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賢內助 115、引導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1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李若鬆強忍住給他一個白眼的衝動,硬是在臉上擠出一個頗為僵硬的笑容,“你這麼快就有想法了?”
李若杉得意的揚起頭,給了李若鬆一個你不要小瞧我的眼神,轉向成棟的時候立馬換上了一副笑臉,說道:“嗯,其實以前就聽先生說過這段話,那會兒就有些想法,隻不過一直沒有想過,剛才想了一下,也不知道對不對。”
說完李若杉還擺出一副略帶羞澀的表情,看的李若鬆恨不得上手給他兩下,他再次確認,有個弟弟實在是太讓人討厭了,尤其是那種喜歡纏著自己夫郎的弟弟。
成棟聽完李若杉的話,嗯了一聲,說道:“那這樣吧,你先說說你現在的想法,然後咱們三個人再來討論。”
李若杉很高興的說道:“好,那我先說,之前聽先生說的時候,我就想這段話是想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要自己身正,然後才能家正,隨後才能有治國的能力,把國家治理好了才可以說平天下的事情,如果己身不正,那麼其他的都沒有可能會實現。”
成棟滿意的點點頭,說道:“以你的年紀能夠有這種認知也算是很不錯了,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要自己立身正,如果這個人本身是個騙子,短時間內他是可以得到利益的,甚至可以得到一個國家,可是從長時間來看,他很難有大成就,即便是得到了利益,也很快會失去。
我們說作為一個人來說,想要讓別人能夠認可你,繼而追隨你,你自己一定要有足以吸引別人的地方,也就是說要人格魅力,讓別人不是因為銀兩、地位、美女等等一些物質的東西追隨你,而是切切實實的因為你這個人而追隨你,這一點非常重要,要達成這一點,必須要有的就是你自己的品質,那些非常良好的,足以讓人佩服、欽慕你的品質。”
見李若杉和李若鬆都聽得很認真,成棟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剛才那段話可以算是儒學經典,裏麵有一句,叫致知格物,若杉,對於這四個字你是怎麼理解的?或者說,對於儒學,你是怎麼理解的?”
李若杉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道:“儒學,嗯,之前先生有講過,要存天理、滅人欲,其實我本身並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為什麼要存天理就一定要滅人欲?是個人總會有欲望,這原本就是沒有辦法消滅的東西,如果就隻是為了天理,而強行把人欲給壓製住,那到了壓製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
“你說的這個是非常正確的,存天理、滅人欲並不是指一味的壓製人最基本的欲望,比如說我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可是一定要吃燕窩鮑魚這就是人欲,困了要睡覺這是天理,可一定要有美女陪著睡這就是人欲,也就是說,天理就是滿足我們生活,或者說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被稱為人欲。
我們一向說事務分為陰陽,看待問題也要分為兩方麵,單單這句話也是要分成兩方麵來看的,給你講個例子,一對兄弟倆出席宴會,主人家同樣送上美女,哥哥對美女嗬護備至,弟弟對美女不屑一顧,回到家後,弟弟對哥哥發脾氣,說哥哥有失體統,哥哥大吃一驚,告訴弟弟在宴會上懷中有美女所以心中有美女,可回到家後懷中沒有美女了,心中自然也就沒有美女了,哥哥還反問弟弟,難道你現在心中還有美女不成?
你看,同樣是存天理滅人欲,哥哥認為天理就在我心中,隻需要做自己就好,可弟弟卻認為天理需要到外界去尋找,靠外界的力量來格物致知,從而讓自己的心達到至善的境界。這兩個人都不能說錯,可也都不能說對,若杉,你始終要記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沒有絕對的對錯,隻有相對的對錯,端看你當時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而這件事又發生在什麼時候。
格物致知這四個字,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人能夠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格物之後便是致知,知是心的本體,見父母則知孝,見孺子入井則知惻隱,這邊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人的良知勃發,便沒有了私欲,讓惻隱之心旺盛,惻隱之心到達極點,便可以稱之為仁,可是我們作為普通人不可能沒有私欲,這個時候就要靠致知格物去戰勝你的私欲,從而讓自己的良知始終占上風,一旦良知到達一定境界,自然可以治國平天下。
隻要是人,不管多麼卑劣、多麼殘忍,心裏總是會有一個地方放著良知,良知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並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人,端看你的心是否正,而不是看你是否遵守法律,是否守禮。
咱們那麼多的官員,背起這些儒家的東西來比誰都能背,說起那些律法來也比誰都能說,講起道理來比誰都能講,可是有什麼用呢,該貪汙的時候照樣貪汙,要違法的時候照樣違法,這說明靠外物去約束他們,有一定的作用,卻不一定完全有效,可若是這個人心正,自己很厭惡貪贓枉法,那麼就是沒有法律他照樣能夠做個好官。
民間有句話,說門這個東西防君子不防小人,就是同樣的道理,沒有門,對方若是君子,他照樣不會進去,可就算你有門有鎖,對方是個小人,想要偷東西,你就是用十把鎖十扇門照樣擋不住他。”
李若杉聽的連連點頭,李若鬆也收起剛開始時一副輕鬆的表情,越聽越嚴肅,到最後也忍不住跟著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