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店的薄荷與聽診器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10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畢業後,徐芯瑩順利進入市重點中學任教。站在講台上的那一刻,晨光透過教室的玻璃,斜斜地灑在她的教案本上,也為她的身影鍍上一層柔和的光暈。恍惚間,她仿佛看到了母親年輕時的影子,同樣的身姿,同樣的眼神,飽含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此後的日子裏,她將母親傳授的教育智慧化作春風細雨,溫柔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她用耐心傾聽學生們的煩惱,用愛心嗬護他們的成長,把每一堂課都變成啟迪心靈的旅程。家長們送來的感謝信如雪花般堆滿了辦公桌,字裏行間都是對她的感激與認可。但在她心中,最珍視的還是父母驕傲的笑容,那笑容比任何榮譽都更讓她感到幸福與滿足。
暮春的陽光像被揉碎的金箔,透過書店老式玻璃天窗灑落,在原木色地板上拚出流動的光斑。徐芯瑩站在教育類書架前,白色帆布鞋在地板上輕輕踮起又落下,發梢隨著動作掃過泛著墨香的書脊。她指尖拂過《中學課堂互動技巧》的燙金書名,忽然頓住——頂層那本《青少年心理輔導案例集》斜倚在最邊緣,封麵被陽光鍍上一層毛茸茸的光暈,仿佛在向她招手。
“就差一點。。。”她咬住下唇,嚐試第三次踮腳,馬尾辮隨著動作晃出不安分的弧度。身後傳來書頁翻動的沙沙聲,混合著薄荷與雪鬆交織的清冽氣息,像一首神秘的序曲。當她膝蓋微顫,幾乎要放棄時,一道修長身影籠罩過來,白大褂袖口掠過她耳畔,帶著消毒水的冷冽,卻又莫名讓人感到安心。
“需要幫忙嗎?”低沉的嗓音驚得她猛地回頭,撞進一雙盛著笑意的琥珀色眼眸。男人左手夾著《柳葉刀》醫學雜誌,右手已經精準握住那本書的書脊,腕間銀表在光影裏折射出細碎光芒。徐芯瑩這才注意到他胸前掛著的聽診器,金屬圓盤隨著動作輕輕搖晃,像是懸在春天裏的一枚銀色月亮,又像是命運的羅盤,指引著兩人相遇的方向。
接過書的瞬間,兩人指尖意外相觸。徐芯瑩感覺有電流順著神經末梢炸開,連帶著臉頰也泛起薄紅。男人笑著抽回手,聽診器在白大褂前劃出優雅的弧線:“這本書很熱門呢,我看你找了好久。”他說話時喉結輕輕滾動,聲音像浸了溫水的絲綢,“我叫王迪凱,是隔壁醫院的醫生。”
“謝。。。謝謝!我是中學老師,最近在準備教學資料。”徐芯瑩慌忙把書抱在胸前,教案本從臂彎滑落。王迪凱彎腰拾起時,她瞥見他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鋼筆,筆帽上刻著“仁心”二字。當他直起身,兩人目光同時落在她教案本上的“心靈花園”計劃,他胸前的聽診器與她教案本上的花朵貼紙,在陽光下形成奇妙的呼應,仿佛是命運的安排,讓兩個看似不同的職業在此刻產生了微妙的聯係。
“醫生治愈身體,老師治愈靈魂。”王迪凱的手指無意識摩挲著聽診器軟管,“我父母也是教師,他們總說——”他突然頓住,目光落在徐芯瑩翻開的教案,泛黃紙頁間夾著的銀杏書簽輕輕顫動,“這份工作需要把心掏出來,揉碎了再給別人。”
徐芯瑩的呼吸一滯。她想起抽屜裏父親布滿批注的教學筆記,想起母親退休後仍堅持家訪的背影。王迪凱腕間手表內側的“醫身者仁”在陽光下若隱若現,與她記憶裏父親筆記扉頁的“育人者心”重疊成同一道光亮。書架間浮動的薄荷香突然變得濃稠,混著油墨味漫過兩人之間半臂的距離,仿佛連空氣都在見證這場奇妙的相遇。
“或許。。。”王迪凱舉起手機,屏幕亮起的瞬間映出他耳尖的薄紅,“以後可以互相交流?我最近在研究兒童心理創傷修複,你教案裏的”心靈花園”計劃很有意思。”他說話時,聽診器在胸前輕輕搖晃,像是某個未說出口的邀約,在春光裏蕩出溫柔的漣漪。
