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工友(中)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65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日积月累,拾来的那些砖,很快就够盖两间房子的了。父亲这时手里已经有了几个钱,真的动了盖房的心思。当时锦州城里的地皮还没有严格的管理办法,找了一块废墟,清理出来就盖上了,也没人管。父亲还买了一些新砖,和那些捡来的半截砖搭配起来使用,居然盖起了三间漂漂亮亮的大瓦房。父亲把东西两间房都盘上了火炕,一边是自己住,另一边准备将来给奶奶住。他用盖房剩下的木料打了一对箱子,刷上油漆,还做了一张桌子和几个凳子。就在万事俱备、准备搬家的时候,从老家来了几个人,都是河阴县的,也是来闯关东的。他们刚来,还没找到工作,吃、住都没有着落,不知从哪里打听到父亲是河阴人,就找到他这里来了。父亲一看见这些乡亲们,就想起自己刚来时那种走投无路的处境,于是把这些人领到新房里,让他们先歇歇脚,之后便和母亲忙活着给他们做饭。吃过饭,父亲和他们聊了一会天,并答应帮他们打听打听哪里有活干,可是这些人还没有走的意思,他们无处可去,父亲和母亲商量了一下,说:“你们今晚就住在这吧,这可是我新盖的房子,一天都没住过,你们在意点,别给我弄脏了。”说完,父亲便去烧炕。刚打春,父亲怕他们晚上冷。母亲把家里能腾出来的被褥都拿了过来,给他们盖。
第二天,父亲来到新房一看,吓了一跳,住在这里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几倍,有大人,有孩子,加起来有二十多个,炕上地下全是。这些人,有的是一起来的,有的是到了锦州之后认识的,白天分头去找生路,晚上又聚到了一起。父亲看着这些人,为难地说道:“我本来准备今天搬进来的。”
那些人看见父亲,一个个都站了起来,一面收拾东西,一面说:“我们马上就走,马上就走。”其中一个看见墙上弄脏了一块,急忙用袖子去擦,嘴里连说:“这是谁呀?你看看给人家弄的!”很快,这些人就收拾好了东西,其中一个头天晚上在这吃过饭的对父亲说:“鲁师傅,你是个大好人哪,谢谢你收留了我们,等我们找到活干,一定回来看你!”
那些乡亲们走了,父亲望着他们的背影,觉得有点不忍心,又追了上去:“要是今天还找不到活干,晚上就再到这儿来。”
那些人说,“不了,不了。哪有这样麻烦人的。”
父亲说:“真的,我今天不搬了,房子给你们留着。”
那天,父亲没有搬家,他知道他们晚上还会回来的。到了晚上,他们果真又来了,不过是很晚才来的,来早了害怕又要招待他们吃饭,给父亲添麻烦。进来的只有早上说话的那个人,他说:“鲁师傅,不好意思,我又回来了,我们不想给你添太多的麻烦,只想先借一间房子,让带孩子的几个老娘们住一晚上,俺们这些老爷们好办,随便到哪凑合一下都行。”
父亲说:“你就别客气了,房子还空着呢,你叫他们都过来吧。”那个人推让了半天,见父亲确是一片诚心,便出去把昨晚上那些人都叫了来。父亲知道他们当中多数人没吃饭,于是连夜蒸了几锅窝窝头,炒了一大盘咸菜送了过去。
晚上,父亲和母亲商量说:“要不就让这些人住在这儿吧,锦州现在用人的地方多,活好找,我掂量着,不出半个月,他们都能找着活干。等他们找着活搬走了咱们再搬。”
母亲说行。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想去告诉乡亲们他的决定,一进门就发现,人比前一天又多了几个。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自己的意思对大家说了,乡亲们千恩万谢,其中几个人当时就给父亲跪下了,父亲急忙把他们扶起来,嘴里连说:“使不得!使不得!”
过了几天,果真有几个人找到工作搬走了,可是紧接着又有人住了进来。半个月过去了,先来的人差不多都搬走了,可是住在这里的人数却一点没减少,反而增加了,有时侯连屋檐下都躺满了人。父亲无奈,只好撵他们走了。可是他又不忍心,每次走到新房跟前就犹豫了,抽上一袋烟,踌躇一会,就又退回去了。有一天,他终于下了决心,走进了自己的新屋,本来人声嘈杂的屋子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低着脑袋不敢看父亲的脸,他们知道,只要这个人轻轻说一句话,他们立刻就得走人。父亲是要说那句话的,可是事到临头,他又心软了,那句话怎么也说不出来,一跺脚,又退了出来。
父亲心里很窝火,很长时间没到新屋去。那几间房子便成了闯关东的人们的临时客栈。许多后来的住户,甚至连房子是谁的都不知道,只知道这里可以住,便跟着来了。但是多数人还是知情知义的,来和走都要和父亲打声招呼,说些暖人心的话。那些搬出去找到工作的人,也不忘旧情,常常回来看看父亲。每次来都不空手,倒是让父亲觉得心里有些不安。因为这几间房子,父亲交了很多朋友,有些人他早已不认识了,可是别人还记得他。渐渐地,父亲出了名,凡是山东人来闯关东落不下脚的,人们就会告诉他:去找河阴来的鲁师傅。有些不是山东人,但是只要找到父亲,父亲从来不拒绝。像找工作之类的事情,父亲可能办不了,但是他朋友多,可以帮你打听,而且往往出不了几天就有消息。
房子春天就盖好了,可是到了秋天,父亲还没住进去。父亲也想通了,对母亲说:“这房子咱不要了,就算给闯关东的人做点好事吧。”
母亲说:“你才想明白呀?我早就不想要了。这房子咱虽然没住上,可是这些乡亲们也没亏待过咱们,真要算细账,你还赚了呢,你想想,光是他们来看你就带了多少东西!你把这三间房子租出去能赚几个钱,能买到这么多东西吗?当然,咱也不图人家这个,能帮的就帮人一把,你头一次闯关东,咱娘和我是怎么过来的?要是没有街坊四邻的接济和教友们的帮助,咱娘和我早就饿死了,你也早就该打光棍了。”
“可是咱娘咋办?没有房子怎么接她来?”其实父亲心里窝火,主要还不是因为房子,而是因为房子被占了没法接奶奶过来。
母亲说:“愁什么,再盖!”
