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除惡務盡(下)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406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賀智民忽然有了新的想法,他知道送南寧站薑站長去臨沂的內燃機車沒有返回,還在原地待命。賀智民和薑站長商量,以洪勇男中尉作戰經驗豐富為借口,為了減少傷亡,想把“利劍部隊”第四分隊連夜調到桃村,參加“收官之戰”,也就是參加對“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的抓捕。“利劍部隊”第四分隊的確是經過實戰錘煉的優秀部隊。不過,這些偵察兵們已經連續長途奔襲作戰了,疲憊已極。這個時候還要調“利劍部隊”第四分隊參加對“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的抓捕,在一般人看來就有點不近人情了。可薑站長那是什麼人呀,賀智民的心思他豈能猜不出來?隻不過,薑站長雖然心疼戰智湛,但是“利劍部隊”是直接歸賀智民指揮的部隊,費縣秦家溝和臨沂的戰鬥已經結束,他沒有理由阻攔賀智民對“利劍部隊”第四分隊的調動,就讓疲憊的偵察兵們在列車上休息吧。
成功抓捕了“美人兜蘭”吳鎮鉞,讓濟南軍區敵工部張副部長十分興奮。而去桃村參加抓捕“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對於張副部長來講更具有誘惑力。畢竟建國以來,在自己的國土上抓獲一名軍銜是少將的外國間諜,還從來沒有過。張副部長向濟南軍區敵工部甘部長請示之後,留下幾個偵察員和煙台軍分區的那個排看押“美人兜蘭”吳鎮鉞,他帶著偵察科的馬科長,以及十幾個偵察員連夜前往桃村。張副部長要建不世之功!
“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的早餐吃得好飽。這幾天,洪勇男中尉明顯感覺到自己胖了沒有十斤,七八斤總有了。他甚至感覺到,自己一向幹澀的臉皮都有了光澤。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看來自己真的很適合在膠東這個地方生活。
洪勇男中尉心中暗自琢磨道:“唉……這種顛沛流離,打打殺殺的生活什麼時候能完呢?看來自己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到時候,自己退了役,一定來膠東這個地方生活。再娶個膠東大妮子,生幾個孩子,種上幾畝地,就像樸少將說過的那樣,老婆孩子熱炕頭兒,真是神仙一樣的生活。隻不過來膠東安家,憑自己的本事希望不大,這個樸少將神通廣大,到時候再請他幫忙吧。現在可別再得罪他,把他伺候高興了。嗬嗬……”
正當洪勇男中尉撫摸著自己日漸隆起的肚皮,打著飽嗝,胡思亂想的時候,桃村鎮的“司機”楊道冕笑眯眯的走了進來,他的身後還跟著一個五十多歲,同樣笑眯眯的老頭兒。這個留著山羊胡子,一身當地人裝束,腰裏別著一個旱煙袋的老頭兒,正是濟南軍區敵工部張副部長推薦的自己的得意部下偵察科的馬科長裝扮的。馬科長是本地人,長得“著急”,巧妙的化妝之後,不會露出破綻。
去黑石溝的一路上,“三姓家奴”樸英植的興致很高,表現得有點沒心沒肺。本來嘛,他明明知道阮黃維武少校所率領的武裝間諜,以及“火焰蘭”胡岩華和“美人兜蘭”吳鎮鉞已經落入了對方反間諜機構的法網之內,他應該怒不可遏,或是十分沮喪、惶惶不可終日才對,起碼也得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陳繼儒《小窗幽記》中有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也就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副對聯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三姓家奴”樸英植難道當真修煉到了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所推崇的無尚境界?實際不然!越軍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黎英賢中將就把“三姓家奴”樸英植看得很透徹。說他“心胸狹隘、戾氣太重!”不用比黎英賢的新對手南疆前線東部“前指”的副司令賀智民,就是比起黎英賢的得力幹將“影子部隊”的部隊長馮氏德英中校來,和“三姓家奴”樸英植的所作所為也是高下立判!黎英賢說得的確一針見血。馮氏德英中校是冷酷但不冷血,她對待敵人殘酷無情,對待自己的親人或戰友卻是關懷備至。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對抗的社會中,冷酷是敵對階級。國人楷模雷鋒叔叔有一段名言:“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雷鋒叔叔的這段話曾經影響了幾代人,也許馮氏德英中校也是雷鋒叔叔的忠實粉絲吧。而“三姓家奴”樸英植則不同,他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宋代邵雍在他的《小人吟》一詩中,用了十六個字把“小人”醜惡的嘴臉揭露無遺:“小人無節,棄本逐末。喜思其與,怒思其奪。”
《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一句名言,叫做:“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意思是說災禍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幸福不會徒然到來。“三姓家奴”樸英植把生死與共的戰友推到“替死鬼”的位置上,還自以為得計。也許他忘記了他最喜愛的《三國演義》中“三姓家奴”呂布呂奉先最後眾叛親離的下場。我們的戰士常說:“戰友,不是用來出賣的!承諾,需要用生命守護!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懷著恐懼,仍然努力地迎險而進!……”
像“三姓家奴”樸英植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想明白這句話。
