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一救阿鬥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94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
劉備擺脫了追兵,正驚魂未定之時,有人來報告說:“趙雲離開大家,返了回去,一定是投靠曹操去了!”
劉備一聽,猛地抽出腰間的寶劍,用劍指著報告人的鼻尖,說:“休要胡說!子龍與我患難與共十幾年,心如鐵堅,決不會棄我而去的。”
劉備說完,他轉身對張飛說:“你速帶一部分兵馬,順趙雲返去的方向,前去接應!”
張飛領命帶人走了。劉備也不敢耽擱,一行人繼續向漢津方向奔去。
二
趙雲是劉備從學長公孫瓚那裏“挖牆角”得來的寶貝。他是河北正定人,高一米八四。身材威武雄壯,卻長著一副英俊的麵容,就像一個白麵書生。
真真一個“靚仔”。
趙雲為人耿直豪爽,嫉惡如仇。當年,河北一帶戰亂紛紛。趙雲帶著本地的一群兄弟,拉起了一支隊伍,前去投奔了公孫讚。
公孫瓚開玩笑地問趙雲:“聽說你們河北人都願意追隨袁紹,你為何卻舍近求遠來投奔我呢?”
趙雲說:“如今天下混亂,老百姓過的是窮困撩倒的日子,都希望能投靠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人。我們商議,哪裏存在仁政就到哪裏。這就是我不去袁將軍那裏,而千裏迢迢投奔公孫將軍的原故。”
這話聽著爽!
公孫瓚心中美滋滋的。因此,對趙雲的好感又增加了十分,並對他是十分的器重。
三
後來,劉備來投公孫瓚,一見到趙雲,感到特別對脾氣,一見如故。
趙雲對劉備的印象也非常好。認為劉備才是項天立地的英雄,並把自身的理想與抱負向劉備合盤托出。
兩人越談越投機,越走越近乎。為此,劉備找到公孫瓚那裏,把趙雲借到自己身邊做了個助手。
有一天,趙雲找到劉備,說:“自己的大哥死了,家裏捎信讓他回家處理喪事,特來向劉將軍告別。
劉備原本沒打算在公孫瓚這裏幹多久,擔心以後再也見不到趙雲了。就緊握著趙雲的手,如同刀劈大海水——難分難離。
趙雲非常清楚劉備的心情,向劉備保證說:“我處理完家事,不管你在哪,我都會去投奔,這輩子我永遠不會背叛劉將軍。”
四
後來,劉備投靠了袁紹。
趙雲辦完了喪事,打聽到劉備在袁紹處,就從家裏千裏迢迢,趕到劉備的駐地鄴城。從此,二人經常同床而睡,促膝交談,就像親兄弟一樣。
這一晃,十七年過去了。
所以,當有人狀告趙雲投降曹軍時,劉備才怒不可遏的用寶劍指著那報告人的鼻尖,怒斥了一番。
正如劉備所說,趙雲此番調馬回頭,是去救劉備的妻子和兒子去了。
原來,趙雲同眾人保著劉備突出包圍後,環顧一下四周,竟發現劉備的妻兒甘夫人和劉禪沒有逃出來,他顧不得和劉備打招呼,撥馬回去了。
五
由於曹操五千騎兵的突襲,大路上黑壓壓一片,全是逃難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清誰是誰。
沒辦法,趙雲隻好一頭紮進逃難的人海之中,挨個仔細觀瞧。
曹軍越來越近了,趙雲的心頭更是焦慮萬分。他一會兒騎在馬上向遠處眺望,一會兒下馬,仔細分辯著過往的難民。
就在將要和曹軍撞到一起時,他眼前一亮,終於找到了懷抱劉禪的甘夫人。
趙雲忙分開人群,擠到甘夫人的麵前,接過劉禪,解開身上的鎧甲,把劉禪放入自己懷中,又重新紮緊了戰袍,然後把甘夫人扶上馬。
他不敢上馬飛奔,因為離曹軍太近,很容易暴露目標。隻得牽著戰馬,隨著人流緩緩的離開。
六
不幸的是,趙雲的行蹤還是被發現了。
因為高大的戰馬、身上的盔甲、手中的長槍。這些東西在難民群裏都十分的顯眼,被曹軍高坡上的了望哨,看了個真真切切。
很快,隨著衝殺的呐喊聲,曹兵從四麵八方,開始向這裏聚攏過來。
趙雲料知大事不好,也就不管不顧了,飛身跨上戰馬,一手扶穩坐在前麵的甘夫人,一手揮舞長槍,左擋右擊,兩隻腳拚命磕打戰馬,縱馬飛奔。
此時的趙雲,心情十分的的緊張。自己戰死不要緊,可是如果讓公子和夫人落入曹軍手中,自己對不起劉將軍。
趙雲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快跑!
