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星座的起源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28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星座的起源
星座起源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約5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地方有一群巴比倫尼亞的牧羊人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他們在牧羊的流浪生活中,每天仍不忘觀察閃爍在夜空中的星星,久而久之,就從星星的動態中看出了很有規則的時刻與季節的變化。每天一到了晚上,他們就一麵看著羊群,一麵觀察各種星星,將較亮的星星互相連接,並從連接而成的形狀去聯想各種動物、用具或甚至他們所信仰的神像等,並為它們取名,創造了所謂的星座。據說,如現在所謂的黃道12星座等總共有20個以上的星座名稱,在那個時候早已經誕生。此後,古代巴比倫人繼續將天空分為許多區域,提出新的星座。不過那時星座的用處不多,被發現和命名的更少。黃道帶上的12星座初開始隻是用來計量時間的,而不像現在用來代表人的性格。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已提出30個星座。那裏有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注入波斯灣,所以又叫“兩河流域”地區。
兩河流域文化傳到古希臘以後,推動了古希臘的文化發展。古希臘天文學家對巴比倫的星座進行了補充和發展,編製出了古希臘星座表。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綜合了當時的天文成就,編製了48個星座。並用假象的線條將星座內的主要亮星連起來,把它們想象成動物或人物的形象,結合神話故事給它們起出適當的名字,這就是星座名稱的由來。希臘神話故事中的48個星座大都居於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中世紀以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需要向外擴張,航海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船舶在大海上航行,隨時需要導航,星星就是最好的指路燈。而在星星中,星座的形狀比較特殊,最容易觀測,因此,星座受到了普遍關注。16世紀麥哲倫環球航行時,不僅利用星座導航定向,而且還對星座進行了研究。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決定將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其名稱基本依照曆史上的名稱。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公布了88個星座的名稱。這88個星座分成3個天區,北半球29個,南半球47個,天赤道與黃道附近12個。
人類肉眼可見的恒星有近六千顆,每顆均可歸入唯一一個星座。每一個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構成的形狀辨認出來。
為了便於研究,人們把星空分成若幹個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中國很早就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史記·天官書》記載頗詳。三垣是北天極周圍的3個區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是在黃道和白道附近的28個區域,即東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
東宮蒼龍所屬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宮朱雀所屬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宮白虎所屬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宮玄武(龜蛇)所屬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
中國在觀星上的成就要比西方早,中國人說三垣28宿,把天上星座分成三大塊28類,而不是隻有西方的12星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紫微垣。中國的觀星術,現在統稱紫微星座,與西方的十二星座相區別。紫微星座共有十四主星,分別是紫微、天機、太陽、武曲、天同、廉貞、天府、太陰、貪狼、巨門、天相、天梁、七殺、破軍。可按易經分為陰陽兩性,對應人的個性為四大類,開創型、領導型、支援型、合作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