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蕭德妃求和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72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蕭幹回到燕京後,立即入宮,來到長春殿,向蕭德妃彙報了郭藥師叛變一事。蕭德妃聽後沉默了一會兒,說:“你不是說郭藥師不會降宋嗎?”
蕭幹慚愧地說:“臣看走眼了,沒想到,郭藥師也是一隻白眼狼。”
蕭德妃說:“郭藥師叛變,意味著涿州失陷,南京南大門已經打開,形勢岌岌可危。”蕭德妃覺得,守住南京城的希望很渺茫。
蕭幹說:“臣不甘心,臣決心放手一搏。”
蕭德妃歎了一口氣,說:“明天再議吧。”
第二天,蕭德妃在元和殿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她說:“目前形勢很嚴峻,大遼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時。女真兵馬入住奉聖州,即將兵臨城下。易州高鳳和涿州郭藥師先後降宋,宋軍已占領易州,很快也將兵臨城下。現在國步維艱,宗社將傾,不知諸位有何妙計?請暢所欲言。”
宰相左企弓說:“以臣之見,可向金國遣使稱臣。因為現在來看,大金如日之初升,力量方強,軍隊所向披靡,順之則生,逆之將亡。我大遼已千瘡萬孔,氣息奄奄,不然恐怕難以保存。”
左企弓是名老臣,已七十二歲,但耳聰目明,頭腦清醒,說話直率。
乾文閣待製韓昉則提出不同看法,他說:“臣以為,向金國稱臣不如向大宋稱臣。我與大宋有百年信誓,曆史基礎雄厚,而大宋又是文明大國,富庶之國。金國起於邊鄙之地,女真人隻不過是一群豺狼罷了,與之為伴,前途凶險,遲早會成為他們的盤中之餐。”
韓昉是十年前的科舉狀元,為人和善,主張向大宋靠近,以保社稷。
左企弓說:“大宋的卑鄙行徑,難道你沒看到嗎?在我大遼麵臨亡國之際,他們撕毀協議,趁機瓜分我大遼土地,背信棄義,落井下石,這樣的盟友靠得住嗎?你不必幻想了!惟有大金國,可以遣使去商談。”
韓昉說:“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複燕雲十六州。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中原故土,人家要收回去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女真人則不然,女真人就是要亡我大遼宗廟,占我大遼國土,這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即使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會有好結果。向女真稱臣,隻不過是左相公的一廂情願罷了。”
這時,眾大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讚成降金的,有讚成降宋的。惟有蕭幹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語。
蕭德妃見眾大臣都讚成投降,沒有人主張拚死守城,抵抗到底,她心裏很難過。從內心深處來講,蕭德妃是堅決反對投降的。她雖然是一個女子,但性格剛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可是,現在眾大臣都建議向宋朝或者金國稱臣求和,蕭德妃也隻好順水推舟。她覺得,這也是一個緩兵之計,可為今後進一步謀劃出路,贏得更多時間。
蕭德妃說:“大家不要爭了,我看兩者皆可取。對宋朝和金國,我們都派出使者求和,納款稱臣,誰先接受就投靠誰,大家以為如何?”
眾臣齊聲說:“太後英明,這是兩全其美之策。”
蕭德妃望著蕭幹和耶律大石問:“你們兩位怎麼不發表意見?”
