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68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主角,也是一個年輕人,任職雅州的一個參軍。雅州即現在四川雅安,一直是通往川西的咽喉要塞,北宋時期川西屬於吐蕃治下,因此北宋在此處設雅州駐所,駐有邊軍。此時的朝廷使用軍州體製,知縣和參軍的最大領導是本州節度判官,兩人一文一武,職責不同,但是工作中職責交叉之處頗多。
    這位參軍不過弱冠之年,其父是雅州節度判官,隻是他生性冷峻,在眾多兄弟中最不被其父所喜,大約是眼不見心不煩吧,將他發配到了離節度府最遠的榮經。
    這位參軍不苟言笑,少言寡語,性格冰冷之極。便是他父親也不知道這個兒子腦子裏想什麼,心裏有什麼。像這樣的人去做官必然是同僚下屬與之相處都覺得度日如年才對,可是事實上參軍處理日常事務公正果決,很受人推崇。
    雅州參軍無數,因要與各個縣官協同工作,雅州治下五縣,便根據縣內事務多寡任有二十多個參軍。榮經縣小,又臨大理,故而這位被分派到榮經縣的參軍,常駐縣城,自然與知縣往來頗多。這位參軍本來毫無波瀾的生活,因為知縣和商人的到來,轟地塌了。
    不得誌的官員,野心勃勃的商人,冷峻又難以捉摸的參軍,三個人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伴隨著商人想修一條通商之路,開始了你來我往的過招。
    整個劇本中集中寫了三件事,榮經縣內有官府不知道的鐵礦,百姓偷偷挖礦石走私到大理,然後高價買回鐵鍋。被抓後牽連出來幾個寨子,節度使知悉後勃然大怒,下令嚴懲。最後在參軍的操作下鐵礦由州府上報朝廷,縣官因未能行駛教化之則罰奉,並嚴懲惡首,其他村民發做征勞役。
    第二件事,商人從邊民處得知三個月在臨街大理的地方,有一個為期十日的互市。雖是互市,其實是黑市,三國的邊境百姓自發形成,並沒有官家發放的文書。自來邊境之地國界就不分明,加之此處百姓混雜,異族繁多,人口不好統計,律法也難以約束。
    然則百姓有生活的需求,有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的需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交換。故而以物易物的黑市屢禁不止,朝廷有安撫邊境的需求,動作又不能太大,所以曆任的榮經知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自己不知道。
    知縣因為走私礦石之事已經被罰奉,有黑市存在讓人更加惶恐,馬上就要知會參軍,與參軍一同上報州府。商人哪肯,他還想與大理吐蕃的商隊接洽,為他的修路做打算。於是他想了個辦法,以體察民情為由,請知縣喬裝隨行,一起去黑市。
    第二個故事邊境各族從各個地方趕往集市的描寫很豐富,商君一一看來,很明白這是查閱過很多資料,並且實地考察過當地的風土氣候,以及當時社會狀況。隨處可以看到民生艱難,但是由於大理和北宋交好,邊境較為穩定,生活雖艱難,百姓依然想要好好過活。
    這其實不隻是宋代百姓,這是中國世世代代的百姓心願。看到這裏,商君已經知道劇本想要表達什麼了,其實這是個反政治題材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以參軍和知縣這種基層為代表,重點表述了官員是民利與官利之間的潤滑劑,兩個力量博弈中此消彼長,而又缺一不可,官員在其中調和雙發,使社會能基本達到穩定。
    第二個故事講了民生,更是通過三國邊境,所有百姓混雜一起交易來說明天下隻有國別,卻沒有百姓之別。隻是政治強行把他們劃分成了哪個國家,而那個時期的政治團體,不管是大理吐蕃,還是當時由於王安石變法國力開始強盛的北宋,都沒有能力讓他們因為國籍而獲得財富,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商君繼續向下看,第三個故事,也就是全篇的第三段,講的是大理國希望能夠開通邊境貿易,因此願意每歲朝貢吐蕃的馬匹。此時高太後正與司馬光就王安石變法產生的問題的探討。司馬光作為儒家代表,始終強調官不與民爭利。而高太後政治理念偏向懷柔,社會穩定才是她的治理目的。
    大理使節來朝的主要目的是想跟宋國深層交好,大理不及宋國農產豐富,但是卻因為與吐蕃以茶易馬,國力日漸強盛。大理國境內的那條通商之路就是茶馬古道,大理使節提出的邊境貿易之地,指的其實是雲貴與四川西藏相交地方。也就是現在從大理出發經由岷山入蜀,最終到成都平原的那條路南道。
    吐蕃國的大部分是現在的西藏地區,由於氣候地勢的因素,茶與鹽是他們的必需品。至中國明代時期,明朝政府就是通過控製邊茶出口來控製吐蕃政權。北宋時期吐蕃國土麵積還很大,並且因為產有高原馬,而在大理和北宋的國力角逐中不減其勢。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