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洞視  石破天驚!現在修,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時修行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01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眼前顯現了一團一團的雲霧,這些一團一團的雲霧在虛空中非常非常多,整個虛空都變成灰蒙蒙的一團東西。這團雲霧非常粘稠而且這團東西在虛空當中感覺到它是在不斷地移動,看到很多人的靈體在虛空中不斷飄蕩穿梭在這些灰蒙蒙的雲霧當中,穿過這個灰蒙蒙的雲霧這些人的靈體受到很大的傷害。這些傷害使人變得懵懵懂懂渾渾噩噩,變得癡癡呆呆,這些靈魂體他們可以不斷地穿梭在灰蒙蒙的雲霧當中,這些灰蒙蒙的雲霧是一種類似於阻隔阻礙,有些很強大的靈魂體可以穿透灰蒙蒙的雲霧回到過去或未來。這些靈體回到過去也可以到達未來,就像佛經裏說的時間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體的,這個靈魂體回到過去去投胎,然後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從未來回到過去從現代回到過去投胎,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是重新投胎一次改變曾經前世的命運。人的靈體可以不斷穿梭,隻要我們強大一點就可以穿梭到過去或者未來。或者在當下那種灰蒙蒙的霧氣相當於時間的阻礙一樣的,眾生他能夠衝破阻礙之後就能夠去到未來回到過去,還是以靈體的形式存在的。所以看到尤其是那些怨氣很強的靈體他們能夠重新回到過去報複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其實也很混亂的,也有因果的法則在裏邊,這個有點難以理解。佛菩薩開示,意思就是我們的命運非常複雜多變,當我們有一定的能量,有一定的力量的時候也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我們有福報和功德的時候,感知到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我們可以回到過去,改變過去我們做的那些事情,從而改變過去的因果。就像道場做專場個人的案例的時候,菩薩開示我們師兄前世的因果,由菩薩給我們開智慧改變當時做的決定、過去的因果,從而影響我們現在的狀況,一樣的意思。如果我們有能力的話可以進行改變,具體怎麼做?可以通過修行來進行改變,和我們的發心和發願是有關係的。比如我們發心去調和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他們今世有這個矛盾,其實是因為前世彼此都傷害過對方,所以我們的意識可以穿越時空時間回到過去,改變回到當時改變他們的矛盾,從而讓他們今天的矛盾變小。
    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能量能力,但是我們因為愚癡,哪怕是我們修行也隻停留在懵懂的階段無法深入到這樣的層次當中,我們不明白不理解,其實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能量改變前世的因果從而讓我們今世發生改變,我們也可以到達未來比如我們未來會生病感冒等,我們也可以到達未來改變我們的因果,到達未來然後去改變因果從而影響到現在的自己。我們眾生的意識體能夠很快地穿梭時空的局限性,能夠很快地進行改變,我們的意識非常的神奇,但是眾生愚癡不懂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其實我們在學佛修行的時候我們的意識體已經回到了過去改變曾經的因果從而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狀態,很多時候是佛菩薩帶我們回去的。如果我們的願力比較強大,自身沒有什麼執著心的話很容易突破失控的局限,一下子回到過去改變過去,如果我們改變過去的事情的話,對未來我們同樣也進行了改變,就好像過去未來同時在一條線上一樣,線上的某個點輕輕彈一下,整個線都會晃動的是一種連鎖效應。我們現在持咒念佛念經都是在改變過去未來,包括我們未來在修行其實我們是在改變我們的現在和過去。但是其實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它們是同時改變的。一旦我們修得清淨心之後,我們就很容易清楚得明白自己的意識體,就是修行能夠改變我們的業力果報,我們越是有分別心有執著的概念,我們越是難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回到過去改變我們的過去或者未來。就好像我們說的有宿命通一樣一下子明白了過去未來發生的事情,然後通過我們的修行往好的方向發展改變,這個其實是眾生修行的能力,一個本能。但是感知到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有層層的迷霧籠罩著,一團團的烏雲迷霧把我們的意識籠罩著包裹起來。人的意識要突破這個限製、突破時空的限製回到過去會很困難,隻要我們一旦能夠持續性得,我們的意識能夠掙脫這個時空限製的話,我們就能夠真正證得過去現在未來為一體。這個對我們的修行、開我們的智慧非常非常有幫助。
