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獨角獸”、“獰貓”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911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獨角獸(Unicorn):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頭頂正中長有一支單角的動物。中國神話傳說和西方神話傳說中皆有記載和描述。然而,中國神話中獨角獸的東方形象與大家熟知的形似白馬的西方形象截然不同。
    東方神話中的獨角獸
    在中國神話中,獨角獸是一種吉祥之物。它隻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它的出現被人們視為美好時代的象征。當世界和平美好時獨角獸將會重現。
    傳說大約五千年前第一隻獨角獸出現,並將文字傳授於伏羲皇帝。在大約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隻獨角獸出現在黃帝的花園。這一吉兆被視為黃帝之統治將千秋萬代,和平繁榮。堯帝統治時期也出現過兩隻獨角獸,因此,堯帝便成為四千年前五大皇帝之一。
    中國獨角獸較為複雜,至少有6種形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半雄半雌的麒麟;還有兩種是雄性的麒和雌性的麟。另外還有一種著名的就是獬豸。
    1、麒麟
    麒麟中國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四靈獸之一。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裝備。麒麟的額頭長著像龍一樣的肉質的角、鹿的身體、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斕,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時不會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史記》、《論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傳說。其中麒麟不但會被發現,被箭射中還會死……顯然不是信仰的產物。似乎在上古,麒麟雖少見,卻也不算是“妖怪”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麵目,也逐漸的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裏,麒麟是我國曆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個曆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氣質。它的演變基本上經曆了四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的朦朧美,兩漢時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時期的雄健美,逐漸過渡到明清時期的繁華美。
    從麒麟的演變過程看,它與龍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到明清時期兩者逐漸同化,使麒麟變成鹿形的龍,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獅和軀體比龍短外,其餘和龍的形象一樣。因此,明清時期的麒麟,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
    龍鳳研究專家王大有先生認為:麒麟是龍鳳家族的擴大化,他在著述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麒麟雖以鹿為原型,然而實際上是一種變異的龍,隻易爪為蹄而已。它為中央帝的象征,但因出現較晚,並不具統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實際形象是蛇軀之龍。”
    古文中常把“中央黃帝”尊為麒麟,而後來人們把曆代帝王比喻為龍,從中我們也可看出麒麟與龍的因果關係,它們同屬一宗。商代龍的角,常常用長頸鹿(古時將長頸鹿稱為麒麟)的菌狀角,這是麒麟與龍的又一種複合觀象。秦漢時期,龍從蛇體向獸體轉化,和後來的麒麟極為相似。漢代以後,麒麟作為一種“仁獸”雖慢慢從龍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漸自成一體,成為“五靈”之一,但卻始終沒有脫離龍的範疇。到明清時期,終於“萬變不離其宗”,和龍的形象靠攏,成為龍家族中的一員。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聖王或是喜慶祥瑞之時出現,在瑞氣祥雲繚繞中,在優雅的香音飄渺中,款款而來。有的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聖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靈之獸,是吉祥的預兆。
