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章 劃河而治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76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兩天後,金使撒盧拇與王介儒來到太原,首先將粘罕寫給童貫的一封信,交給宣撫司。其信原文如下:
“大金固倫尼伊拉齊貝勒左副元帥致書於大宋宣撫郡王閣下:
既憑來信,複沐使音,未孚結納之誠,難避重煩之議。領兵前去之由,已載別牒。且兩朝之事,若不互相容會,須至爭戰。夫如是,則豈惟菑危轉甚,更恐生靈枉罹塗炭。是用遣人,以俟雅報。
蓋以宣撫郡王所為結納和會契義最舊,況承來文,若謂更有可議,務在通融商量。伏念宣撫郡王有輔立之功,位望所推,必謂議以讜言,扶斯將墮。與其交鋒爭戰,以傷生民,寧若酌中兩便為計。果能如此,其於貴朝,非止社稷久享安全,更獲兩下益固歡和。然後,郡王忠孝,克保始終,長守富貴,民賴其善,為天下之幸甚,豈不美哉!
昔契丹請和之日,朝廷限以遼河為界,不見聽從,乃及今日。所望取為前鑒,審觀事勢。與差去官員,評議一定。
律正嚴凝,佇膺多福。今差昭文館直學士王介儒、貝勒色哷美專奉書披述,不宣。”
這封信的大體意思是:我朝已決定出兵,出兵理由載於另外文書中。若不能互相融會,戰爭已不可避免。如果童郡王願意通融商量,那麼,對貴朝,對兩國人民,以及對童郡王本人,都是好事。昔日伐遼時,曾提出以遼河為界,但契丹人不聽,遂有今日滅國之災。希望貴朝能以此為鑒。具體商談內容,可與派去的官員進行評議。
童貫看完信後,當即接見了撒盧拇與王介儒。童貫問:“兩大國之間事,且須商量,何故便有出兵之事耶?”
撒盧拇說:“軍馬已出發,有什麼好商量的?”
王介儒說:“貴朝若是不想打仗,也好商量。隻是需要與貴朝合計一下,看看怎樣才能停止交戰。”
童貫說:“你們且去驛館休息,我將派館伴去與你們商談。有事但請講,他們會答複的。”
不一會兒,朱彥通與馬擴便來到驛館,會見撒盧拇與王介儒。朱彥通問:“粘罕國相在信中說已舉兵,其是何意也?”
撒盧拇回答道:“軍兵已出發,此事不用商量。元帥國相軍馬自河東路進入,二太子軍馬自燕京路進入。我朝皇帝已下旨,不許殺戮人民,隻是傳檄撫定。”
朱彥通說:“兩朝許多事都已講好,現在卻連招呼也不打,便起兵交戰,是甚道理?”
王介儒回答:“隻因貴朝失道理,所以才導致如此。”
馬擴說:“兵者凶器也,天道厭之。貴朝吞並了契丹許多國土,亦是借本朝聲勢,方能盡滅之。今日一旦不顧以前契義誓好,便先舉兵,不過虜掠一些近邊民戶罷了。宋朝乃大國,地域廣闊,人多財厚,若朝廷能有所省悟,略行改革,你們怎可容易深入境內?隻是兩國一旦開戰,不知日後幹戈幾時能休得?!”
撒盧拇冷笑了一聲,說:“元帥國相若是懼怕貴朝,便不敢入來也。如今,檄書即將到來,馬承宣你也會見到的。”
王介儒說:“事已如此,我們在這裏鬥嘴有什麼用?馬承宣若能勸童大王立即奏請朝廷,隻割讓河東與河北兩路土地,兩朝以大河(黃河)為界,劃河而治,則可保存大宋宗廟社稷,如此,便是能報國也。”
馬擴一聽此話,怒氣衝衝:“此談何容易!看來貴朝已聽信狂悖之言,已將本朝看作破落的契丹看待。但恐以後,貴朝將自取禍患不小耳!”
撒盧拇又冷笑一聲,臉上浮出自得之色。
朱彥通與馬擴見金使態度強硬,已無法交談下去,於是離開驛館,回宣撫司向童貫作了詳細彙報。
童貫正滿懷期待,希望他們能與金使談出一個好結果出來。可現在,聽他倆彙報說,金軍已向河東路與燕山路出兵,童貫驚愕不已。
童貫一直認為,女真人不可能馬上出兵,即使他們想南下侵略,至少也得準備個三年五載的。童貫這是按照軍政常規來判斷的。然而,童貫不了解女真人。女真人頭腦精明,做事一般不按常規出牌。他們出兵,就是要選擇你認為不可能的時候進行突然襲擊。
馬擴氣憤地說:“金人提出的停戰條件是,以大河為界,劃河而治,簡直是豈有此理!”
與宋朝劃河而治,是當時一些遼國漢人降官,向金國軍政高層提出的建議。他們認為,若能與宋朝隔黃河並存,實現新的南北朝政治格局,那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局麵。
童貫沉默片刻,說:“這個條件,皇上肯定不能接受。事已至此,唯有迎戰而已。”
直到這時,童貫才徹底相信,金軍南下不是虛張聲勢,不是嚇唬人,而是事實。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必須趕快報告皇上。他當即令朱彥通與馬擴“列銜供狀,連夜備奏”。
接著,童貫又召集宣撫司參謀官宇文虛中,以及範訥、王雲、朱彥通等機要人員,緊急開會商議。大家一致認為,戰爭即將爆發,必須趕緊回京赴闕,向皇上報告,並統籌指揮燕山與河東兩個戰場,以抗擊金人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