    其實我們隻要一直能夠堅持修行沒有私心雜念,我們不僅能夠自己消除我們的業力,因為隻要我們對症下藥的話我們的業力會消除得很快很快,我們也可以幫助別人改變因果消除業力。菩薩就有這樣的突破時空限製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都是依靠佛菩薩的力量消除我們的業力,如果沒有佛菩薩的幫助,我們是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力的,我們會很艱難很艱難前途非常渺茫黑暗。但是因為有了佛菩薩的加持和佛菩薩傳授的這個法門的幫助,我們修行的話就會很快得消除我們的業力,但是因為我們有很多執著習氣障礙自己,我們會很迷糊不知道有沒有作用總是在懷疑,總是害怕念經持咒念佛沒有什麼作用,總是害怕著懷疑著,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修行的重點是去除我們的習氣,增長清淨心,一旦有了清淨心我們的智慧包括宿命智,就是修行的時候會回憶起自己的前世,達到通過修行改變前世從而改變今生和未來。開頭說的重重的阻礙,虛空中灰蒙蒙的物質障礙著我們去突破,其實也是因為我們自己心中的種種執著以及習氣。
    看到一個人他在現在通過自己的修行,意識回到了過去的時間點,改變了當時自己的決定,他準備開屠宰場,因為今世修行了,有了善念,所以他就以強大的功德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回到過去改變了當時做屠宰場的決定,從而換了一個行業去開素食店了,他改變了這個決定之後,因為他開素食店,做了很多功德從而今世有很多的功德,這個功德就現前了,非常的快,改變了這個決定,他造殺業的那些眾生,那些冤親債主就是他前世做屠宰行業殺的冤親債主也是因為過去這個人他改變去做素食行業了而沒有去殺那些眾生,導致那些眾生的命運軌跡也發生了改變,本來應該是他的冤親債主的那部分眾生,因為他有這個懺悔心和開素食店的功德,使他那部分冤親債主受了益。好像好幾個時空同時存在的狀態,兩個時空共同存在,兩個過去同時存在的一個狀態,因為他造的業是不會消失的,但是他通過修行改變了過去的某個行為導致又出現了一個狀態,又有功德的產生,對他的修行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說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理解這些道理。我們過去所經曆的如同是空的一樣,就是說它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其實我們的業力還是存在的,我們做善事的功德福報還是存在著的,但是這個業力習氣它也是存在著的,所以我們還是通過修行來改變我們阿賴耶識裏的過去世積累留存下來的業力習氣。其實無論我們過去通過修行衍生出了多少個過去,這些都不重要。因為過去可以不斷地變化,它本身具有空性可以不斷得改變。我們可以改變他為我們曾經做過的錯誤的決定懺悔糾正超度從而能夠快速改變今世乃至未來的因果,是這個意思。菩薩開示的也是有點深,菩薩的開示的意思是:其實我們修行的時候我們三世同修,一旦我們在修行佛法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是把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全部一起都修進去了。
    感知到隻要我們修行的話三世同時都在不停得變化,很多時候都會出現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我們可能做出的又是一個不同的決定。因為我們的修行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的意識體回到過去或者未來都在不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來,如同一個又一個平行空間,所以人的未來他的選擇是無窮無窮多的。這個佛菩薩告訴我們其實命運,就是我們算命雖然能夠進行一定的預測,但是還是沒辦法完完全全算出我們未來的命運,因為我們未來的命運有無窮無盡的選擇,隻要我們修行就能去改變,但是如果我們一般人不修行的話就沒有無窮多的命運去選擇,可能隻有兩三個或者隻有一條命運無從選擇,選擇性非常少。如果我們念咒誦經念佛做善事這些,就是不斷在修行改變自身當下的命運,其實也是在改變我們過去未來的命運,所以其實我們修行的工程量還是非常大的。