    目前,留存在中華大地上最為著名的麒麟當數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體感強,且厚實。石雕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注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
    宋代的麒麟雖保持著鹿科動物的特征,但從其頸部鬃毛的飄拂,以及軀體麟片的刻劃上,卻已向龍形方向靠攏。元代的麒麟則明顯的龍形化了。
    明代麒麟頭部呈馬頭形,而頭部的裝飾和明代龍的頭部是一致的,連頭部的鬃毛也是前衝的,身軀上一般密布鱗片,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澤以青色為多,也有黃色和綠色的。
    明代的麒麟風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內便出現了不同造型風格的石雕麒麟,一為鹿身蹄形麒麟,顯得纖巧、靈動,給人一種祥瑞之氣。另一為獅身爪形麒麟,顯得壯實而肥碩,但瑞氣與靈氣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卻又是一種類型,其形體在往龍轉化發展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南朝時期的瑞獸風格,使麒麟顯得穩健雄渾,這可能是與守衛陵墓的職責有關。
    有人把天安門前華表上的朝天獵孔說成是蹲龍,其實,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進行比較的話,那纖巧靈動的身軀,那蹲伏的姿態,似乎和麒麟的形狀更接近一點。
    而到清代,麒麟的龍形化特征得到進一步固定,形成了“龍頭、麋身、馬蹄、龍麟、獅尾”的藝術形象。麒麟的龍形頭部刻劃繁複華美,圖案趨向規範化、工整化,與六朝時期的麒麟比較,已失去了那種剛健豪邁的氣勢。
    2、獬豸
    獬豸獬豸(xiè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曆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製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製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東方獨角獸的曆史
    獨角獸很少出現在傳說中,也同樣在現在小說中罕有它的蹤跡。但在口頭流傳的故事當中,有很多關於獨角獸的描寫。旅行者的傳奇所孕育的古代文學傳達了獨角獸一些細枝末節的信息,這也同樣影響了現在文學,使得有關獨角獸的想象一直流傳到現代。
    也許第一個看到獨角獸並且記錄下來的人是中國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他的出名是由於他發明了多種樂器,一夫三妻製以及三個字符所代表顯示未來的銘文。
    一天,當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與對社會的永久貢獻時,他看到一頭奇怪的鹿,這頭鹿站在黃河邊。這個生物和幼小的牛犢一樣大小,但銀色的角從它的額頭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顏六色。當它站在河裏,渾濁的河水就變得清澈。當它離開的時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體兩側有奇怪的花紋。當它消失在遠方的時候,伏曦沿著它行走留下的痕跡追蹤而去,突然意識到這些痕跡能被用來描述思想和語言。
    這樣的獨角獸,或者說叫做麒麟,引出了中國文字的產生。當然,它也使記錄當時的思想流傳後世成為可能。獨角獸隨著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黃帝的出現。黃帝發明了房屋並締造了最初的城市。當他老年的時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獨角獸。這個動物對他鳴叫,使他極度驚異。他死後,人們相信,他的靈魂騎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
    從那以後,中國的傳說中鮮有獨角獸的出現。而獨角獸的出現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前麵說是吉祥的象征,同樣的,獨角獸的出現有時也象征著法規的公正,或者壞事的預兆,或者偉人的死亡。
    大約2500年前,麒麟出現在一個年輕女人麵前,在她手裏留下一塊翡翠玉牌。在玉牌上有一些文字預示著,預示著她將成為無冕之王的母親。
    預言成真了,孔子成為了偉大的中國先哲。孔子並沒有王冠或者成為一個掌權者。(因為翻譯的英文,不大明確,關於孔子與麒麟的關係,可見於“麒麟送子”的典故——《拾遺記》中講的“孔子未生時,有麟吐書於闕裏人家,……”以後,人們又把吐書生孔子而演變為送子,便成為“麒麟送子”了。孔子的母親,不知道中文名字是什麼,隻能就寫英文了,慚愧)據說麒麟走路很輕,他的蹄子不發出聲響。一些人相信它如此輕是因為它不想壓碎腳下的草葉。孔子一生之中隻看到過一次麒麟,從他看到這個生物起,他知道他的死亡臨近了。那以後,周朝也漸漸的衰落了。