徐芯瑩的臉頰微微泛起紅暈,連忙道謝:“謝謝,我是中學老師,最近在準備教學資料。”她一邊說著,一邊伸手接過書,就在這不經意間,手指觸碰到了對方的指尖,一股細微的電流順著指尖迅速傳遍全身,讓她的心不禁微微一顫。
“原來是老師,難怪渾身透著這麼濃鬱的書卷氣。”男人笑著自我介紹道,“我叫王迪凱,是隔壁醫院的醫生。”他說話的時候,眼神格外專注,那專注的神情,讓人不由自主地就想要親近他,與他暢談一番。
臨走之時,王迪凱主動提出加個聯係方式:“以後如果有醫學相關的知識需要了解,或者想知道一些健康養生的小竅門,都可以問我。當然啦,要是我在教育方麵有什麼問題,也很想向你虛心請教。”他說著,眼睛裏閃爍著真誠的光芒,那光芒仿佛有一種魔力,讓徐芯瑩無法拒絕。
徐芯瑩猶豫了一下,心中雖有一絲糾結,但最終還是緩緩地拿出手機。在掃碼的那一瞬間,她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幾分。她在心裏不停地告訴自己,這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社交舉動罷了,可在內心深處,卻隱隱約約地期待著與這個男人的再次相遇。
從那以後,徐芯瑩的手機裏便多了一個特別的存在。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窗前,王迪凱的早安問候便會準時抵達,附帶一條簡單實用的健康小貼士。這些小貼士,或是關於清晨一杯溫水的益處,或是提醒在忙碌的工作間隙要適當活動身體,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他對徐芯瑩的關心。而在深夜,當整個城市都漸漸陷入沉睡,徐芯瑩還在台燈下專注地批改作業時,手機屏幕會突然亮起,那是王迪凱發來的消息,提醒她注意休息,別太累著自己。偶爾,他還會分享醫院裏發生的那些有趣故事,那些溫暖的瞬間,總能讓疲憊的徐芯瑩在不經意間露出會心的微笑,仿佛所有的疲憊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一個陰雨綿綿的周末,徐芯瑩因為要準備公開課,已經在辦公室裏忙碌了整整一天。窗外的天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暗了下來,細密的雨絲斜斜地打在玻璃上,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首單調而又略帶憂傷的曲子。她揉了揉發酸的肩膀,看著麵前那還未完成的教案,不禁歎了口氣。就在這時,手機屏幕亮起,是王迪凱發來的消息:“忙完了嗎?要不要一起吃個晚飯?我知道附近有一家很不錯的家常菜館。”
徐芯瑩看著消息,心裏頓時湧起一股**。她本想拒絕,畢竟手頭的工作還未完成,可肚子卻在這個時候適時地發出一陣咕嚕聲,仿佛在抗議她的勞累和忽視,這讓她不禁笑出聲來。思索片刻後,她回複了一個“好”字,然後起身,整理了一下有些淩亂的頭發,對著鏡子仔細地補了補妝,這才走出辦公室。
那家菜館離學校並不遠,步行十分鍾左右就能到達。徐芯瑩撐著傘,漫步在雨中,街道上的行人寥寥無幾,隻有雨滴打在傘麵上的聲音陪伴著她。不一會兒,她便走進了那家菜館。一進門,暖黃色的燈光瞬間將她籠罩,驅散了些許身上的寒意。她一眼就看到坐在靠窗位置的王迪凱,他麵前的桌子上,已經擺好了幾道菜,熱氣騰騰地升騰著,在昏暗而溫馨的燈光下,顯得格外**。
“我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就點了幾道招牌菜,希望合你的口味。”王迪凱說著,微笑著起身,幫徐芯瑩拉開椅子,然後接過她手中的雨傘,細心地放在一旁,那一舉一動,都透著一種體貼與關懷,讓徐芯瑩心裏泛起陣陣漣漪。
