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言·雜緒  辭暮與昔——淺析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學文化變化及反思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38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辭暮與昔——淺析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學文化變化及反思
    摘要:俗語有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載年華已逝。辭暮與昔,大抵是說,與昔日的文化作別。而作為當今時代的大學生,我在此諾諾然“淺析”一番,反思三十年後的我們有何變化。
    關鍵詞:文化;變遷;反思
    (一)文學文化
    當今大學文學層出不窮,能人輩出。校園文化快餐的興起,使大學文學文化無論是從形式,內容還是思考層麵上都呈現出多元化,新穎化,潮流化的趨勢,開放性自由性日益增強。隻要你願意,隻要你可以,都能擁有屬於自己創造文學作品的空間。而三十年前則不然。
    改革開放初期,大學文化正是朦朧詩,學校詩風靡一時,席卷整個文學界的輝煌年代。北島,顧城,舒婷,海子等等傑出的詩人作家的出現絕非偶然。他們留下的《稿紙上的月亮》《致橡樹》《黑眼睛》《春天,十個海子》等傳世名著至今廣為流傳。
    不得不承認,雖然當今大學文學文化有高速傳播,信息豐富的優點,究其思想深度,文化內涵及積澱都是讓當今許多即便已經“大紅大紫”的青年作家們望塵莫及的。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二)精神文化
    改革開放前十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異彩紛呈的階段,因而大學的精神文化方麵出現了較長時間的“西方文化熱”。尼采的超人哲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哲學,馬斯洛的心裏哲學等等,均是大學生們競相追捧,研究學習的對象。
    90年代初期,大學生們逐漸從“西方文化熱”中冷靜過來,“傳統文化熱”“領袖熱”“尋找毛澤東現象”“鄧小平理論熱”之類又相繼出現。
    時至今日,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已經很難用隻言片語總結。單說近年出現的精神文化,官方的有“三個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等,民間的有又“非主流”“主流”之分,其趣味化,多樣化,創新化早已遠遠超出我們每個人的想象。
    且不論這種現象利大於弊抑或弊大於利,我們每個人在選擇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時,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隨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才能真正找到適合我們的精神文化流。
    (三)實踐文化
    說到實踐,幾乎是所有老師家長社會時時刻刻都在強調的一個詞。而“實踐文化”一詞並非我有意標新立異。當一種社會存在呈現普遍化的特點,並蓬勃發展時,將其上升為一種文化亦無可厚非。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實踐文化的變遷共經曆了三個時期。
    80年代,前文已提到,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發展的熱潮。因此,出國熱的實踐文化在其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文憑熱,經商熱(伴隨社會上的下海熱並行),從政熱也是許多大學生熱心的實踐文化。
    90年代於今有許多相似點,例如社會實踐熱,計算機熱,社會掛職熱雲雲。相較80年代不難看出,此時的實踐文化實踐性和現實性要顯著的多。
    而到了近年,考研熱,考證熱,社團熱以及村官熱在其間占據了主導地位,相信各在校大學生們對這些熱門實踐文化一定不陌生。
    實踐文化歸根究底要從實踐中得來,因此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避免盲目單一選擇實踐文化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最後,在看待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大學文化變遷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真正的文化,無論是中國的外國的,當今的過去的,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和道理。我們所要做的,是發展,創新和傳承,不可對過去多於依賴,亦不可盲目排斥。
    王國維先生曾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暮花辭樹”,應是如是。
    參考文獻:仇道濱《感性與理性交織下的“文化自覺”》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