    怎樣運用意識去化解呢?前麵已經開示過了,就是修行就是念咒也可以念佛誦經這些方式,以這些方式去改變。就像佛菩薩他有宿命通他可以看到我們的未來,但是因為我們是修行人,所以我們的未來其實是有無窮條路的選擇,就是修行好的人有無窮條路的選擇,所以說很多時候佛菩薩給我們具體回答的話是無法回答的,因為很多師兄很多時候喜歡讓菩薩給具體的答案,比如問佛菩薩這個婚姻幾月份結婚,作為修行人有無窮條路,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把所有路說出來,隻會給一個概率比較大的那條路。但是隻要我們自己修行,當下的這個修行我們發出更多的願然後我們修行更精進的話,其實變化非常快。因為我們當下是三世同修,未來也修進去了,都是在改變,所以很多時候越是修行高的師兄佛菩薩越是無法給出確切性的答案,或者說我們這個師兄修為得越好他其實這種智慧的判斷以及預測力也會非常得高,這個就不用佛菩薩借機來說了,這個就需要師兄們自己修行,保持一個清淨心。這個就是佛菩薩針對很多很多師兄,迷惘或對很多事情特別焦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在我們不斷修行過程中,往好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眼前的道路是越來越清晰的,所以佛菩薩就旨在化解我們心裏的疑慮所帶來的問題。
    看到佛菩薩灑下一片金光,這個金光非常亮,他加持在一個靈體上麵,這個靈體就能夠受到保護。越是我們對佛菩薩的信心越強烈,越是我們修行越精進,加持力越是大,我們清淨心越大,我們的意識體就能夠突破很多限製。就像我們平時說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都是因為我們修行清淨心達到一定程度,有了更多的能力,這些都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輔助我們的修行。其實很多師兄修行很清淨的時候他都有一些短暫的感通,短暫性的突破某些限製,就是突破了我們內心的執著習氣業力,就能夠達到更高層次的清淨,就會通達。但是這些通達隻是來輔助我們修行的一個能力,不是讓我們沉迷其中,隻是輔助我們的外在的能力。師兄們想要一直保持清淨心的話,那麼對於這些佛菩薩的開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要慢慢地消化。因為眾生的愚癡總是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切開來。比如說很多人非常排斥神通,其實沒有必要排斥神通,這個神通也隻是通達,突破了我們的一些限製,比如我們突破了內心的一些執著我們就通達一分,突破得多了就越來越通達,神通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其實沒有必要去排斥,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但是有些人會利用這種神通來炫耀,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因為在我們修行的時候,比如我們有貪欲,其實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影響,然後未來反過來又會影響現在,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狀態。這個有點複雜,就像我們現在做了很多惡事,有很多貪念甚至為了利益殺了人,這樣做的事情未來會去坐..牢,這個就是果報。因為前麵說的三世同修,就是我們現在做的惡,其實也會影響我們的過去。這個有點難以理解,菩薩就是告誡我們不要有貪嗔癡慢疑,要有善良的心,要發菩提心,其實這個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可以影響到未來的修行,然後未來的修行——比如我們未來修行成為菩薩了,反過來也可以影響我們現在的修行。因為我們沒有時間空間的阻隔。如果說我們是菩薩,未來成為菩薩了,對於現在的修行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現在修得不好那麼對未來也不好。這樣未來對我們也沒有什麼幫助。現在修行得好對我們的過去也是有影響的,因為我們的修行其實能改變過去從而又能影響到未來。