    那以後的400年,直到漢朝,麒麟才再一次出現。漢武帝時,他在皇宮裏建造了一個特別的房間來供奉麒麟。從那以後,沒有太多的有關麒麟的記錄,很多人相信麒麟在中國滅絕了。因為很少發現它的蹤跡,對它一無所知。人們相信,如果還有任何一隻麒麟存在,它必定是存在在中國廣袤的深山中不為人們所見。
    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
    Unicorns即是獨角獸,是傳說中一種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為是修長的白馬,額前有一螺旋角(這也是獨角獸的特征)。關於unicorns的形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像一匹大馬,頭上有一隻角,是難以馴服的生物。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獨角,神聖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古羅馬博物學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為四肢似大象,獅子尾,上半身像山羊,頭上有一黑螺旋紋的角,是極凶猛的怪獸。到了380BC,有一希臘哲學家Ctessias對unicorns作出一種普遍形態。他說unicorns是印度一種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體,紫色的頭,藍眼,一隻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頂部是紅色。這有可能是把獨角仙神化後所形成(獨角仙也叫unicorn)。
    獨角獸近代的說法包含了不同地方民族的幻想而成,由最初類似山羊的生物顯變成純潔而美麗的野獸。它可以化成不同的大小和顏色,由象牙般純白或黑檀深黑甚至彩虹的顏色,逃過獵人的追捕。有時還像飛馬般有翼。不過,unicorn的基本概念卻沒變,就是代表高貴,高傲和純潔,當然還有它額前的長角。其實不同的說法在於每個地方文化不同。在東方的一些國家就稱之為麒麟,是“四靈”之一。“Unicorn”源自於希伯來文“re‘em”,早期古老翻譯為“monokeros”,意解“獨角”,後來轉成英語“unicorn”了。
    Unicorns之角有治療能力,能過濾塵埃和毒物以防止中毒和其它疾病甚至有長生不死之效。所以歐洲皇家貴族盛行用獨角製成的杯,因為傳說可以測試有沒有毒。獨角獸之角在歐洲被視為解毒珍品,對治肚痛甚為有效,就是這樣unicorn便成了獵人的目標……角有治療能力的想法可能源於中古故事。傳說,在子夜有很多動物圍住一個水池。但是水是有毒,它們不能喝,直至unicorn出現。它把角輕輕沾一下水池,有毒的水馬上變回清澈,潔淨。獨角獸是幻想中的神獸,但近代考古學家認為獨角獸的角其實是北極海獨角鯨科“一角鯨”(也叫unicorn)的牙。
    西方獨角獸的曆史
    盡管獨角獸從曆史的早期就存在於歐洲,實際上它們在《舊約全書》中被頻繁的提到。作為一種希伯來傳說中的動物,大多數關於它的早期描述看來都來源於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種動物的名字)。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殘的karkadann,與溫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都懼怕的動物。然而,人們為了獲得它的角,偶爾會試圖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來製成長笛或者被用來製作解毒藥劑。
    Cnidus有個名叫Ctesias的藥劑師為Darius二世教廷製作藥劑,那以後,他也曾效命於Persia。公元前416年,在他離開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學習養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關於生命和曆史的學問。他的其中一件功績,Indica,曾經被作為殘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來,後來的副本流傳了5個世紀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獨角獸:在印度的森林中,(獨角獸)的體型和體型較大的馬一樣,或者比馬大一些。他們的身體是白色的,頭是深紅色,眼鏡是深藍色。它們的角從額頭正中伸出,大約一英尺半長。
    獨角獸的角磨製成的粉末可以作為抵禦致死麻醉藥的解毒劑。角的根部,眉上兩手寬的額頭是純白色。角上端很尖銳,是鮮紅色,中間呈黑色。用獨角獸的角製成容器喝酒的人說,這能夠治愈疾病(癲癇)。實際上,飲用獨角獸角杯而免於中毒的人,是因為他們還飲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體稀釋了毒藥而免於死亡。
    不論是馴化的還是野生的獨角獸,實際上,所有的硬蹄動物都沒有踝骨,它們的肝髒也不分泌膽汁。獨角獸卻有踝骨和膽汁。如同一頭普通的公牛,但卻是遍體朱紅。
