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清代的大學士製度,您都知道哪些相關的曆史知識?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37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說起清朝的大學士來,似乎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一二;但是,要詳細問起三四來,就不見得所有人都能述說詳備。
    其實,關於清朝大學士這個話題,因為算是有些專業度的,所以,我原本不想寫,其中主要顧慮,就是感興趣的人沒有幾個,最終受眾不多、讀者太少。
    可是,就這個話題,我看了三四次之後,還是覺得這些基礎知識是需要補充和學習的,於是,心中,不忍冷落,最後還是決定,將這一內容寫出來。一來呢,這是對我曆史知識的增補;二來呢,我還想著,或許也有和我一樣對這個題目有興趣、也有和我一樣對這個題目不明了的朋友。不想那麼多了,就算是自己學習,同時和大家共同進步吧。
    先說出處,本篇是依照清人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卷一中的一段文字而成的。
    政治製度和人類社會當中的其他很多物事一樣,都是有傳承的,這是最基本的概念,讀者必須明了。基於這一概念,就清朝的大學士製度而言,它並不是清人的原創或者發明,它完全是沿襲了明朝舊有的規製而成的。
    在清朝,起初,凡是被授予大學士的人,他必須要兼六部之中某一部的尚書。
    所謂六部,是指隋唐以後,對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隋朝始設六部,初稱為吏、禮、兵、都官、度支、工部,很快,改都官為刑部、改度支為民部;遂有吏、禮、兵、刑、民、工六部。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改民部為戶部,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定型。六部沿革,其脈絡,須從前代說起:秦漢時,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務;魏晉以後,由尚書分曹治事。至隋朝,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中唐至五代,六部權力削弱,形同虛設。北宋前期,軍政歸樞密院,財政歸三司,六部所掌事務甚少,各部正官除特旨供職者外,其餘皆為寄祿官;元豐改製後,六部複行其本職。西夏、遼代、金朝等各代,均仿漢人之製,設置六部。元代,以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初,沿襲元製,朱元璋洪武十三(公元1380年)罷除宰相之職,廢掉中書省,解析其政,分歸六部,至此,六部各自獨立,直接聽命於皇帝,地位更甲尊崇。清代,承襲明製;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增設外務部,班列在六部之上;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897年),改戶部為度支部;改兵部為陸軍部;改刑部為法部;改禮部為典禮院;又增設農工商部(工部並入其中)、民政部、學部等,至此,六部之稱遂廢。
    最先,大學士必須兼任六部中之中某一部的尚書。但是,必須清楚,此時大學士所兼任之六部尚書,並非實職,而是虛銜,他們並不實際參與管理其所兼任之“某一部”的事務。這個時候,六部尚書,各另有其人。
    到了清高宗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中葉,此時的大學士,在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書時,才開始出現其真實管理所兼任“某一部”具體事務的情況。
    清仁宗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年間,大學士兼任六部中的某一部尚書時,真實管理其所兼任之部的具體事務,已經被確定為常規,是必須如此的。
    這樣一來,大學士所兼的尚書職務,就是名副其實的,而且是官職分明的。
    這裏需要解釋的是,自從軍機處設立之後,大學士就不再參與機要事務了。
    大學士原本屬於內閣,但是,在有了軍機處之後,內閣權力自然相應被削弱。自此之後,內閣之中,大學士所承辦的事情,主要是每天對各部、各省上呈的文件進行初步的答複;還有,就是承擔向下發布朝廷的文件;另外,對朝廷所采納的上報文件,必須以正式公文的形式發布出去。大學士名義上所擔負的上述這些事情,其中很多還被中書所分擔;當然,上述這些事情,日常還有侍讀管理;所以,大學士基本上都是坐享其成而已。那個侍候,國家如果沒有大的典禮、大的會議,大學士實際上是全年都不用去內閣的。後來,朝廷覺得這樣不行,於是,朝廷才開始讓大學士兼六種之中某一部的尚書職位,這樣一來,大學士就沒有理由再常年不上班了,同時,大學士也有個官方的去處了。當然,大學士的兼差,並不僅僅局限於兼某一部的職,也有部分大學士位高望重,便同時兼任多個職位。這種情況下的大學士,他可能就是全力實際管理其所兼職位的事務,內閣的事,他基本上是不參與的。
    以上,是關於大學士的概述,下麵,就來說一說清朝大學士的殿閣設置。
    清朝立國初期的大學士,分為三院,分別是:弘文院大學士、秘書院大學士、國史院大學士。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三院大學士為四殿二閣大學士。這四殿大學士分別是: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二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又恢複為原來的三院大學士:弘文院大學士、秘書院大學士、國史院大學士。
    清聖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又改為四殿大學士: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改為三殿二閣大學士。這三殿大學士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二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到了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才確定為三殿三閣大學士。這三殿大學士分別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三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到了這個侍候,大學士在員額上也有了初步的規定,也就是:大學士隻設四員。
    此前,清朝的大學士的員額是沒有定數的,其數額範圍是從五、六位到十一、十二位不等。
    但是,到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保和殿大學士、文忠公富察·傅恒去逝之後,保和殿就不再設置大學士。
    自此以後,清朝的大學士,隻剩下了二殿三閣。這二殿大學士分別是: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這三閣大學士分別是: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至於大學士授職時的名稱,自清聖祖康熙以來,並沒有定例可循。
    所以,有些時候,某殿某閣,並沒有設置大學士;而有些時候,一殿一閣之中,可能同時有好幾人被授予相同的大學士銜。
    到了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以後,才開始在每殿每閣各設一名大學士;但是,那個時候,已經確定,大學士的員額僅限四名;須知,二殿三閣共有五缺,因員額四員,所以,大學士的確定,就隻能是二殿二閣,一殿三閣這樣來組合了。這種組合,也沒有規律,主要看皇帝高興,由其心情決定。
    以上在介紹大學士的過程中,大學士的名位次序,也如文中的排列,從先到後,即由大至小。比如三院中,弘文院大學士第一、秘書院大學士第二、國史院大學士第三;二殿三閣中,文華殿大學士最尊英殿大學士次之,文淵閣大學士再次之、東閣大學士又次之、體仁閣大學士最末。
    這種大學士製度,一直沿襲傳承到了清末。
    附本文相關資料:
    【軍機處】清朝官署名,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清世宗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清高宗乾隆帝時期複設軍機處,從此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富察·傅恒】約清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字春和,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乾隆孝賢純皇後之弟,清朝名將、外戚,滿洲鑲黃旗人。乾隆時期曆任侍衛、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等職,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平叛伊犁統帥。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督師指揮大金川之戰,降服莎羅本父子。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力主清軍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後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正總裁。撰寫《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誌》、《禦批曆代通鑒輯覽》等書。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授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京師及滿、蒙兵1。3萬餘人,分三路入緬甸作戰,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後與雲貴總督阿桂合兵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軍遣使請和,疏奏罷兵。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二月班師,不久病卒。清乾隆皇帝親臨其府奠酒,諡文忠。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五月,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