七
前麵就是當陽橋了。
趙雲,雙腿緊磕戰馬,一路狂奔。
曹軍緊追不舍,眼見就要追了上來。
這時趙雲突然發現,在前麵當陽橋上,一人騎在高頭戰馬之上,手中揮舞著長矛,威風凜凜的擋住了去路。
趙雲心中一涼,暗想:這回完了!後有成群的追兵,前有攔路之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黃泥掉在糞堆裏---不是屎(死)也是屎(死)了。
沒有時間多想了,隻有拚死一博,從當陽橋殺出一條血路。
想到這裏,趙雲雙腿一磕戰馬,硬著頭皮向當陽橋衝了過去。
突然,當陽橋上傳來一聲大喝:“後麵曹軍聽著,我是你家張爺爺。有再敢追趕者,我張飛一定送你們去極樂世界報到!”
這聲音如雷貫耳。趙雲先是一驚,馬上又轉驚為喜,因為這嗓門,隻有張飛才有。
趙雲如釋重負,馬鞭一揮,再次催馬,衝上了當陽橋,與張飛擦肩而過,揚手和張飛打了一下招呼,策馬離去。
八
張飛本來就長的高大威猛,虎背熊腰,眼睛瞪得像兩隻大鈴鐺,手中高舉著長矛,活像廟中的南方增長天王下凡。他往橋頭一站,一聲大喝,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真不知是人是神。
曹軍欺負趙雲匹馬單槍,追趕的是肆無忌憚。猛見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戳在那裏猶如一堵牆,吼聲驚天動地。
他們都聽說過劉備手下的張飛是有名的萬人敵,今日一見,果然是不同凡響。
一人一馬,敢橫立擋道,不知道這裏到底有幾個意思,惟恐中了埋伏,一個個勒住了戰馬,不敢繼續追趕了。
張飛回頭看了一下,見趙雲已經跑的不見了蹤影。這才招呼躲在身後的二十幾名士兵,調轉馬頭,朝著趙雲跑去的方向,一路跟了過去。
不一會,張飛追上了趙雲,二十幾個人不敢有半點鬆懈,催馬狂奔,一直到了漢津渡口。
九
見到了劉備,趙雲把甘夫人從馬上攙扶下來,又解開鎧甲,從懷中抱出了劉禪,雙手捧到劉備的麵前。
這時的小劉禪緊閉雙眼,還在甜甜的睡夢之中。
劉備看了一眼劉禪,示意甘夫人把劉禪接了過去。他深情的一把抱住了趙雲。
趙雲渾身上下不知是汗水還是血水,濕淋淋的活像一隻落湯雞。劉備抱著趙雲,半天說不出話來。他心想:
“這才是真正的兄弟,不顧生死,深入重圍,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子,讓這娘倆躲過了一劫。”
“什麼叫忠心?什麼叫神勇?看到趙雲就什麼都清楚了。”
劉備鬆開了緊抱著趙雲的雙臂,感激地說:“好兄弟!今後我就把這娘倆交給你來保護吧!”
從此之後,劉備任命趙雲為副官長兼警衛隊長,專業負責安全保衛和處理劉家的私事。
實際上,趙雲成了劉家的大管家。
十
在漢津渡口,關羽早已準備好了渡船。
劉琦為防不測,也從夏口帶幾千人馬前來接應。
關羽和劉琦走過來,催促大家趕快渡江。
諸葛亮忙著安排大隊人馬渡江。這時,衛兵報告說:“東吳的魯肅前來拜訪。”
諸葛亮一聽,對劉備笑著說:“黃豆掉進錢眼裏——打個正著。”
“我正琢磨由誰來引薦去見孫權,魯肅就送上門來。這回事就好辦了,是老天在幫我們啊!”