    這種動物動作敏捷有力,以至於沒有哪種動物,甚至是馬,能夠追上它。在印度,Rishi時期,隻有一個農家孩子第一次獲得了一些關於獨角獸的第一手資料。Vibhandaka,這個農家男孩,幫家裏照管田地。一天,在一個宗教儀式上,他遇到了來訪的一位賢者。這個人給了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一年後,當賢者再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變了。他告訴父母他的決定,接著和賢者一起永遠的離開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變,他作為賢者的隨從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賢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離開ashram。他流浪了很長的距離,最後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洞穴。盡管這個洞穴被廢棄了,一些野生動物為了避雨常來這個洞穴。他和一頭獨角獸成了朋友,獨角獸總是陪在他的身邊。
    亞曆山大(Alexander)的父親菲力普(Philip),曾經捕獲到一隻長了一隻角的動物。但不論是菲力普還是其他貴族,沒有人能夠騎上它,獨角獸總是很快把他們甩下來。亞曆山大飼養它,並且給它起名Bucephalus。他馴服它並騎它去戰鬥,以此證明他的勇敢。如何活著捉到一頭如此危險的野獸是一個有趣的問題。Aelian(公元三世紀一個羅馬作家)的觀點是,隻有最年輕的cartazons(不知道這詞的意思)才能夠捕捉它,因為最強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使它屈服。karkadann的傳說影響了作家們對獨角獸的描寫。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寫道:獨角獸是殘忍的野獸,經常與大象爭鬥。他還注意到,用少女能夠誘使獨角獸上當而被捕捉。獨角獸會把它的腦袋靠在少女的裙擺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捕捉到。
    有一隻角的野獸出沒於喜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從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西藏是獨角獸傳說的源頭,盡管在曆史上曾經有一度被稱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點,榮耀之地。傳統繼續的延續下來。所以,有4尊黃銅的獨角獸雕塑仍存在於Abyssinian王的宮殿中就不是什麼令人驚奇的事了。
    傳說中的獨角獸是個優美的生物,是一匹周身雪白的小馬,靈活敏捷,前額有一隻充滿魔力的角。它有時被描繪成雌性。現實世界中,我們能發現的,獨角鯨,也許是這個神話動物的最近的親緣,不過獨角鯨生活在遙遠的深海而不是山川草原。生活在陸地上的犀牛,前額也有一隻尖利的角,可惜相貌差距甚遠。
    公元前398年,古希臘的曆史學家Ctesias在他的書中寫道:“獨角獸生活在印度、南亞次大陸,是一種野驢,身材與馬差不多大小,甚至更大。他們的身體雪白,頭部呈深紅色,有一雙深藍的眼睛,前額正中長出一隻角,約有半米長。”這隻神秘的角從此流傳了幾個世紀。底部雪白,中間烏黑,頂端鮮紅,獨角獸銳利的角有著奇異的魔力。從角上挫下來的粉末可以解百毒,服下粉末即可抵禦疾病、百毒不侵,更能夠起死回生。魔力令人們對這隻離奇的角發狂,每個貴族都想擁有獨角獸角做的酒杯,每個獵人都妄想有朝一日獨角獸落入他的陷阱。
    中世紀的神話傳說中,獨角獸自由地徜徉在山間野外,它們對人類十分友好。故事中,單純善良的獨角獸往往被少女的迷人的體香所誘惑,陷入可怕的圈套,“純潔”的少女野蠻地斬下它那神奇的角,失卻魔力的獨角獸隻能聽由獵人無情的宰殺。
    ——————————————————————————————————————————
    獰貓:學名:Caracalcaracal,英名:caracal,分類:食肉目、貓科,產地:非洲和亞洲南部。
    獰貓棲息在幹燥的曠野,也有在山區、樹叢和沙漠活動的蹤跡。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覓食,主食鳥類、小獸。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領地,並用尿液標記領地的範圍。肩高40-51厘米,體長60-105厘米,尾長20-35厘米,體重11-20千克,妊娠期78-81天,性成熟期12-21個月,壽命18年,獰貓跳躍能力極強,能捕捉降落或起飛時的鳥類。
    獰貓有時被人稱作沙漠猞猁或非洲猞猁。因為和猞猁一樣,它們都長著又大又尖的耳朵,大耳朵上都有長長的黑色叢毛。但獰貓和猞猁並不是類似的物種,從體形上比較,獰貓的個頭略小,約60-95cm長,且身形瘦長,四肢纖細,它們的尾巴也比猞猁長,約有身長的1/3。獰貓的毛色一般是淺黃棕或深紅棕色,腹部、眼睛四周以及下巴的毛發則是白色的。同時,眼角還有一條細細的黑線,一直延伸到它們鼻子的地方。它們那雙大耳朵的背麵是黑色的。實際上Caracal這個名字就是來自土耳其語“karakulak”,意即“黑耳朵”。當然也有人看見過全黑色的獰貓。
