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讚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後之間有什麼恩怨?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63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三
處決肅順的詔書中,羅列肅順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是說肅順擅坐禦位。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早先在宮中觀看劇目演出時,鹹豐帝一走,肅順就會登上皇帝的禦位,坐下來觀看,他從來也不會避諱。那個時候,孝欽皇太後(慈禧)還是妃子〔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她每次從肅順前麵經過的時候,肅順會繼續坐在禦位觀看,從來都沒有起來過。因此,孝欽皇太後對肅順也很有意見。
所以,孝貞皇太後計劃除掉肅順等人的時候,孝欽皇太後也是密謀的參與者。
肅順之死,都說是因為他的傲慢不恭。
是這樣嗎?
其實,都是權力鬥爭!
最後,再來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慈安太後
即孝貞顯皇後(公元1837年8月12日~公元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清文宗鹹豐帝皇後,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嫡母為宗室覺羅,生母為薑氏(後抬入旗籍,改稱薑佳氏)。清德宗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公元1881年4月8日),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葬於普祥峪定東陵,上諡,經宣統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後”。
愛新覺羅·端華
端華(公元1807年~公元1861年),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禦前大臣。清文宗鹹豐帝死後,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讚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後在辛酉政變中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後降爵。
愛新覺羅·載垣
載垣(公元1816年~公元1861年),滿清宗室、大臣。清聖祖康熙帝六世孫,怡賢親王胤祥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清文宗鹹豐帝顧命八大臣之首。曾任禦前大臣行走,親受顧命。鹹豐帝即位後,漸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讚襄政務大臣,掌握實權。同年,“祺祥政變”中,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
愛新覺羅·肅順
肅順,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於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死時46歲。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清宣宗道光中期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讚襄政務王大臣;本年九月,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
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公元1840年10月16日~公元1891年1月1日),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清文宗鹹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後胞妹。晚清政治家,清德宗光緒帝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製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為醇郡王。鹹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皇太後發動辛酉政變,開始重用奕譞。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親王。清德宗光緒登基,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薨,諡賢。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奕訢
奕訢(公元1833年~公元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清文宗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奕訢於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到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鹹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後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從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到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遭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諡忠。
宗人府
宗人府,官署名,是中國明清時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設立於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稱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稱宗人府。永樂以後,宗人府多由勳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清朝的宗人府設置於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筆記作者羅惇曧
羅惇曧(公元1872年~公元1924年),字孝遹,號以行,又號癭痷,晚號癭公。廣東順德大良人。晚清名士,與梁鼎芬等並稱“粵東四家”。早年就讀於廣雅書院,後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曾從康遊,與陳千秋、梁啟超並稱高弟。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副貢,後屢試不中,報捐主事,調郵傳部郎中。入民國後,曆任總統府秘書、參議、顧問、國務秘書等職,又曾為袁克定師。袁世凱稱帝,拒不受祿。縱情詩酒,流連劇場,與王瑤青、梅蘭芳相交甚密,並與陳三立、樊增祥、易順鼎相友善,文酒之會恒年不衰。與程硯秋交尤厚,程變聲時期,為保護其不致因被迫演唱而毀嗓,將其贖出,聘名師授藝.並親自教其讀書習字,並為其編撰劇本。晚年女死妻狂,貧病交迫,困窘而卒。創作的主要劇目有《龍馬姻緣》、《梨花記》、《紅拂傳》、《花舫緣》、《花筵賺》(又名《玉鏡台》)、《鴛鴦塚》、《青霜劍》、《風流棒》、《賺文娟》、《玉獅墜》、《孔雀屏》、《金鎖記》等。其他著述有《鞠部叢譚》、《太平天國戰記》、《拳變餘聞》、《藏事紀略》、《割台記》、《庚子國變記》、《德宗繼統私記》、《中日兵事本末》等十餘種。工書法,於楷、行、草最為擅長;草書參以章草筆意,風神秀逸,獨具一格;楷書由唐人溯北碑,格調高古,迥異時流。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