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丰乐河畔  第九章 兰墙圆梦(上)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2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黄山第一峰的紫霞峰下有一颗明珠,潜口。它是黄山的南大门。在屯(溪)青(阳)公路未凿通之前,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此过往驻足。潜口南北向有一条全部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长达三四华里。街道两侧一律是徽派建筑风格的青砖白粉马头墙,古色古香,店铺鳞次栉比。当年山里人家出山时都带来山货在潜口集镇上出售,又从这里购进日用百货入山。人来客往,熙熙攘攘,非常繁华。
    潜口以汪姓和杨姓居多。汪氏在明清两代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文人和徽商,明代在文学和军事颇有建树的汪道昆,传说就出在潜口。近来又有人经过考证,认定“金瓶梅”的作者也就是潜口人汪道昆。而杨氏则屡出名医,尤以儿科见长,至今仍有数人北京和合肥等院校从事教学和医学科研工作。
    还有人经过考证认为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辞去彭泽令而归隐于此,作《归去来辞》,以抒写他脱离官场的喜悦心情和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陶渊明一名潜,而隐居亦即潜伏意,这里又恰当黄山之口,后人为了纪念陶渊明,于是将村庄更名为潜口。
    就在这片钟灵毓秀的一方宝地,紫霞山麓的潜口,有一座颇似电视剧大宅门中的大宅院,叫兰墙,那是我憧憬和园梦的地方。沿着古老的潜口老街,在一家老豆腐店的转弯处,沿着石板路折向西行,远远就望见一处宝石兰色围墙的大宅院,那就是潜口兰墙。兰墙从南到北约六七十米,东西约一百多米,整个院落有六七千平方米。院落中的主建筑是一幢二进三开间的二层楼复合式住宅。毗邻主宅的北面设有供奉祖宗牌位的宗庙一处。
    住宅大门座西朝东,该宅大门居中,大门为石库门。在大门前有一照墙,照墙上有斗大的一个福字。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门顶上清水砖雕门楼,精雕细镂而成,做工细腻,刀法娴熟,不失为徽州明末清初同类建筑中之精品。进入大门,再跨过中门门槛,直达天井,天落雨水通过水笕归明堂。徽派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四周外墙不开窗户,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高高狭长的天井。这叫“五岳朝天,四水归堂”。造设天井不仅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需要,而且古时徽州人认为水源即财源,聚水如聚财,还图个“肥水不外流”的吉利,表明徽商的聚财思想。另外,天井还有另一层内涵意思,就是把人与天衔接起来,是徽州人“天人合一”的反映。跨过天井来到正厅。正厅掛着一幅六尺的中堂画,《紫霞峰下消夏图》,几位长者在大树下乘凉,一位坦胸露腹坐在石凳上,笑容可掬;一位站着在轻摇掌扇,一幅幽闲自得的样子;还有一位望着不远处的水塘边上的二个牧童牵着二条大水牛,水牛正做着入水状,看得入神;剩下的一位正蹲在地上逗着身边的小孙女。树上还有二只蝉在鸣叫,一只黄莺正做着捕蝉状。从树叶和衣角的飘动状看来似有微风吹拂。中堂两侧掛着一幅楹联,上联是“钟鼎庆一堂春色”,下联是“陶令词千秋兰墙”。正厅两侧各有厢房一间,天井两侧各有下厢房。正厅楼上设有楼厅,楼厅两侧各有厢房一间,与楼下相对应的楼上有下厢房南北各有一间。楼上临天井四周为雕花缀朵栏杆,抬头看,楼层临天井四周的弧形栏杆雕花缀朵,玲珑剔透,整个栏板犹如一只巨大的花篮,喻示着“万事如意”。栏杆后面有飞来椅,还有个幽雅的名字叫“美人靠”,是古代未出阁小姐的主要活动场所,供写字、画画、做针线。徽州明代还保留着喜欢住阁楼的习俗,因此楼上更比楼下宽敞。飞来椅边上的房间是小姐的闺房,临窗设立的是梳妆台,外人进家了,小姐要关上遮羞窗回避。从正厅的右边门进入,首先来到里屋。里屋为当年的长子瑞鼎家炊事用房,在炊事用房北边又有一小客厅,通过小客厅的右边门,来到一套三间紫霞轩房,其中二间为书房,中间一间为小客厅。小客厅有《苍松翠柏双鹤图》一幅,上联“潜口苔痕上阶绿”,下联“兰墙草色入帘青”。书房均设有雕花窗棂,小厅的格子窗台下有小花园,几株翠竹映入眼睑,显得十分宁静雅致。从长子瑞鼎的厨房向南,走下二级阶梯,又有二套厨房,一套是次子瑞钟家的厨房,另一套是四子瑞庆家的厨房,三子已早年故去。在厨房外面有碾屋,牛马厩和猪圈,还有一片花果园和几畦菜园地。出后门,池塘边上的绿竹,随风摇曳;半亩池塘,放养莲藕鱼虾,鹅鸭沉浮向天歌,水牛在酣畅淋漓嚎唱;塘边水埠,少妇翁姑同洗涤,细声嫚语,进出黄山的公路人行道上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谈笑声在空中汇聚在一起,将古老的宅第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氛围。
    兰墙汪氏在明清两代都出有名人,至今还在激励着后辈。新中国建立后,从兰墙走向社会的儿女和他们的配偶及后代,就有数十人在全国各地。其中有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古建筑白蚁防治专家、文物专家、工程师;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军官;有医务人员、在小学和中学以及大学任教的老师、公务员等。还出了才女汪燕燕,就专为兰墙写作了数十篇精彩的文章,有的发表于黄山日报,有的发表于安徽日报等报刊。这些作品有的曾获得大奖。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