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菜了  北京炒肝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26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北京出差3天,整天在辦公室裏忙。好容易公事結束,已經累的提不起精神。當地的一位同事說你們大老遠的北京來一趟,怎麼也要帶去王府井大街轉轉。盛情難卻,跟著去溜達了一圈,結果在裏麵發現了小吃一條街。同行的帥哥對爆肚比較感興趣,我看著也就是牛百葉事先弄熟,再現場切開,開水裏煮熱,放點辣椒、黑胡椒什麼的。他硬說人家的不正宗,爆肚就應該在油裏麵爆過才對。又去第二家買了一份,眼不差的看人家做完才大呼名不符實。
    耐著性子陪完了他,我直奔另一貌似在電視上看過的小吃——炒肝。一問價錢,才5元一碗,真正的物美價廉。攤主說正宗的炒肝吃法是既不能用勺子也不能用筷子,應該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入口均勻,缺點是動靜很大。看看邊上的人也有這麼幹的,咱要是悄沒聲兒地悶頭吃,反而顯得格格不入了。試試,喝一口,肝尖滑嫩,肥腸鮮美,芡汁濃鬱,倒是順溜溜地進了口,可惜唇邊還留了些許湯汁,不知道的以為小孩吃飯呢,還是老實點拿勺吧。
    邊吃就邊打量起小攤位,招牌是麵古色古香的旗子,湊近了看上麵有一段介紹炒肝曆史的文字。這炒肝最先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的,白水雜碎用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和高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改名“炒肝”,一時間在京味小吃裏別樹一幟,有句歇後語可形容當年的受歡迎程度,叫做“會仙居的炒肝——沒早沒晚”。後來三十年代初,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的對麵開業。因為選料更精,采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並,就隻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1997年12月更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的稱號。
    北京同事告訴我們,其實炒肝也是名不符實的叫法。它的主料是肥腸,肝充其量不過是點綴罷了,而且也完全沒有炒的過程,純粹煮成的。曾經有人研究說“炒”來自某滿語的音譯,實際意思就是煮。如今懂滿語的人已是鳳毛麟角,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我吃了一大碗,還意猶未盡,可惜胃就那麼大。隻好和攤主套近乎,研究做法。他也不怕我學會了去搶他生意,邊說邊等我用筆記下,大致如下:
    原料:豬腸,豬肝,豬骨湯,八角,薑,蒜,黃醬,醬油,熟豬油,醋,明礬,澱粉,精鹽。
    製法:1。將腸子用堿麵或明礬揉搓後水洗淨,再放入醋中和,片刻後水洗淨。盤成若幹捆,用繩紮好後,將腸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紮透時,將腸撈入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2。豬肝洗淨,切成菱形片;3。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黃醬、薑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狀成熟蒜泥;4。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煮沸時撇去浮油,放入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後,立即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特點: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蒜香撲鼻,味濃不膩,個人感覺也許加糖味道會更好。
    我想我回家可以試著自己做做看,做的好了就出去賣,也算是目前全球經濟危機中的一條活路。說不定若幹年後就成了以本人姓氏命名的“炒肝吳”啥的,別羨慕哦!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