諸葛亮說著,忙把安排渡江的事交給趙雲負責,他陪著劉備趕快去接見魯肅。
十一
魯肅是東吳孫權的高級顧問。生的膀大腰圓,脾氣溫和,但知識淵博,性格豪爽,還能騎馬射箭,是個文武全才。
魯肅原本是安徽定遠有名的大財主。
他仗義疏財,常常開倉放糧,救濟周邊的窮人,在三裏五鄉是有赫赫名的“魯大善人”。
有一年,巢縣鬧大災,百姓無糧。身為巢縣縣長的周瑜,早就聽說定遠有位“魯大善人”,就親自上門借糧。
魯肅二話沒說,將家中僅有的兩大糧囤的米,捐給了周瑜一囤。這一舉動讓周瑜十分的震撼。從此,他和魯肅成了“鐵磁”。
周瑜投奔東吳後,就邀請魯肅到東吳一起共謀大業。
魯肅到東吳時,已是孫權當家了。
魯肅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對孫權說:“漢室不可能複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鏟除。”
“我認為將軍您要以長江天險為依托,占據長江以南,擴大地盤,立國稱帝。”
“打出正統的旗號,吸引天下有識之士,以此為基地,謀取天下。您一定會像漢高祖一樣,做成一番大事業!”
魯肅一番話,正說到孫權心裏。他發現魯肅深謀遠慮,一定能幫東吳幹出大事來,所以,孫權就把魯肅留在身邊,做了一名高級顧問。
十二
魯肅聽說曹操開始進攻荊州,就對孫權建議,要聯合劉琮、劉備,一同保住荊州,抗擊曹操,擴大東吳的地盤。
為此,魯肅主動請求借吊唁劉表的機會,前往荊州探探劉琮和劉備的虛實。並希望孫權速調周瑜來柴桑,共商抗曹事宜。
孫權這邊送走了魯肅,又寫一封信,派人去鄱陽召回周瑜。
魯肅還沒到荊州,就聽說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準備撤往夏口。
魯肅想,劉琮投降了,劉備沒有了立足之地,和東吳聯合抗曹,成了劉備最好的選擇。
這是上天賜給東吳的好運,機會決不能錯過。
所以,魯肅沿著劉備撤退的路線一路迎了過來,他要力勸劉備和東吳聯合。
十三
在漢津口,魯肅終於和劉備、諸葛亮相遇了。
魯肅、劉備和諸葛亮三人見麵後,寥寥數語,就談到了共同的抗曹話題,而且是英雄所見略同。
魯肅建議劉備前往樊口(現在湖北省鄂州市),進行戰前準備,由他引見諸葛亮去見孫權,商談聯合抗曹的具體事宜。
三人一拍即合。
隨後,諸葛亮安排劉琦返回夏口,劉備帶人入駐樊口,開始著手戰前準備,聽候下一步安排。
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奔了柴桑。
十四
曹操率大軍入新野、進樊城、收襄陽、占江陵,一路綠燈。
雖然是收獲頗豐,但劉備的逃脫,成了曹操的一塊心病。
曹操命令大隊人馬,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從江陵(現在的荊州市)順流急下,不管劉備逃往何處,一定要繩之以法。
魏國的大軍一路向東殺來出發雲。
曹操又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連威脅帶恫嚇地說:“本丞相奉天子之命,討伐罪臣。大軍所到之處,無往而不勝。荊州的劉琮已經降服,長江以西都踩在我的腳下。”
“現在,我將統領水軍八十萬,想要與孫將軍在江東一帶,獵取“大耳賊”劉備。萬望將軍與政府合作,掃清天下叛賊。”
曹操派人快馬加鞭前往柴桑,把信送到了孫權的手中。
十五
曹操占領了荊州,東吳將直接麵臨著威脅。魯肅前往荊州探聽虛實還沒回來,曹操的信就到了。
孫權看完曹操的來信,氣得雙手發抖,大罵曹操:“這他媽哪是溝通,就是赤祼祼的威脅和恫嚇!”
孫權急忙召集人馬,商量對策。
孫權手下的一班人馬,見曹操占了荊州,又大造聲勢,一路向江東殺來,都有些畏懼。
大家認為曹操來勢凶猛,人多勢眾,如果盲目抵抗,對東吳不利,不如與曹操合作,共同圍剿劉備。
一邊倒的投降呼聲,攪得孫權心中沒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