    獰貓的棲息地也很廣。從非洲的南部、中部、北部地區經過阿拉伯半島的部分獰貓地區一直延伸到南亞,包括印度。它們能生活在幹旱的熱帶草原、林地、灌木地區,甚至海拔3000米的山地。和其他生活在幹旱地區的貓科動物一樣,獰貓也能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長時間生存。這時它們主要依靠獵物體內的體液獲得水分。
    獰貓在非洲大陸上有7個亞種,而亞洲隻有兩種。在非洲大陸,獰貓在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種群數量最多,當然非洲大陸其他地區的獰貓也貓口龐大。不過出了非洲,生活在亞洲地區的某些亞種運氣就不那麼好了。生活在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以及亞洲西南,印度西北部地區的獰貓數量較少。有些證據顯示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並非一個獨立的亞種,而應該歸入西南亞洲的獰貓當中。但如果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仍然是個獨立物種的話,它們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甚至可能滅絕了。
    獰貓大部分時候利用夜間捕食,但也會利用傍晚時光去搜尋獵物。當然,白天的獰貓也不會整天睡大覺,它們也會幹點抓鳥之類的舉動。獰貓身手矯健,常會以比較小的獵物為食,比如跳鼠、沙兔、地鬆鼠、岩狸等動物。當然,它也能捕捉到大一點的葦羚、小羚羊。獰貓有時會象豹子一樣,把比較大的獵物拖到低矮的樹枝上慢慢享用,這樣的食物通常能夠它們吃幾天的。另外,它們的捕鳥技術非常值得一提,由於獰貓十分敏捷又極善跳躍,它們能跳起好幾英尺高,將剛起飛的鳥捉住,比如鴿子和珍珠雞等。
    獰貓屬於“不善言辭”的動物,對於這個嘈雜世界它們更樂意保持沉默。而它們偶爾發出的叫聲則如同豹子。這時如有不明就裏的人類經過此處,沒準會被嚇住。
    大部分地區的獰貓沒有固定的交配期。經過69-78天的孕期,母貓會產下1-6隻小貓。小獰貓概在10天左右睜眼,並在10-25周斷奶。而在16-18個月後,“小貓”們走向性成熟,當然它們往往在12個月大的時候就獨自出去闖天下了。另外它們的壽命比較長,大約有19年。
    盡管在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區,獰貓會因為它們的毛皮不幸成為人類的手下陰魂,它們的數量還是比較樂觀的。不過在南部非洲,由於它們有時以家畜為食,所以往往會被農場主殺戮。目前非洲獰貓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CITESAppendixII),而亞洲獰貓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CITESAppendixI)。
    獰貓是一種領域性非常強的貓科動物,它們的體型中等,但是被歸於小型貓科。雄性的獰貓一般的體重為13-18公斤(28-40磅),而雌性則較輕一些。獰貓的外表和猞猁很像,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它被認為是猞猁的近親。但是,現今的基因研究顯示,獰貓完全不是猞猁的近親,反而和藪貓的關係比較近。獰貓的體長有65厘米(約2英尺),另外的尾長為30厘米(約1英尺)。它比猞猁有著更長的雙腳和較細的身軀。獰貓的毛發有許多種顏色-有酒紅色、灰色和沙灰色,也會有黑化的獰貓。年輕的獰貓在其下部有著紅色的斑點;成年的獰貓則除了在眼睛上方有黑色斑點外,沒有其他的條紋。獰貓最著名的特征在於其長且濃厚的黑色耳朵,而這也是其土耳其名稱karakulak(意為“黑耳”)的原由。它的耳朵由20條不同的肌肉來控製,以幫助它尋找獵物。成簇的毛發幫忙精確地確定其獵物的位置。
    獰貓分布於非洲和西亞等地,居住在幹草原和半沙漠地帶,但也在林地、熱帶稀樹大草原和灌木林等地帶。它是獨居的或成對的領域性貓科動物。獰貓可以長時間不喝水而持續存活-水份的需求可以由獵物體內的水來滿足。於夜間(但在較冷的季節,也會於日間)狩獵齧齒目和野兔;很稀少地,但它甚至也會攻擊瞪羚、小型羚羊或年幼的駝鳥。獰貓很挑食,且會拋棄捕抓到的哺乳動物的內髒,部份會拔掉蹄兔目和更大型獵物的毛發,且會除清皮膚上的肉以避免吃到毛。但是,它會吃小鳥的羽毛,且可容忍腐肉。它最為人所知的是其捕鳥的技能;獰貓可以抓到飛行中的鳥類,有時一次可抓超過兩隻。獰貓可以跳得且爬得特別地高,這可以使其比其他食肉目更易捕抓到蹄兔目的動物。其在野外的壽命平均為12年,圈養的壽命則平均有17年。因為其也意外地容易被馴化,也曾在伊朗和印度被當做獵貓。
    因為獰貓很容易被馴化,有時會被當做寵物(尤其是在美國),並且據說很容易適應和人類一起生活。它通常被非洲的農夫視為有害動物,因為它很常翻過圍籬,捕食雞和其他家禽。
    在野外幾乎看不到獰貓,不是因為它們非常地稀少,而是因為它們隱藏得非常好。在如肯尼亞和博茨瓦納等國家獵遊時可以遇到許多其他的動物,但看到獰貓的機會卻是非常少的。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