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經典短篇係列三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52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趣題巧答
史闕疑是清乾隆末年的一個貢生,韓城有名的才子。
一次,史闕疑去應試,考官聽說他是韓城奇才,故意在科試完畢,又對他口試一番。
考官說:“我昔日在江南為官時,見那裏的水桶很大。”史闕疑恭敬地問:“咋個大法呢?”考官說:“裝了半桶水,裏頭臥了九頭老水牛。水牛在這邊用尾巴甩水,那邊的水還紋絲不動呢!”
史闕疑說:“這不足為奇。小時候我在家鄉讀書,曾見到一根特別長的竹竿。”考官問道:“咋個長法呢?”史闕疑說:“頭一年八月十五,有一個人扛著那根竹竿從我們學堂門前過,直到第二年五月端陽,我還看見剩幾節竹竿梢兒在門前甩動哩!”
考官驚奇地問:“天下哪有這麼長的竹竿?”史闕疑一字一板地說:“如果沒有這麼長的竹竿,如何箍著您那麼大的水桶呢?”
巧釋春聯
乾隆見紀曉嵐怒道:“你可知罪?”紀曉嵐慌忙跪倒:“為臣回家省親是萬歲恩準的,不知罪從何來?”
乾隆說出他在家寫春聯一事。紀曉嵐道:“萬歲息怒,春聯雖是我寫,但並無過錯。這家哥仨,老大是個賣爆竹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在集市提秤的,豈不是”數一數二人家”?老三是賣燒雞的,”先斬後奏”並不過分呀!”
紀曉嵐這一解釋,逗得乾隆大笑,便赦紀曉嵐無罪。
搭橋取名
李太清是一個有才的進士,深受皇帝喜愛。有一次,皇帝派他到湖廣為禦花園辦些奇花異草、假山怪石,順便讓他回鄉探親。李太清領了好多銀子,行了好多路程,來到鄉裏,見到洪水衝毀良田,聽到災民啼哭哀號。鄉親們還紛紛前來訴苦,說當地白知縣不僅不放糧救災,還逼收課稅。李太清看到此情此景,心裏不忍,就把辦皇差的銀子統統散給窮苦百姓了。
眼看期限已到,李太清回到京城,甩著一雙空手上了朝。皇帝問他事情辦得怎麼樣,李太清不慌不忙地說:“我的家鄉有條河,年年泛濫,莊稼顆粒無收,行人交通不便。我想聖明的皇帝是最體諒百姓的,就把銀子用來修了一座橋,蓋了一座廟,百姓人人稱頌皇恩浩蕩。”
皇帝問:“這座橋叫什麼橋?”李太清信口答來:“三石六步兩眼橋,對麵山上一座廟,武將要下馬,文官要下轎。”皇帝聽了蠻新鮮,便誇獎他會辦事。
其實呀,李太清隻用了三塊石頭,一塊當橋腳,兩塊做橋麵,橋長六步,豈不是三石、六步、兩眼橋?山上的廟不過是座土地廟,橋上太窄,當官的非下馬下轎不可,李太清還真把皇帝哄實了。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麵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麵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讚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