其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是呈現了一個圓形的循環,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不是說過去做的影響到現在,現在做的影響到未來,其實可以逆推過來,它是未來的可以影響到現在,現在可以影響到過去,呈現出一個循環的方式。所以說我們現在這個修行可想而知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不修行會影響到未來,未來又反彈到現在,等於是一個圓環的形式反彈回來了。其實我們的人生軌跡就是一個圓環,我們的現在過去未來是在同一個平麵的圓。我們一般人狹隘地認為過去的那些做的錯事造的惡因可能影響到現在帶來惡果,現在的惡因未來又有惡果,但是不僅僅是這樣。其實未來也會影響到現在,現在也會影響到過去,過去又反彈到現在,未來又反彈到現在。如果我們現在做惡事其實是一個雙重的反彈,雙重得承受惡果,所以我們隻要做惡事,我們承受的惡報比當初做的惡事還要沉重千萬倍,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就是一個圓環形的逆推的道理。所以不僅僅是過去會影響到現在,現在會影響到未來,所以我們當下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因為我們的過去和未來都會影響到現在,它是三世同時存在的。所以我們想要快速成佛快速解脫度眾生,我們就要從現在做起,而不是拖著到明天,到後天,又到老了開始做,要從當下開始。我們現在想著老了再去做,其實老了也不會去做的,就會逆推回來,到現在更不想去做了,就是一種反作用力,越不想的念頭越強,它的反推過來的力量越大。就比如說我們願力越強,我們修行的速度越快,是一個道理。所以菩薩開示不要僅僅隻是想著好的一麵,就是知道我們修行可以改變過去的因果,但是如果我們不修行做惡事也會改變過去的因果。比如我們做很多的惡業做很大的壞事,有很多的貪嗔癡慢疑,那毋庸置疑會改變我們未來的命運,因為三世同時存在所以會影響到我們的過去,同時存在所以會影響到我們過去世的抉擇,這個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比如我們現在造殺業很重,每天殺魚,未來肯定會下地獄的,但是因為三世同時存在,也會改變我們的過去,因為它是在一條線上的,是同時存在的。現在會改變過去和未來,不僅僅隻是好的通過修行會改變,我們造大惡也會改變。這個了解下就行。所以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的,菩薩是這樣開示的。
    現在感知到我們很多師兄愚癡,因為他不知道懺悔過去世的惡業,懺悔念咒念經消除過去世的惡業,不知道去修行去改變,生活過的非常平淡,人生軌跡沒有什麼改變。大多數人他的人生軌跡都是一個時空導向的,沒有分出很多時空層層導向的。大部分的時空都是平的,沒有什麼改變,但是我們修行人會有很多的選擇性,很多條路走,通過修行改變某個時空節點改變我們的意識想法,通過修行改變,從而有不同的結果。所以說菩薩的發願都是發過去現在未來,他是一起發願的,共同發願能夠度眾生。因為我們的時空在一個圓上,我們不斷地發願自己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夠修行,三世都能夠修行,都能夠行善積德修福報,這個修行才是最圓滿的。菩薩開示我們發願的時候要發願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比如像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同時發願能夠成佛成菩薩,發願度人度眾生,種種的發願都可以三世一起發願。這樣的話他就是同時改變,力量非常大,他就是同時改變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願力發的越大越好,不僅僅是發願在我們的未來,比如說我們未來成佛成菩薩,而要發願我們當下就成菩薩成佛,發願我們過去就成佛成菩薩去度眾生。就是說我們發願要看自己怎麼發願了。
    感知到佛、菩薩在成道的時候也都是過去未來現在同時成道的,這種成道不是在未來成道的,而是在三世同時成道的,他是沒有時空概念的,超越了時空的限製成道的。佛菩薩度眾生也不僅僅是現在度眾生,他在未來也在度眾生,在過去也在度眾生,三世同時都是度眾生。所以我們很多道場查因果很多佛菩薩會到過去幫我們修改決定從而改變因果,佛菩薩是暢通無阻的,但是我們很多靈體眾生沒辦法暢通無阻,他總是有種種的障礙和局限把我們拘在現在無法突破執著突破內心的桎梏限製。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後修行要更精進。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