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华日月  第二十九章 古井惠泽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17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东方破晓,山村就热闹起来,少妇和姑娘们一个个挑着水桶,水担钩碰撞的叮当声荡漾在山村的小街上,三五成群来到吴井排队汲水。只见她们手脚利索地用扁担钩钩住“水桶掼”,放入井中,在水上晃荡几下,就灌满了一桶水,顺手提起,再换手七八下,满满的一桶水就提出了井口,再轻轻地放到井边的石板上。然后,又将另一只水桶再从井中提上一桶水来,顺手理一下宾发,向身傍的伙伴微微一笑,挑水回家了。这样的热闹忙碌场景常常持续一个多时辰。
    黄村曾以“大猎黄村”扬名于世,村中有好几眼水井,唯有村口上这眼吴井出水量最丰沛,来挑水的最多。每天清晨,有的村民甚至天不亮就赶来井边汲取井水。据说,每日清晨首次汲取的井水称作“井华”,利人治病,其功效极广。
    外地人来到大猎黄村,要路过面前山麓村口上这眼吴井,往往要亲口尝尝甘冽的井水。古井年代久远了,是何年何月掘成已无从查考了。不过在水资源稀缺的山村,掘井当在早年,或许与大猎黄村的村史齐年。相传这吴井的水,曾经救治过一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明朝太祖皇帝当年在四方游历乞讨中,是这样来到黄村:天穹慢慢暗了下来,刺骨的寒风在耳边呼啸,细雨夹着雪珠撒向大地,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穿着破烂的棉袄和单纱裤,戴着破箬笠帽,腰间挂着只讨饭袋和葫芦碗,手中拿着根小竹杆,足穿棕毛草鞋来到黄村村口上。正在发高烧的他,村口上那间土地庙,就成了他今天歇脚安宿的地方。他摇摇晃晃地移步到昏暗的拐角那堆散乱的稻草堆,一头便倒下。
    翌日清晨,村中的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来到土地庙,才发觉在稻草丛中躺着一个人,用手摸摸小男孩的头烧得烫人。老人赶紧回到家中端来草药汤和热茶热粥,哄着小男孩服了汤药喝了茶吃了粥。老人家对他说,我们黄村的井水好,在这里多呆一些日子,病痛会慢慢地就消散,身体会好起来。小男孩饱含泪水,一头拜倒在老人膝下,泣不成声,心底蕴藏着对黄村父老的感恩。这个小男孩在老人的呵护下,身上长肉了,脸上红润起来,还在村中结交了一帮猎户家的小伙伴,攀登岭后,翻越闵岭,成了一帮上山能缚虎,下海能擒龙的小精灵,据说后来竟成了朱洪武打江山时的一支劲旅。
    黄村的先民,为明王朝的开国建立了功勋,太祖皇帝因此亲赐“大猎黄村”,在徽州一府六县中享有打猎的特权。自明太祖皇帝以来,时至今日,黄村村民依然合法持有不少猎枪,这在原徽州一府六县中仅此一村。另外还享有殊荣,自明朝开国直到新中国建立的漫长岁月,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凤阳的花鼓队来到打猎黄村,在咚咚锵,咚咚锵的花鼓伴奏下演唱着:“说凤阳,到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洪武,年年都来黄村唱一唱……”孩提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围着他们看表演,乡亲们则回赠以“圆宝”和寿桃米锞。
    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称徽州,有许多古井,尤以蛤蟆井和打箍井最著名。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斗山街居民找水,从一对蛤蟆藏身的地方凿出了两个泉眼,涌出了清冽的甘泉,于是在那里掏井,掏成了历经一千多年来永不干枯的蛤蟆井。我曾在家住斗山街的一位同事王绍忠家喝茶吃饭,品尝过蛤蟆井水的甘冽。打箍井位于打箍井街上,许国相府的家门口,北面紧邻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大门的右侧早年有一家经济饭店。1953年我第一趟入城,就住在经济饭店,几个同学自行开伙,用打箍井的井水洗菜煮饭。每当我回到徽州古歙,寻访当年的踪迹时,常常要到蛤蟆井和打箍井所在的街道走一走,往往停下脚步弯下身来,看看那两眼古井。蛤蟆井人气依然鼎盛,不过打箍井不再当年。
    我在合肥生活过一段时间,零零星星算起来将近一年。这是一座古城,处处可以看到三国时代留下来的遗迹。在逍遥津凭吊古战场,在教弩台欣赏古迹。教弩台原在合肥城外,宋代合肥城扩建,逍遥津和教弩台都被圈入城中,成了合肥城内著名的景点。二千多年来,合肥城虽经世代更替,历史的变迁,但教驽台却始终巍然屹立。教弩台是当年三国鼎立之时,曹操的大将张辽在此筑台屯军,北望逍遥津,南临古淝河,东瞰飞骑桥,西翼古合肥。
