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大理崇聖(6)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07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每當這個時候,都會聽到鳥叫聲。他無數次的祈禱,期盼著母親,能夠隨著那些鳥兒充滿生命力、清脆歡愉的啼叫聲,而睜開眼睛,那是他生的希望,和心底無盡的寄托。
還有可憐的兄弟,終日憂傷的陪在一旁,亦緊緊地握著母親的手,心裏不停地默念祈禱。
忽然一個奇特的念頭,閃過祈鯤的腦海,他意識到,自己與鷹族或許還真的有些許淵源:
兄弟祁鵬,幼時母親給起的乳名便喚作“小鷹”,他一直對天空、白雲、日月、星辰頗有興趣,而且視力極好,可以達到飛行員的標準。
打小就喜歡跟著自己一起,嬉戲、模仿著鳥兒的形態和叫聲,學習、生活直至後來工作,都一直沒有分開過。祈鯤無比想念著他唯一的兄弟,他現在過得好嗎?是否也正在思念著親人?
“水,想喝水。。。”
琳嬌依然緊閉著雙眼,她迷迷糊糊的聲音,打斷了他的回憶。
祈鯤伸手取過水瓢,含了一口水,低頭挨近琳嬌的唇邊,慢慢的給她喂下。
琳嬌吞咽著清涼的泉水,嘴唇微微張合著,似乎還想要喝,祈鯤又喂了一口。
她朦朦朧朧的睜開眼睛,看到祈鯤正在喂自己喝水,心裏又羞又喜,試著努力想要起身自己來喝,但覺依舊乏力得緊,無法坐起。
“你還沒完全退燒,先不要動,再休息會兒,喂你多喝點水會好得快一些。”
琳嬌嬌羞的點了點頭,她輕輕的閉上雙眼,微微張開嘴唇,吸吮著祈鯤喂進來的,無比甘甜的泉水。。。
山洞外麵,天色已經亮了起來,鳥兒歡快的啼唱著,琳嬌環抱著祈鯤的胳膊,幽幽的說道:
“我們今天還要趕去麗江與他們會合,覺得暈暈的沒有力氣,怎麼辦啊?”
“昨日淋雨又受了風,高燒了許久,縱是你再好的武功,生病了一樣會覺得渾身乏力,頭暈目眩。待會兒我背你出去吃點東西,休息好了再趕路不遲。”
雨後的滇北高原,空中現出一片祥瑞,湛藍的天空,幾團純白的雲朵低低的掛在頭頂,金色的陽光鑲在雲團的周邊。
古道上,兩匹馬並排行進。
琳嬌倚靠在祈鯤的懷裏,被鑲著金邊的美麗的雲,炫得眼睛無法完全張開。她便眯縫著雙眼,仰望著他俊朗的麵龐,一刻也不願移開。
祈鯤拽著兩套馬韁,盡量保持著馬匹的勻速前進,希望琳嬌也可以稍感舒適一些。
“你這樣太辛苦了,我再休息一會,就起來自己走好了。”
琳嬌柔聲說著。
其實她心裏知道,這話說得多少有些違心。
祈鯤拍了拍她的肩膀,關切地說道:
“沒關係,不累的。你再眯一會兒,估計再有半個時辰就到麗江城了。”
“嗯,等會兒是接著趕路去往大理嗎?”琳嬌若有所思的問道。
“休息好了,體力才會恢複的快。待會兒找到他們,吃罷午餐,看你的情況再決定好吧?”
臨近正午,已經遠遠看到了麗江城。
“馬上到了,感覺好點沒有?”
祈鯤看到琳嬌已經醒來,便輕聲問道。“好多了,謝謝你!”
琳嬌側起身望著遠處的山城,頭依然靠在祈鯤的肩上,她想再多感受一下這令人陶醉的溫存。
古城依山傍水,布局以三山為屏、一川相連。
麗江沒有森嚴的城牆,未受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和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風派影響,而是揉合了中原和藏族、白族建築的技藝風格,井自具納西族的獨特風采。
“麗江城好美啊,既兼水鄉之容,又有山城之貌。。。”琳嬌感歎著。
行至城門外,卻見雪兒和風清雲正坐在一旁的石階上。二人也見到了祈鯤和琳嬌,連忙蹦起來,既欣喜又驚詫。
“雪兒,扶我一把。”琳嬌說完,翻身從祈鯤懷裏躍下。
“聖姑這是怎麼了?生病了還是哪兒不舒服?”
雪兒忙上前攙扶著憔悴的琳嬌。
祈鯤也跟著下馬,護著琳嬌,防止她往後倒下。
“琳嬌姑娘昨日淋到雨,受了風寒,直到今早高燒才退。你們一直在這兒嗎?等了多久了?”
“昨日留了記號,直至深夜沒看到你們過來,擔心有什麼事,一早便和雪兒來到城門這裏等候著。”
星矢快步過來,從祈鯤手裏牽過馬匹。
四人來到客棧,三老爺為琳嬌把脈瞧病,開了處方,星矢趕緊跑去抓了藥回來煎上。為了琳嬌能快些好起來,祈鯤和大夥商定在麗江城多住一晚,次日再行趕赴大理。
雪兒服侍琳嬌喝了一碗青菜粥,服下三老爺的秘製湯藥。而後,她睡了整整一個下午。
待醒來時,身上衣衫又已汗透,梳洗過後頓覺神清氣爽。
大家看到琳嬌出來已無異樣,都盛讚三老爺妙手回春,不愧為當代神醫,難怪以前皇上都想請他進宮。
祈鯤下午也休息好了,他向大家大致講述了玉龍雪山的奇遇。關於古埃及和荷魯斯之眼,連九十高齡的三老爺都沒聽說過,其他人更是覺得新奇無比。
琳嬌病後初愈,覺得急需補充營養恢複體力,便向眾人建議出去嚐嚐當地的美食。
這時,三老爺起身說道:
“往年我來過一次,那是為麗江的土司木氏瞧病,治好了他的頑疾。今日既然決定多待一日,我便帶大家去到木府參觀參觀,還怕有什麼吃不到的?”
“好啊,好啊,三老爺威武!”
幾個年輕人一聽說要去土司家吃好吃的,興奮異常,跟著雪兒一起齊聲高呼。
說走就走,大家隨著三老爺,興高采烈的往木府而去。
走在麗江城的街上,祈鯤明顯感覺,布局設置同樣是以曲、幽、窄、達為主的風格,竟然與六百多年以後的古城遺址,頗為相似。
城中沒有規矩的道路網,由於古城內三河穿城、家家流水,便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牆、迭落式屋頂、小青瓦、木構架等獨特的建築風格。
“這裏的民居很有特點,大多為土木結構,建築融合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的精華。比較常見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