《史記•商君列傳》中也有一句話,叫做:“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疆。”意思是說能聽之於耳,慮之於心叫作聰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謙虛克己,叫作強者。
楊道冕想得很周到,為了在路上禦寒,他給“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每個人準備了一條大棉被。在“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的眼裏,楊道冕此舉無外乎就是想贏得二人的好感,被“特招”到部隊裏。
此時,“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裹著大棉被坐在驢車上,一個勁兒的和馬科長化妝的趕著驢車的老頭兒家長裏短的聊天。可惜,這個趕驢車老頭兒的普通話說的相當糟糕,往往十分注意的說了十句普通話,“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也就勉強能聽懂一句兩句的,形容為“鴨子聽雷”一點也不過分。
但饒是如此,那個老頭兒似乎是話癆,嘰嘰呱呱的說個不休。所幸“三姓家奴”樸英植心情很好,老頭兒也能聽懂普通話,就和老頭兒他說東,老頭兒說西的閑聊,倒也熱鬧非凡,一路上一點也不寂寞。洪勇男中尉可不行,他雖然裹著一床厚厚的棉被,可還是凍得哆哆嗦嗦的,還得耐著性子去聽“三姓家奴”樸英植和趕驢車的老頭兒胡侃。
忽然,趕驢車的老頭兒唱起了歌。他的嗓音雖然不是很好,但所唱的歌卻也是字正腔圓:“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多好看,風吹那個草地,見牛羊。……高梁那個紅來稻花那個香,滿擔那個穀子,堆滿倉。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的好啊,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啊。……”
似乎是趕驢車的老頭兒的歌聲感染了洪勇男中尉,他竟然忘記了寒冷。趕驢車的老頭兒的這首歌舒展豪放,旋律優美,鄉土味頗濃,具有典型的勞動人民憨厚樸實的特點。洪勇男中尉感覺趕驢車的老頭兒的歌格外親切,就像是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家鄉。自己牧牛歸來,正走在田野邊的小路上,忽然,遠處傳來阿萍妹子的歌聲。趕驢車老頭兒高亢嘹亮、粗獷豪放的歌聲,比起阿萍妹子的歌聲一剛一柔,各有韻味兒,但是讓人聽了,都是那麼心醉。
趕驢車老頭兒的歌唱完了,洪勇男中尉忍不住笑著說道:“老大爺,你唱的歌真好聽!你唱的這是什麼歌兒呀?……”
趕驢車的老頭兒轉過臉來,笑吟吟的說道:“俺唱的是《沂蒙小調》!……”
“什麼調?……”洪勇男中尉顯然沒有聽懂。
“哦……這位老同誌唱的是《沂蒙小調》!……”“三姓家奴”樸英植的漢語水平自然比洪勇男中尉好得多。他自幼在吉林長白山東麓,圖們江上遊北岸,素有”歌舞之鄉”、”金達萊故鄉”美譽的和龍縣一個小山村長大,地道的東北話那是他的第二母語。
在東北方言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山東,具體一點說是來自於膠東。山東這一大片土地自古就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膠東半島的齊國以及內陸地區的魯國。兩地文化、風俗自古就有很大的不同。齊國是以工商業為主的海洋文明,魯國是以農耕為主的大陸文明。山東話指的是以濟南話為代表的魯中、西地區方言。而泛青島地區說的是膠遼官話,膠遼官話是膠東地區和遼東地區的語言。由於常年以來膠東人越海向東北地區遷徙,東北方言中融入膠東方言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三姓家奴”樸英植能聽得懂的趕驢車老頭兒的話,自然要比洪勇男中尉多得多了。
洪勇男中尉好奇的對趕驢車的老頭兒說道:“哦?《沂蒙小調》?老大爺,你們這塊兒銀裝素裹,真是美極了,難怪能孕育出旋律舒展,感情奔放的《沂蒙小調》這麼好聽的山歌。嗬嗬……冬天是白色的寧靜,雖然白色總感覺那麼淒涼,也讓冬天充滿寒意,但它就像天使,給人以種寧靜的美,也給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姓家奴”樸英植從未發現洪勇男中尉的談吐這麼文雅過,驚奇的說道:“我說小洪,真沒發現你還有詩人的潛質。嗬嗬……冬天,是那麼靜。寒冷使愛跳愛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聲,使奔騰的江河靜寂下來,使無邊無際的大海平靜下去,讓它們休息一下吧。……”
趕驢車的老頭兒笑著說道:“我說兩位首長,我們這兒哪有你們說得那麼好!尤其是冬天一來,那西北風嗚嗚地一個勁兒地叫,這西北風就像是老娘們兒納鞋底子的錐子,能刺穿嚴嚴實實的皮襖,更別說露在外麵的臉皮了。被紮了一錐子又一錐子,那就是一個疼呀。嗬嗬……二位首長要是說起《沂蒙小調》呀,雖然是山東民歌,可不是咱們膠東這塊兒的民歌。兩個地方差著好幾百裏地呢……”
“三姓家奴”樸英植和洪勇男中尉好容易弄懂了趕驢車老頭兒的話之後,洪勇男中尉好奇的問道:“老大爺,《沂蒙小調》不是膠東民歌,是哪兒的呢?您怎麼會唱?……”
趕驢車的老頭兒的嘴的確很貧,他笑吟吟的說道:“我唱的《沂蒙小調》是老蒯教我的!我老蒯唱起《沂蒙小調》來,那才叫一個好哇。我就是聽了我老蒯唱《沂蒙小調》,這才不顧兩家離著好幾百裏地,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這才……哈哈……”
這時,“三姓家奴”樸英植也好奇起來,他笑著問道:“我說老同誌,人家是千裏姻緣一線牽。你和你的老伴兒的姻緣卻是《沂蒙小調》來牽。嗬嗬……老同誌,你的老伴兒是哪兒的人呀?她咋會唱《沂蒙小調》,而且唱得那麼好?……”
趕驢車的老頭兒得意洋洋地說道:“我老蒯那是正宗的沂蒙山人。嗬嗬……二位首長要是說起《沂蒙小調》呀,也叫《沂蒙山小調》,還有好多故事呢。咱們先說我老蒯,我老蒯的家就在《沂蒙山小調》產生的地方,也就是蒙山第三高的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公社上白石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