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混沌:莊子的大智慧二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14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二)
    “倏”與“忽”均“有知”。
    這種“有知”並非《論語·陽貨》中夫子所說的“上知(同智)”,而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小聰明”。這種“有知”,正是許多人的通病,是一種受社會浸染的非本性的東西,這也是莊子所一直厭棄的東西。
    “混沌”乃“無知”。這種“無知”亦並非《論語·陽貨》中夫子所說的“下愚”。這種“無知”,並不是愚蠢,而是一種自然生長的東西,是人性的本真,是不需要那些條條框框來壓抑、來改變的真實。
    “倏”與“忽”均“有為”。
    這種“有為”,可能就是莊子批判儒家時,所針對的、所謂的“積極進取”。首先,這種“有為”,可能是“天下無事”時的一種“庸人自擾”;其次,這種“有為”也可能是“天下有事”時的禍亂之源;第三,如若本性是真,那麼,這種“有為”必然是一種勞民傷財的“畫蛇添足”。
    “混沌”乃“無為”,這種“無為”,並非“無所作為”或“無所事事”。首先,這種“無為”是在保持本真;其次,這種“無為”本身就是一種“作為”。
    在“有知”與“無知”、“有為”與“無為”的情況下,事件發生了。
    南、北二分,中央唯一,是故“倏”與“忽”為一類,“混沌”自成一家。“倏”與“忽”為一類,它們是“相看兩不厭”;“混沌”獨樹一幟,所以與它們會格格不入。
    “倏”與“忽”一南一北,按照老子的說法,它們完全應該“至老死不相往來”的,但是,因為它們“有知”,所以它們會串通一氣。除了它們之間互相往還之外,它們還要“有為”,就是影響他人及周邊的環境。
    “倏”與“忽”不時在混沌的地盤上聚會。“混沌”出於本心,對待它們很好。這原本是十分簡單的事體。“與人為善”是“混沌”的本心,是不摻雜任何世故人情的純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求回報,不計事功。但是,在“倏”和“忽”的意識形態中,“知恩圖報”是它們一以貫之的信念。它們會擔心,如果沒有“知恩圖報”,第一,“混沌”會不會很失落?第二,下一次,“混沌”還會不會“與人為善”?第三,這樣會不會壞了它們自己的名聲?第四,這樣可能引起關係失常、社會大亂。“有知”就要“有為”,“倏”與“忽”私下商量了一下,覺得實在應該“以恩報德”。它們看看自己、看看混沌,再看看人。覺得報答“混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混沌”弄得“象個人”。可是,它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混沌”“象個人”了,那“混沌”還是不是“混沌”啊?於是,“倏”與“忽”就一天給“混沌”製造“一竅”,挖了七天,“混沌”終於“象個人”——有了“七竅”。但是,悲劇發生了,“混沌”就這麼生生給挖死了。
    其實,莊子的智慧不止於此。我看到的也隻是“混沌”。
    我們都自以為聰明,其實我們都很愚蠢。我們在不斷地自以為是,我們在不斷地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這裏的我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個體!
    大哉,莊子!
    知(可通智)哉,莊子!
    悲哉,混沌!
    (全文結束)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