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华电视 第三十二章 充满情趣的山水风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56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1982年春天,在武义县壶山镇举办了一期金华地区有线广播线务员学习班。
根据浙江省广播电视厅部署,全省有线广播开展县站设备、信号线质量、信号线传输、乡镇站设备四个单项质量指标的达标活动,要求达到国家的“丙级”指标。我们开办这期学习班的宗旨就是为广播线务员解读国家的技术指标。参加这期学习班的成员都是各县市广播站的技术骨干,他们后来都相继成为县市有线广播电视台站建设中的领导和骨干。
有线广播,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舆论宣传工具作用。在城镇,在农家小院,在小屋厅堂的墙壁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挂着一只小喇叭。别看它不十分起眼,可它是百事通、农民的顾问和贴心人,国内外新闻它早知道,农事如何安排也得听听它的意见,小喇叭还给农村送来了戏曲、相声、故事、歌舞和娱乐。小喇叭直到电视普及到农村,特别是有线电视的普及之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金华有线广播始于1952年,当时的县文化馆建立了收音站,每天定时收抄中央和省电台的新闻,提供领导参阅,印发至乡村利用黑板报和喇叭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建站初期,除了转播好中央、省电台的重要新闻节目外,主要办好当地的新闻节目,并在节日和各项运动中不固定地举办专题节目,此外还有气象、影剧介绍、农技、卫生等服务性节目和文艺节目。每天播音两次,共三个小时。后来事业发展了,人员增多,设备进行了更新,网络传输线路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新闻节目由每日二档增加到三档,即《金华新闻》、《简明新闻》;专题节目设有《金华新风》、《学习园地》、《科技讲座》、《文化生活》、《一周经济信息》、《青年之友》、《听从信箱》、《各县市联办节目》等。后来各县市办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在这期学习班上,担任授课的有俞德炎、林静翁、赖献梓、徐国良工程师和陈联会师傅,还有我本人。俞德炎毕业于浙江大学,曾留校任教十多年,因照顾家庭才调回家乡武义县。组织部门曾有意提拔他任金华地区广播电视局领导,可他一再推辞,继续留在家乡县里工作。林静翁是兰溪市的一位工程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赖献梓也是毕业于浙江大学,多年从事有线广播。还有一位许国良工程师,他自学成才,写得一手好字,是武义县壶山镇上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在制图方面十分精致,曾借调到广播电影电视部的有关部门工作了相当长时间。工人陈联会师傅担任线路架设专业课程,他既能说,又能带头做。在电视领域摸爬滚打了十来年的我,在广播电视理论基础方面打下了一点基础,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侧重关注的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动态,视野瞅着广播电视的未来。在这期学习班上作了《有线广播的发展趋势与有线电视的发展前景》讲演,着重介绍光纤的应用与展望。当时光纤还处在研发实验阶段,每公里损耗高达3dB,但科研人员对它研究进展充满信心,预测光纤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经济价值十分高。不多年之后,用光纤制成的光缆就开始在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中得到应用。金华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始于1994年7月14日。第一条光缆主干线起点于金华后城里马里鞍岗,终点在金华北山1248高地金华电视调频转播台,途经罗店、双龙洞、鹿田,全长13。9公里,系统带宽550兆赫,设计传输PAL—D制电视频道40个,这在用铁丝传输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这条光缆传输链路建成之后,一是将浙江省广播电视中心用大微波传送到金华北山的广播电视节目下传到金华市城里,二是将金华城中的广播电视节目上传到金华北山发射台和省广播电视中心,三是解决沿途罗店、双龙、鹿田、盘前村的有线广播电视的联网。随后,金华市范围内开始以光缆联网的规划和建设。这是在金华地区有线广播学习班之后第十二年头发生的变化。
在学习班期间,不仅参观了当地比较有影响的乡镇广播站,还在东道主的安排下,有幸领略武义迷人的山水风光。尽管这些长年活跃在各自辖区内山水间的人们,对武义的历史和山水仍然充满情趣。
