慢的二姑娘长到十二岁了,大伯,大娘打起了她的主意,给二姑娘找婆家,换了两斗小米,这件事被出嫁了的杜家的大姑娘知道了,来到大伯家大闹,必须退亲,否则就要把他家的粮食垛点着了,大伯也理亏,万般无奈把婚退了。二姑娘又逃过一劫。
    东北解放了,二姑娘的日子也相对的变好了一点。因为是父母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姐姐,是个孤儿,国家照顾,也上了学。杜家的大姑娘也离了婚,找了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又结了婚,把妹妹接到她家,紧衣缩食供妹妹上学,加上自己又陆续的生了几个孩子,家里也是紧巴的很。大姐是个风风火火,泼辣的女人,家里外头一把手,所以家里都是她说的算,大姐夫人老实,对二妹也是很好的。学校要穿白色的校服,大姐就趟黑手针给做一件,明天让二妹穿上。学校要编筐,大姐夫不声不响去河边砍了柳条编完让二妹带走。这是二姑娘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二姑娘爱学习,学习成绩很好,一到放假,也会帮大姐带带孩子。为了不耽误读书,她就把大姐的孩子有小绳捆到坑上的窗棱上,拿一个小棍,一动就打一下,等到大姐家的孩子长大后,都还怕二姨。
    姐妹情深,到后来,二姑娘就把自己的姐,姐夫当做自己的父母赡养了。
    中专毕业后,二姑娘分到新民机械厂,参加工作,由于一个人,粮票,肉票花不了,也就都接济姐家了。二姑娘也把自己的名字也为杜晓峰。
    由于家里的孩子多,大姐家眼看着就吃不饱,听亲属说黑龙江的土地多,粮食管够,就决定全家去黑龙江,这样,这边又剩下二姑娘一个人了。
    二姑娘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在工作上永远是一个标兵。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又被调到新民县邮电局,当一名话务员。业务能力极强,几千个电话号码张口就来,年年是先进工作者,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本系统比赛总是为单位争光的人。所以单位领导也特别重视她。
    尽管忙于工作,但是每当闲下来时,二姑娘不免会想起姐姐,年纪也慢慢的大了,也渴望成立家庭。单位领导也很关心她的婚姻大事。一次省里邮电系统领导开会,昌图县局长与新民县局长碰到一起互相问各自单位有没有年纪相仿的,优秀的人员,当昌图县局长说他们单位有一个外线工人也是先进工作者,生产标兵,全系统业务比赛第一名。而且是昌图县篮球队主力前峰。当时两个局长大喜,各自回去,当起了媒人。就这样,新民县的杜晓峰,昌图县的马贺林就这样建立了恋爱关系。当时的领导给他们两个介绍都各自揣着自己的小算盘。都想把这么好的人才挖到自己的单位。所以尽管两个人处得很好领导却没有人主动提出给调动的事。
    一天, 新民县邮电局长到外省开会,昌图县局长趁这个空当,把杜晓峰的手续调到昌图,等到新民县局长回来,生米烹成熟饭,气得几天没和杜晓峰说话。尽管如此,新民县局还是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仪式把杜晓峰送到昌图。
    就这样,二姑娘杜晓峰开始了她自己的向往已久的新生活。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这里的二姑娘就是我的母亲。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