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回為武侯建祠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69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
薑維一開口,劉禪就已經猜到他要說什麼,心中早有準備。
聽薑維說完,劉禪點了點頭說:“可以,但是一定在慎重!”
薑維知道“慎重”二字的真正含義。他非常鄭重的點了點頭。
告別了劉禪,在京城的武將,薑維一個也沒帶,隻帶著自己的衛隊,趕往了武都。
二
薑維走後,劉禪召開了一個高層會議,通報了再次出兵北伐的決定。
既然是通報,那就是木已成舟的事了。有人心裏雖不讚成,知道再說什麼也是麻子種牛痘——晚了。
大家隻是相互看了看,心照不宣,黙黙無語。
通報會結束了,大家紛紛地走出了會議廳,隻有廖化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原地一動不動。
這時,已經走出會議室的老將軍宗預,又轉回身回到會議室,挨著廖化坐了下來。
廖化開口了,好像是對宗預,又好像自言自語地說:“用兵如果不知收斂,必將自食惡果,這話說的就是薑維啊!”
“智謀並未超過敵人,力量比敵人要弱,但用兵卻沒有滿足,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正如《詩經》所言:”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這話講的好像就是眼前啊!”
宗預知道,這時候,說什麼都沒用,這就叫政治。
猩猩相惜,同情和陪伴也是一種友情。
宗預黙黙地一聲不吭。
又過了片刻,廖化拉起宗預的手說:“走,我倆一起去拜訪一下諸葛將軍吧!”
宗預見廖化情緒有了些好轉,也放了心。他對廖化說:“我們都已年過七十,所得到的已太多啦!為何要相求晚輩而登門拜訪呢?”
說完,宗預借故走開了。
三
薑維一到武都,連夜召開了軍事會議,下達命令:“駐屯武都全體官兵,進行三十天戰前準備,屆時全體出擊,進攻狄道城!”
薑維這次會議的主題很明顯,就是四個字:“全體”、“進攻”!
他要告訴世人:北伐的大旗,一定要牢牢的高舉。
一晃,三十天過去了,薑維發兵了。
四
虛就是實,實就是虛。
既然鄧艾已把薑維的脈摸的透透的,那就明著和他玩一把!
這一次,薑維一改常態,即不繞路,也不分兵,率六萬人馬,浩浩蕩蕩從甘肅省舟曲的遝中出發,走宕昌,翻岷山,過卓尼,穿臨潭,直逼狄道。
五
薑維有千條妙計,鄧艾有一定之規。
鄧艾接到蜀國進攻的消息後,還是用了老一套:精準阻擊。
他向關中軍團總司令司馬望建議說:“薑維也耍不出什麼高招。總司令坐守上邽,隨時進行增援。雍州省長諸葛緒率四萬人馬設伏在祁山堡一線;我率四萬人馬去侯和設伏;三點成一線,量薑維也翻不起大浪來!”
也活薑維倒黴,這回又讓鄧艾算準了。
六
薑維的大隊人馬,剛剛穿過岷山,鄧艾的四萬人馬就已經趕到了侯和,早早地占據了有利地形,構築工事,萬事俱備,單等蜀國大軍的到來。
薑維率大隊人兵馬進了卓尼縣界,從先鋒部隊傳來消息:“先鋒部隊在前方的候和與魏軍接上火啦!”
薑維一聽,長長的歎了一口氣後,命令部隊,加快速度向侯和靠近。
薑維做好了兩手準備:敵人弱,就強攻;敵人強,就撤退,決不戀戰。
這也是劉禪在出發前叮囑說要“慎重”的真蒂。
隻要沒有大的損失,這次出兵的意義就達到啦。
七
薑維留下一萬人馬原地待命,防止魏軍從後麵偷襲,他率五萬人馬快速奔向了侯和。
一到侯和,薑維就拉開架式,用四萬兵馬對魏軍陣地展開了強攻。
一天下來,進攻沒有取得任何的進展。薑維知道,這是魏軍的主力,看來,這次是沒戲啦!
第二天,薑維又派出二萬兵馬向魏軍展開進攻,其餘兵馬,開始進行撤退的準備。
一天進攻下來,不用說,還是沒有進展。
等到傍晚,天色暗下來之後,薑維下達了撤兵的命令,五萬人馬悄悄地撤出了卓尼縣界。
八
第三天,鄧艾還在準備著迎接蜀軍的進攻。誰知,左等右等就是不見蜀軍的動靜。
鄧艾猛地用手拍打起了腦門,十分懊悔地說:“又讓薑維把我耍啦!”
他明知薑維是逃跑了,但又不敢大意,他讓大隊人馬原地待命,防備蜀軍殺個回馬一槍。同時,派出一隻偵察小分隊,一路追蹤蜀軍,隻許跟蹤,不要接火,確定蜀軍的動向。
薑維絲毫沒有猶豫,和後方警衛部隊彙合後,順著來路,直接回到了遝中。
九
劉禪追封了逝去的功臣;調整了上層的管理人員;支持薑維進行了新一輪的北伐;蜀國上下也呈現出一派祥和穩定的局麵。
可在劉禪心中,好像是太監入洞房——總覺的缺了點什麼。
缺少點什麼呢?劉禪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這一日,劉禪正一份一份地批閱著文件。當他又拿起一份文件時,一行醒目的文字,映入了他的眼瞼:《關於為丞相諸葛亮建立廟宇的請求報告》。
劉禪一見,用拳頭狠狠地錘了一下自己的心口窩,如夢方醒地自言自語地說:“我還缺少對相父一個交待啊!”