武义县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县,有汉族和畲族、苗族、回族、白族、壮族、满族、侗族、藏族等八个少数民族。壶山镇是县治所在地。壶山镇依壶山而建得名。壶山海拔280米,登临绝顶,花园式的县城尽收眼底。熟溪从壶山镇的西南迤逦而来,又缓缓向东北向飘逸而去,在金华的三江口汇入婺江。熟溪是武义县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该县桃溪镇与西联乡交界处海拔1000余米大岗山的东北坡。
壶山镇的熟溪上横卧着一座年代久远的熟溪桥,被誉为“江南一绝”。熟溪桥是始建于南宋开僖年间的古廊桥,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虽经多次重修,仍保持古色古香的风貌。桥身长140米,宽4。8米,横跨于九拱十墩之上,状似长廊。桥中楼阁高耸,重檐翘角,十分壮观。桥中的一廊一柱,皆有名家的楹联或匾额,饱含深远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武义县大力开拓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到延福寺、台山三绝、俞源太极星村、郭洞古村落、石鹅岩风景区和温泉旅游度假的人们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延福寺位于桃溪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整个建筑群从山门开始逐步升高,大殿气势雄伟,观音堂背山轩立,形成中轴线高低起伏的韵律。大雄宝殿位于院落中心,全殿斗拱交错,梁柱之间不用钉和榫,采用“斗”、“拱”、“顶”托法,坚实牢固,历经千年而不损分毫。在整个大殿里既无蜘蛛网又无燕雀筑窝,令人称奇不已。我曾先后三次到过延福寺,的确如是说。
台山三绝。台山寺坐落在台山之巅,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据记载,早在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号称伏虎禅师的高僧人台山说法,结茅安禅,骑虎募创台山寺。其虎每夜卧于寺门口大岩石上,天长日久,留下虎形迹,至今依稀可辨。后经历代扩建,台山寺初具规模。明崇帧己卯年(公元1639年),改名真静庵,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复名台山寺。近年又修复并新建了来翠亭、前殿厢房、观音堂、妙云亭、功德亭、山门牌坊、环山长廊、竹亭、焚经石塔和身高15米的南无阿弥陀佛露天立像等景点,香人日盛,饮誉四方。以台山寺为中心的台山风景区,山奇、崖陡、风清、景秀。寺院周边古树名木众多,极目远山松涛林海,山川云遮雾绕,恍如置身仙境,使人心旷神怡。台山有三绝:一为孤山绝顶有一井,常年满盈,水清甘冽,可供数百人饮用,久旱而不涸。二是台山三面凌空,山势陡峭,有妙云清风、来翠望月、步云远眺、树门听涛、伏虎怀古、悬镜神屏、仙井玉露、天池观鱼、静水龙崖、环廊钟鼓等十景。三是石碧潭、清修古樟、挂岩御史、虎丘闻啸等景致。
俞源太极星象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现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俞源太极星象村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郭洞在武义县西南方,距县城10公里,是一个若处世外桃源的小山村,因地处层峦叠嶂的山谷之中,“山环如郭,幽邃如洞”,始称郭洞。郭洞村后龙山,树龄高达六七百年的珍稀古木遮天蔽日,水口构建如墙形,建回龙桥聚气藏凤,周植树木,规划民居、通道,巧设七星井,形成绝佳的人居环境,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
石鹅岩风景区位于桃溪境内,有慈航洞府,距城西7公里。景区内林木郁郁葱葱,奇岩嶙峋,碧水秀峰,景色宜人。长80米、宽40、高20米,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的洞府庵院,傍山依洞,气势恢弘。始建于唐代天佑年间的三间古刹,虽逾千年沧桑,风貌依然,香火连绵,是浙中南闻名禅林古刹。驾小舟荡漾在波光潋滟的石鹅湖上,令人流连忘返。
武义享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誉。萤石蕴藏量居全国之首,温泉堪称“华东一流,浙江第一”,城郊已经开发了溪里温泉区、鱼形角温泉区和北岭塔山温泉区,总面积达十平方公里。温泉日出水量高达4000—6000吨,温度介于42摄氏度至45摄氏度之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武义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优先发展的43个旅游开发区项目之一。
金华的农村虽则早已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的共缆传输,但回顾有线广播的发展历史依然情縤不断,对武义的山水风光更是充满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