母亲又开始出去拾砖头了。还有不少工人家属帮着拾。到了年根底下,居然又有了一座砖头堆成的小山。那年过年,家里来的客人特别多,大家都知道父亲把房子让出去了,至今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都觉得不忍心,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出钱,给父亲再盖一座房子。可是父亲说,谁的钱也不要,他自己有能力再盖一座新房。工友们也知道父亲不会收这个钱的,于是便私下里分工,你们几个买大梁、我们几个买椽子,他们几个买砖瓦。一开春,大家齐刷刷地把盖房的材料送来了。这些工友中,木匠、瓦匠、石匠、铁匠、电工、油工,什么工种都有,他们每天一下班就到父亲盖房的新址来,一直干到半夜才回去,没几天就盖起了一座新房,比原来那三间还要高大宽敞。父亲和母亲深深地为工友们的情谊所感动,新房落成后,父亲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在馆子里请大家热闹了一场,这些工友们也乐得大家在一起乐和乐和,纷纷前来贺喜,他们又给父亲带来了被里、被面、床单、被套、布匹、脸盆、茶壶、暖瓶,一应生活用品都全了。
节前,柱子回老家接我姑姑去了,父亲托他把奶奶带来,但是奶奶不来。奶奶说,她一个人过得挺好,几次托人捎回来的钱也都收到了,让他们不要惦记,好好挣钱,将来好买几亩地好好过日子。奶奶还特地让柱子带话说:“不要急着回来看俺,什么时候挣够了买地的钱,什么时候再回来。”房子盖好之后,父亲又给奶奶去了信,问她愿不愿意来,如果愿意来,他马上回去接她,奶奶还是说不来。从此,挣钱回家买地就成了父亲奋斗的目标。
自从先前那几间房子住进了人,母亲每天都要给他们送几个窝窝头过去。住在这里的人,总有一些特别困难,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的,母亲担心会有人饿死。母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每天多蒸几个窝窝头的能力是有的,因此坚持每天都送。这些窝窝头果真救过几个人的命,但是大部分是给孩子们分着吃了。有一天,她刚到,就看见一个女人挺着个大肚子一步一晃地走了过来,看样子月份已经不小了。那女人蓬头垢面,脸色蜡黄,母亲刚要去扶她,她已经栽倒在地上了,只见她双手捂着肚子,疼得在地上直打滚,不一会,身下就湿了一大片,母亲说:“不好,羊水破了,她是要生了。”说着,便招呼周围的妇女把她抬到屋里炕上去,自己跑去叫接生婆。
忙活了一阵,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接生婆从屋里走出来,大家围上去问怎么样,接生婆说:“这孩子有点不对劲。”
大家问怎么不对劲,接生婆说:“以后你们就知道了。”说完,接生婆接过母亲给她的钱就走了。
一个坐月子的女人,和这么多人杂居在一起怎么行?母亲把她接到了家里。那时母亲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伙房是与房东共用的,一家三口只有一间居室,父亲回来了没地方住,母亲说:“你到那边和他们挤一挤吧。”父亲这才算住上了自己亲手盖的房子,不过是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挤在一条大炕上。
刚生完孩子的那个女人十分虚弱,母亲把她接到家里,替她梳了头洗了脸才发现,原来这女人还是个孩子,看样子还不到二十岁。母亲问她话,她什么也不说,只是流泪,母亲知道这是个苦命的人,便不再问,尽量让她吃好,好好休息。女人差不多整整睡了三天三夜,每天醒来,母亲把饭端到她跟前,吃完就再接着睡,对身边那个孩子,连看都不看一眼。母亲几次把孩子抱到她跟前,让她看看,可是一看见孩子她就使劲地把眼睛闭上,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母亲想起接生婆说过的话,于是仔细观察那孩子,果真有点不对劲:那孩子长着一双蓝眼睛。第四天,女人醒来,吃完了饭,似乎有了点精神,对母亲说道:“大姐,我求你个事,你把那孩子替我送了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