十
劉禪一字一句的看起了這份請求報告。
這份報告是從武都發來的,是習隆、向充等幾十名駐屯前線的下級軍官聯名寫來的。
請求報告中說“諸葛亮丞相德品垂範天下,功勳空前絕後。今日我蜀國王朝穩定鞏固,百姓安居樂業,都離不開丞相的貢獻。”
“周朝人都感恩周公弟弟召伯的恩德,對他生前曾在下麵休息過的甘棠樹,都主動去保護。越王為懷念範蠡的功績,為他鑄了一尊金像作為紀念。我們也應為諸葛亮丞相建廟。”
“建諸葛丞相的廟,讓全國民眾有一個祭祀之地。總不能讓懷念丞相的民眾在街頭短巷、讓守邊的士兵在溫漫天野地,來祭祀他們心中的英雄。這樣下去,隻能讓生者堵心,逝者寒心。”
“在京城為丞相建廟,有以下犯上,侵逼皇家宗廟之兼。為順從民意,又不違反禮法,是否可建在沔縣定軍山丞相墓傍。”
“此舉即可杜絕民間在田野,路邊私自祭祀,又尊重正規的禮儀,讓逝者欣慰,讓生者無憾。”
十一
諸葛亮去世不久,從政府工作人員到普通百姓,請求為諸葛亮立廟的呼聲此起彼浮。有寫懇請書的,有提議的,也有私下議論的。
劉禪幾次責令禮部拿出一個方案來,但都因為沒有先例,被擱置下來。
按照禮製,立廟,是隻有皇帝才可享受的待遇。君貴臣賤,大臣無論功勳多高,地位多顯赫,隻能在帝王宗廟裏享受配祭,不能單獨立廟。
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功勞大不大?他沒有廟;
開國軍師張良功勞大不大?他也沒有廟;
當代魏國的郭嘉、吳國的周瑜,都是功高蓋世,也沒有單獨的廟,隻可供奉在太廟之中。
十二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曆代皇帝的地方。
皇親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之中。同先皇一樣享受後人供奉朝拜,稱為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就是對有豐功偉業的大臣在其死後,為褒獎他的貢獻和地位,經皇帝特批供奉在太廟之中的一種高規格的待遇。對封建社會來說,榮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廟是一種對他們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
這都是該死的禮數弄的,不是可以隨變改的。
太廟是極其高貴的地方,普通老百姓根本就進不去。
諸葛亮的神位也進了太廟。於是逢年過節,黎民百姓就爭相在田野,路邊私自祭祀諸葛亮。
由此看出,諸葛亮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
可在,私祭大臣是一種違法行為。
十三
要說對諸葛亮的感情,當朝上上下下沒人能比上劉禪的。
當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劉禪當著群臣麵表現的比較鎮定,可他回到後宮,卻是痛苦的爬在龍床上哭了一個時辰。他不但下令全國哀悼三日,自己身為皇帝,也脫下了龍袍,連穿了三天的白色喪服。
為了維護諸葛亮的聲譽,他毅然決然的殺掉了胡說八道的李邈。
為了讓全國都記住諸葛亮,他將丞相的稱謂都賜給了諸葛亮,從此,蜀國將再無丞相。
可是情總不能越過法。
為丞相立廟,法禮不容啊!
劉禪雖貴為皇帝,可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
這成了劉禪的一塊心病。
如今,為諸葛亮建廟之事,再次提起,讓劉禪的心情也難以平靜了。他馬上叫來秘書長樊建,責承他為諸葛亮建廟一事,組織人員,再議!
十四
對為諸葛亮立廟之事,蜀國曆屆的上層,都是讚成的,也頗費過一些心機。
諸葛亮去逝的前幾年,劉禪的地位和威信都還達不到,讓他去違背祖製為功臣建廟,也是徒勞的。所以,大家都在等待時機。
如今,劉禪己穩穩坐定江山四十年,這時,隻要劉禪下定了決心,變通的辦法總是有的。
樊建接到劉禪的指示後,和幾位老同誌一碰頭,很快就拿出解決方案,
他拿著寫出的報告來見劉禪,並當麵彙報,說:“漢景帝時期的成都市長文翁,興教育、舉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後死於成都任上。為了紀念文翁,漢平帝親筆批示,同意當地民眾的請求,由官方組織,群眾募捐,在成都建了文翁祠,供民眾祭祀。”
“老祖宗能下令為一個市長建祠,我們效仿古人為丞相建祠,無論從情從理,都是明正言順的。”
“祠堂?”劉禪聽到這裏,好像聽出了一點意思。
十五
樊建見劉禪入了道,接著說:“帝王奉祀祖先的地方叫廟。為了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場所,雖與廟有些相似,但是它不叫廟,而是叫祠。”
劉禪聽完,連連點頭,開口說:“高,實在是高。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一字之差,異曲同工。”
“對,就建祠。京城不宜,就按向充說的,在沔縣定軍山丞相的墓旁建。既然有先例,就不違背禮製。”
“我們也不要再去向老百姓攤派了。我命令:以朝廷的名義建。名字我想好啦,就叫武侯祠,我來題匾額!”
劉禪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一支筆,筆鋒一轉,“武侯祠”三個鬥大的字躍然紙上。
樊建一看目的達到了,也不忘及時的拍一個馬屁,說:“陛下可稱的上是打破常規,第一位以政府的名義,為有功大臣建立祠堂的英明領導。”
“這件事,一定會載入史冊,名留千古。”
劉禪一不小心,又創造出一個曆史第一。
十六
劉禪也為自己的舉動沾沾自喜,他催促樊建說:“趕快組織人馬,搞出建設方案,上報預算,財政撥款,讓武侯祠盡快開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