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徽州古歙  第九章 画家笔下的斗山街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9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徽州古城的东门左右有两座山,左曰斗山,右曰乌聊山。两山扼守古歙东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在斗山西面的山脚下,有条曲径通幽的老街,叫斗山街。我那时在歙中读书期间,常常来往于此。从家回来,过万年桥,步入大北街约一半处,折向东南,从徽州师范的门口经过,步入曲折迷宫般的斗山街。一色巨大的青石板铺路,两傍壁立高大的青瓦白粉马头墙的民宅。穿越过青石板巷道出了头,就到了正街。往东出东门,往西就是解放街。回家时,从东门头一路走下来不过几十步,就向北转弯进入斗山街。现在入口距离地面约三米处,上面横着一地名牌:斗山街。真正斗山街的石牌坊离这里还有几丈路。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兴起,本来比较偏僻而幽静的斗山街,它在古歙徽州的文化历史名城中的地位重新得以确立,它潜在的价值和商机被发现、开发。斗山街是一处集民居、古街、古雕、古牌坊和古井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远在明代之前这里就建有街道,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约半华里路长的古街,大都是建成于明代的斗山古街。保存比较完好的几家徽商住宅,成了著名徽派建筑的代表。其中以汪、杨、许、潘四大家族所营造的深宅大院,最值得步入厅堂细细观赏和探访一番。
    这些深宅大院,冬暖夏凉。寒冬腊月,呼啸的北风吹不进,地温不容易散失,即便外面下雨下大雪,深宅院内仍然不觉那么阴冷;夏日,尽管大街上朝阳似火,热浪滚滚,这边的深宅院内的地面上仍不时散出丝丝凉意。夏日,除了太阳当顶那午时三刻,走在古老的斗山街上,阵阵弄堂风吹来,清心凉爽,真是惬意。
    如果你从大北街中途进入斗山街,有极为醒目的黄予石世传妇科牌楼。歙县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黄孝通于南宋孝宗时御赐“医博”,传于十四世孙黄鼎铉,十七世孙黄予石,历经二十五世,代不乏人,成为新安医史上世传最久的妇科世家。黄予石的妇科救治了难以计数的妇女病痛疾苦和不孕不育的烦恼。
    杨氏家宅据传始建于先祖杨宁。杨宁,歙县城中人,字彦谧,明宣德五年进士,历任江西巡抚、礼部尚书。杨氏家宅布局十分合理,设有厅堂、谯楼、厢房、楼厅等。厅堂气势宏大,雕梁画栋,做工精致。
    斗山街的一座砖质的孝烈牌坊,向人们叙述着一位少妇的悲惨人生。这座牌坊建于清顺治七年,以旌表一位因绝食殉夫吴沛童生的黄氏少妇。每每看到这种牌坊,心中不免一阵心酸,不禁勾起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和控诉。
    在斗山街还有一座木门坊,旌表江莱莆妻叶氏贞节之门的门坊。传说当年朱元璋为了躲避元兵的追踪,在斗山街江莱莆家窗下的废墟中躲藏了七天七夜,并得到江妻的给食,得以生还。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当年救命之恩,派人来接叶氏入宫,无柰叶氏守寡不从。皇帝便赐建这座牌坊以旌表叶氏女子。
    斗山街路旁水井就有几口,最著名的要数蛤蟆井。相传斗山街原来是缺水的,唐朝贞观年间,当地居民从一对蛤蟆藏身的地方打出了两个泉眼,涌出清冽的甘泉来,于是在那里掏井,终成这口历经一千多年永不干枯的蛤蟆井。
    斗山街不仅在向人们述说着封建礼教的血和泪,也向人们展示当年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还向人们陈述当年的黄予石,在为妇女和人类后代的健康所作出的努力!
    有一次,我遇上了一群背着画板,提着一桶画笔、顏料、和小折凳的学生,来到斗山街,男男女女,三三两两分开各自佔到了有利的位置,张罗开来,对着那久经风霜雨雪斑驳陆离的神秘深宅大院作起画来。听他们的“啊啦”和“小牙儿”口音,猜测他们大概是来自沪杭一带。凑上去一打听,原来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古歙徽州和登黄山搞毕业创作的。我就自我介绍起来,我在浙江工作,这是我的老家。欢迎你们来用你们手中的笔,把我们的家乡画得更加美丽,把它带给全国和世界人民欣赏!
    他们正在用手中的画笔和色彩在画布上作出美妙而神奇的回答。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