蕭幹已猜透了蕭德妃的用意,微微一笑,說:“臣無異議,讚成太後的英明決策。”
耶律大石也明白蕭德妃的用意,求和隻是緩兵之計。他一直在思考,如果南京不保,退出南京後,將向何處落腳?以現有兵力,要想抗衡金軍與宋軍兩麵夾攻,取勝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必須早做打算。
關於撤離南京後的去向問題,耶律大石與蕭幹私下裏曾溝通過,但兩人的觀點存在分歧。耶律大石主張向西去,因為西部是草原沙漠,地域廣闊,有發展的空間和餘地。蕭幹則主張向北去,去往奚族居住區發展,因為那裏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便於擴軍和生存。那裏又是山區,也便於紮根。
對此,蕭德妃也思考過,她也有自己的打算。但不到萬不得已,她是不會撤出南京的。如果撤出,她想來想去,別無去處,隻有去夾山投奔天祚帝。因為皇位畢竟已經傳給了天祚帝的兒子,即秦王耶律定。天祚帝即使怨恨,也不會怎麼樣。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家人。
九月二十七日,蕭德妃派遣永昌宮使蕭容、乾文閣待製韓昉出使大宋。同時,又派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言、尚書都官員外郎張僅出使大金。
蕭德妃向大宋納款稱臣表是這樣寫的:
“遼太後妾蕭氏言:蓋聞溟海納汙,繄眾流而畢會;太陽舒照,豈爝火以猶飛。方今天下之大同,故聖人之有作,拊心悼往,飲泣陳辭。
複念妾先世乘唐晉之季年,割燕雲之外地,暨逢聖運,已受齊盟,義篤一家,誓傳百禩。孰謂天下改卜,國步多艱,先王遇板蕩之餘,勵興複之誌,始曆推戴,奄致淪殂,爰屬惸嫠,俾續禴祀。常欲引幹戈以自衛,與社稷以偕亡,伏念生靈,重罹塗炭,與其陷執迷之咎,曷若為奉上之勤。
伏遇皇帝陛下四海宅心,兆人歸命,敷文德以柔遠,奮武列以訓時。必將拯救黎元,混一區宇,仰奉嚴命,敢稽歸款之誠,庶保餘生,猶荷永綏之惠。今差永昌宮使蕭容、乾文閣直學士韓昉,詣闕奉表陳奏以聞。臣妾蕭氏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
這天,童貫接到報告說,蕭德妃派來的使者已從白溝河入境,到達白溝驛站。童貫召集蔡攸、劉延慶、宇文虛中等人商議對策。
蔡攸建議:“可用軍禮接見他們,這樣可顯出我軍之威風。”
劉延慶和宇文虛中都讚成。
童貫於是令劉延慶將隊伍集合在雄州城外,展示軍容與軍貌。童貫要求,多挑選一些個子高、精神好的士兵。要向戰士們講清楚這件事的重要意義,要求他們高度重視。
蕭容和韓昉來到雄州城下,隻見宋軍列隊迎接,軍旗獵獵,隊營整齊。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蕭容非常驚訝,他對韓昉說:“這是以軍禮相見啊。”
韓昉嘴上沒說什麼,但心裏很明白,童貫這是在向他們展示軍威。由此來看,大宋軍事實力的確不弱,兵力充足,整齊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邊際。
童貫和蔡攸在宣撫司會客廳,接見蕭容與韓昉。蕭容和韓昉將蕭德妃的奏表遞交給童貫,童貫看了看,什麼也沒說,遞給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後,說:“不納土,隻稱臣納款,這樣不行。不納土,我們不能接受。”
韓昉解釋說:“納款就等於納土。燕京居住人員眾多,成分十分複雜,有許多契丹人、奚人與渤海人,不全都是漢人。如果完全納土,交給大宋來管理,未必是好事。留下遼國,幫助大宋治理這塊地方,並不是件壞事。希望大宋能考慮兩全其美之策,免得以後悔之不及。”
童貫沉默不語。
韓昉又說:“我們大遼是個好鄰居,曆史已經證明。大宋如果不珍惜,等以後碰上惡鄰居,就知道什麼叫後悔了。可惜,那時悔之晚矣。”
蔡攸聽得有些不耐煩,語氣很強硬地說:“什麼也不必說了。不納土,我們就不能接受。”
童貫覺得韓昉所說也有幾分道理,治理燕京之地,必用燕京之人。不然,恐怕真要出亂子。童貫說:“蕭太後這份奏表,我們將盡快上報朝廷,請兩位使者在驛站等候幾日。”
隨後,蕭容和韓昉被安排到驛站住下。蕭容很樂觀,覺得這次求和有希望,說:“看來你是對的。大宋畢竟是文明大國,向他們稱臣,並不是什麼壞事,高麗國不也向其稱臣嗎?”
韓昉說:“是啊,但願能促成和解,黎民免遭塗炭之苦。”
韓昉對於求和前景並不樂觀,內心很焦急,但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劉延慶本來計劃這天啟程,向涿州進發。現在,因為不知朝廷對蕭德妃求和是什麼態度,隻好留在雄州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