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过去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4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对于能远离家乡小镇到大城市上大学,是陈景在高中时代的唯一梦想。而陈景也此为不断努力着。
从川北的一所中学毕业后,陈景如愿以偿的考进了县城里的一所高中——县一中继续学习。进入高中的陈景打心里高兴着,一中的校园比他初中的学校大了好几倍,白墙红瓦的建筑又高又大,干净漂亮;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宽大辽阔,奔跑时塑胶地能产生明显的弹力,这让厌卷了在僵硬的水泥地上体育课的陈景激动不已;教室全部被粉刷成了整洁的白色,桌椅不在是初中时旧且坏的木制品,统一成了明亮、光滑的铁制品……这一切都让陈景兴奋而又自豪,能进入这样的学校那都是各乡里出来的尖子生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自豪感,陈景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活。陈家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陈爸陈妈是社会底层最最普通的农民,在家里安安分分的守着自家的几亩田地。陈景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上头有两个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姐姐。陈父晚年得子,受到农村普遍流传的养子防老思想影响,陈家上下对陈景疼爱有加。但陈父作为乡里远近有名的名人(时间追溯到全国上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年轻的陈父因为参加新修水库并且表现优异,加上有许多人没有的学识,其实也就小学毕业水平,在不到20岁便被破格提升为本村的村长,并在上任的头年便带领全村人民来了个棉花大丰收,受到上级的奖励,便名扬全乡),陈父坚信“黄金棍下出好人”,孩子必须得从小管教好,长大后才能成才。故而,陈父对陈景疼爱却不溺爱,对于陈景的管教从小就是全村最严厉的。而陈景以远超录取线的分数考上县一中成为村里少数在读书孩子的榜样,也是陈家的骄傲。而这也更加证实了陈父教导的正确性。
【注:写“村里少数在读书孩子”的原因:陈景所在的小山村极度的偏远且贫穷。许多年前,在毛爷爷全国推行生产合作社后,小山村逐渐变得更贫困,能上学的孩子不多,即使上了学,也上不了几年就辍学了。而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山村贫困的状况有所改变,虽然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但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资金让孩子上学。小山村四周都是高高的大山,而想要上学就必须在距本村很远的村小去读书,因为村里穷,能上到初中、高中的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份人了,当陈景考上高中后,他便成了村里唯一的一个高中生。】
【后记:村小的学校在99年因暴雨倒塌,村里的孩童的求学从此比以往更加困难。】
陈家虽然不富裕,但陈爸陈爸陈妈仍举旗支持,每月勤俭节约存上二百块作为陈景的生活费。眼看陈家这点田地还不足已支持儿子上到大学,加上国家取消了农业税,陈爸爸一狠心又把村里那几户外出打工人家的田地也找过来自己种下,这样老两口以近六十高龄,白日里辛苦耕种着近十亩的田地,晚上回家后陈爸继续做着自己的手艺活——编竹制品,遇上赶集就用竹制品换点生活基本消费钱,农闲时还外出做石匠挣钱。农田的精耕细种,加上做石匠挣的工钱,再加上陈妈妈独自养着几头大肥猪,陈家也还将陈景一直供着上完高中,甚至上大学。
【注:石匠,在川北的一些小山村至今仍存在着的一种工作的称呼。在川北的许多小山村里,农民新修楼房时,都会往地面以下挖1——2米的沟壕,放进被石匠们用带尖的短小铁棍和铁锤精心锤打出的方正石头,石头一层层垒叠,直至露出地面半米到一米左右,全部由这大小统一的石头作成楼房的地基。那里的人把做这种活的人称为石匠。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石匠,一个有力气,会打石头,会走脉,会基本的算术,能准确的目测地基路线走向,才能成为一名石匠。石匠的工资在1999年是10块钱一天,主人包三餐;到2008年是50块钱一天,主人包三顿饭;到现在是70——80块钱一天,主人包三顿饭。】
话说陈景能读完高中上大学,其中两个姐姐对他有很大影响。陈景有两个姐姐,大姐叫陈红,比陈景大九岁,二姐叫陈梅,比陈景大八岁。当陈景还是幼儿的时候,陈景的两个姐姐便上完初中辍学在家里帮忙了,两个姐姐也想继续上学,但自己能力有限,对于考高中有很大的难度,而上师范又没有金钱的支持,于是退学之后便将自己的就学梦寄托在了自家小弟身上,凭着自己肚里有限的墨水就对陈景做起了无限的学习指导。而陈景也就凭着较其他人更早的教学启蒙,一路领先他人,成了村里甚至班里的领头兵,每学期都会捧回一张金黄的大奖状。对于这种情况,陈家上下是喜闻乐见的,两个姐姐更是感到无比的自豪。而当陈景上初中时,陈家的双花纷纷出嫁,大姐传承着农村里的古老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大舅的独子,给家里来了个亲上加亲。而二姐则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在外出打工时来了场给自由恋爱,嫁到了大城市里。
两个素质有限却十分明理的姐姐,在各自成家后仍未忘却自己的娘家,各自纷纷出力,为以后上高中甚至上大学的陈景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而陈景对自己家人为自己的付出也是铭记在心,不断的用行动、用心回报着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