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周刊·现代社会  003期(2)——我讨厌韩国,你呢?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95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八卦周刊·第二期(总第002期)
    主编:夜七
    (哲学卷)
    =============================
    夏夏哥哥摆一摆大天朝的邻国(3)(朝鲜半岛卷完)
    =============================
    这个时候,一向不大爱理藩邦事务的明朝也坐不住了,以前江浙的倭寇就已经令朝廷伤透了脑筋,现在若再纵容日本侵吞朝鲜,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明朝于6月2日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
    6月15日先锋戴朝弃、史儒率部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李王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也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59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岛大捷。
    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敌残余部队。
    受此役鼓舞,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
    当冲入好象是空城的平壤时,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长部的伏击。日军的火铳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史儒当场身亡,其余兵将更是死伤惨重。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使本来对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秀吉再无提防之意,立即派岛津义弘增兵朝鲜,企图从陆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出乎秀吉意料,因为以加藤清正为首的日军在朝鲜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得朝鲜人恨极日军,各地义军蜂拥而起,甚至连和尚都组成僧兵(不是日本那种职业僧兵)来抵抗日军,逐渐代替官兵形成抗日的主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使日军陆地的补给线也不稳定,而且还要分掉不少兵力来镇压骚乱,于是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进军义州的计划。
    另一方面,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喘一口气),大规模援助朝鲜。李如松4万3千大军于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战宣布开始。
    1月6日,明军包围平壤,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总攻开始。小西行长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而李如松则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同时以火攻对抗。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最后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长同样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他说“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
    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俺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然后他连夜率残兵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如约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另派兵从后面追杀,又歼灭六百余人。一共消灭了1646名日军、生擒5名,明军伤亡为796人。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中联军要多。
    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联军。明兵部尚书还主张和谈,而另一方面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和,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还是决定和谈。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交日本的和谈条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鉴于日军可能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海军的总司令官,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明、日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仍然处于僵局状态。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军,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万4千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两千七百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于是李舜臣整顿了残余部队,在碧波亭水域悄悄准备恢复实力。
    9月7日黑田长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将解生打败。这时明将邢?d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战略后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长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
    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军三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军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池,期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军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西生浦1万3千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途中还被追袭,死伤3千多人。
    蔚山战役后,双方都调整了战略。秀吉眼见反攻无望,只得继续确保防线,在朝鲜南部站稳之后再蚕食朝鲜。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而且国内又派陈遴和邓子龙的水军前来助阵。所以明军开始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同时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控制了南朝鲜海的控制权,切断了日军的退路。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占有优势。
    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长进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谈,并再度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9月20日,中朝联军水陆并进,向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进攻,同时明军还袭击了晋州。一直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而袭击晋州的明军已经占领晋州,以近3万人的强大兵力攻打泅川。本来战况顺利,但不料明军火药库突然爆炸,结果全军大乱,又遭日军追击,伤亡高达8千多人。
    到了11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于是集结近5百艘船,企图冲破联军防线,打通回国的通路。在露梁海面,与陈遴、李舜臣的水军展开最后一次大规模水战。战斗中李舜臣、邓子龙先后战死(中学历史课本的那一段),但岛津的舰队也被歼灭了二百多艘。
    12月上旬,日军全线后撤,幸亏日本国内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直到三百年后,才再度侵吞朝鲜。联军因为李舜臣之死而变得迟钝,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撤回了日本。
    纵观整个战局,日军将领和士兵的素质明显要高于中朝军队――李舜臣是个例外。在战术和战略上始终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甚至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大败敌军(蔚山之战、泅川之战)。在乱世中磨练出的战斗水平是和平时期的军队所不能相比的。要说日军有什么失误的话,那就是根本不该发动这场战争。
    日本国内当时连年战乱刚刚结束,无论是哪方面都无法和中兴的明朝相比。在朝鲜战场上,日军的补给一定要海运才跟得上,而明军则可以海陆同时运输,双方补给线的安定也不可同日而语。面对恢复能力几乎等于无限的明军,即使在战术上取得一些胜利,也改变不了中朝军队强大的进攻态势。可以说从一开始胜负就已经决定了。这是老糊涂的秀吉晚年犯的最大错误。
    而明军空有优势而无法转换成相应战果,秀吉死前不能将日军全部驱赶,反而屡战屡败,全凭数量优势,才取得胜利,也不见得有多厉害。
    战争结束后,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相救,之后明军回国,朝鲜对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而明神宗大奖三军,《明史》称此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未免有点太夸大其词了。
    因为秀吉之死和朝鲜战争的惨败,刚刚恢复秩序的日本又陷入了文吏派与武将派的纷争,德川家康嫡系部队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两年后,关原之战爆发…………
    这是第二次
    1892年8月,伊滕博文受命第二次组阁,准备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他首先策动天皇发布诏书扩充军备,对外与英国结盟,于1849年与英国达成协议,取消英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英日结盟,极大地助长了日本侵略扩张的气焰。
    1894年,日军借口挑起侵朝战争,在仁川登陆,占领汉城,发动宫廷政变,培植亲日政府。接着,日本又对中国发动战争。作为日本战时内阁总理大臣,伊滕博文直接参与、策划了侵华决策。这年11月22日,日军攻占中国旅顺港,屠杀无辜中国平民2万人,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旅顺大屠杀。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为结局,并于1895年4月17日,由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伊滕博文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