    教弩台是一座用城砖镶砌而成的方形古城堡,高约五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古朴而雄伟,是曹魏年代的遗迹,成了合肥的经典名胜古迹。教弩台上有明教寺。梁武帝萧衍晚年信奉佛教,在各地大兴寺庙,教弩台上也建起一座铁佛寺,直到明代才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现今所存的明教寺主体乃是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削发为僧云游募捐所建。
    明教寺东南角的小花园内有“屋上井”和“听松阁”。屋上井的井口比教弩台下民房的屋脊还高,因此而得名。相传屋上井是当年魏军为汲水而开凿,在西晋时得以整修,井栏周围现尚留有隶书“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候胜造”十二字,由此可见此井至少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井口石栏古老拙朴,并留下了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的绳沟,光亮如玉。庐州夏天炎热,曹操见教弩台上的士兵难熬酷暑,便令广植松柏,后来寺僧在此建阁,名听松阁。在我数度旅居合肥期间,曾多次登上教弩台,留步听松阁,观瞻屋上井,手扶摸那光亮如玉的井口石栏,触摸到那悠悠岁月,感叹那滋润中华文明的泉水。我首次登上教弩台,初识屋上井是在1959年春天,那时我在安徽省商业厅的一家造纸厂跟班学习。春寒略俏中,一股热腾腾的水气从古井中冒上来,顿感温馨而快慰。1970年夏日再度登上教弩台,微风吹拂松梢,屋上井口的丝丝清凉,沁人心脾。最近一次是在1997年冬天,我在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进修后,在故乡友人何晓芳和应敏的陪同下第三次登上教弩台,又一次来到听松阁和屋上井,只见热气从屋上井中腾腾而起,已是数九寒冬,尤似春意盎然。
    到过北京的人,不少人都到过王府井。王府井大街是北京商业街的代表,它的热闹繁华是其它街面无法比拟的。据考证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建在此,明代许多达官贵人也在此建王府,因此被称十王府或王府街。十王府和王府街周边曾经开掘过许多井,但水质苦涩,难以食用,唯有王府街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因此而得。
    年逾古稀的我,已在金华生活将近半个世纪,这里的山水和草木已融入我的生活中,金华的诸多古井成为怡情养性一部分。金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至今仍然保留有诸多千年古井。其中莲花井、栏路井、酒泉井、休文井、四眼井、蓝馥井、旌孝井、三清井等最为著名。栏路井因位于古子城八咏街东端的街中心而得名。酒泉井位于酒坊巷内,曾以此井中泉水酿造的“色如金,味甘而性纯”的金华府酒名盛大江南北。休文井是一口纪念金华先贤沈约的古井,位于八咏楼东侧。四眼井在斗鸡巷与四眼井巷交汇处附近,井口有四眼,故称四眼井。蓝馥井位于柘榴巷东头高地的一民居屋后,水面距离井口约一米许,井水清沏甘美,至今还为周边居民所享用。柘榴巷东头与旌孝街交汇处,三清宫门前旌孝古井,周边居民还在此汲水、洗菜、洗衣。金华三清宫已逾千年,宫后院内尚有三清古井一眼。金华诸多古井中尤以莲花井最享盛名。莲花井位于醋芳岭西,解放街与后街的交汇处,近年重建有莲花井亭。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日,在此立有由金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撰写的《重建莲花井亭碑记》:
    “婺州古城,有莲花古井,乃宋代留存。井常有,而清泉不常有。清光绪《金华县志》载,“泉为诸井第一”。井深十三米,井壁条石砌筑,上覆三眼八角井圈。井由城生,城由井兴。一泓莲花清泉,滋养无数婺城人。莲花石井之上原伫立井亭,玲珑剔透,飞檐翼角,如鸟斯革,如翬斯飞,婺城之美景也。然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井亭损坏无存。为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城市环境,浙江金华莲花置业有限公司急公好义,损助十万元重建莲花井亭。二零零六年初春,重建莲花井亭大功告成,再现昔日之风采。观斯亭也,婷婷玉立而不争奇,盛夏可蔽日,雨雪有遮避,惠泽于民,不亦乐乎。”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古国的历史画卷里,“饮水思源”和“饮水不忘掘井人”皆为古训,古井惠泽绵延。
    古井,故乡的温馨,游子的眷恋;
    古井,历史的沧桑,大地的惠泽!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