餐桌上,兩人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各自的工作。徐芯瑩興致勃勃地講述著學生們的趣事,當說到某個調皮學生的惡作劇時,她忍不住笑出了聲,那笑容燦爛而又真實,仿佛所有的疲憊都在這一刻被驅散。王迪凱則認真地聽著,眼神裏滿是欣賞,偶爾還會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與她一同探討。
“你真的很熱愛這份工作。”王迪凱突然說道,他的語氣很平靜,卻又仿佛有一種力量,直直地擊中了徐芯瑩的內心,“從你的眼神裏就能看出來。”
“是啊,以前不懂,現在才明白,教書育人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徐芯瑩說著,眼神變得有些黯淡,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前世的自己,那個曾經辜負了父母期望的自己,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愧疚。
王迪凱似乎敏銳地察覺到了她情緒的變化,輕聲問道:“怎麼了?”他的聲音很溫柔,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仿佛能撫平她內心所有的波瀾。
徐芯瑩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搖了搖頭:“沒什麼,隻是想起了一些過去的事。”她不想在這個美好的夜晚,談論那些沉重的話題,破壞了此刻的溫馨氛圍。
王迪凱沒有繼續追問,而是很貼心地轉移了話題:“對了,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教育心理學的書,裏麵有很多有趣的觀點,等會兒分享給你。”說著,他從包裏拿出一本書,遞給徐芯瑩。
徐芯瑩接過書,指尖觸碰到王迪凱留在書頁上的溫度。那一刻,她突然覺得,也許命運的安排自有其深意,這個男人的出現,或許就是上天給她的另一次機會,讓她在收獲愛情的同時,也能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彌補曾經的遺憾。
瓷勺碰著骨瓷碗沿發出清響,徐芯瑩舀起一勺冬瓜排骨湯,湯色澄亮如琥珀,浮油被細心撇去,隻餘下清甜在舌尖漫開。王迪凱正說著上周急診室裏用繪本安撫骨折患兒的事,白大褂袖口沾著點菜湯,卻不自知地用指腹摩挲著玻璃杯沿,那動作像在給某種無形的溫柔塑形。
“後來那孩子攥著我聽診器聽自己心跳,”他忽然笑出聲,眼尾細紋在暖光裏舒展,“說”原來心髒跳得像小鼓,和老師彈鋼琴一樣好聽”。”徐芯瑩手中的湯匙頓在半空——這不正是她“心靈花園”計劃裏“身體敘事”環節的雛形?教案本上那朵用熒光筆圈住的向日葵,此刻仿佛在餐桌中央悄然綻放,將兩人的命運緊緊相連。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轉成了霧,玻璃上凝著細密的水珠,將街燈暈染成朦朧的光斑。王迪凱忽然從帆布包裏抽出個牛皮紙袋,裏麵整整齊齊碼著打印資料:“這是我整理的兒童創傷後應激反應對照表,還有幾個音樂療法的案例。”紙頁翻動時,一張照片從夾層滑落——少年王迪凱站在講台前,身後黑板上用粉筆畫著歪扭的聽診器和書本,旁邊是兩位鬢角斑白的教師,正是他的父母。
徐芯瑩指尖撫過照片裏泛黃的1998年校曆,忽然想起父親教案本裏夾著的同年代聽課筆記,紙頁邊緣同樣記著給學生準備生日賀卡的提醒。當她抬頭時,發現王迪凱正望著她胸前晃動的銀杏葉項鏈,那是母親退休時學生們合送的禮物,葉脈裏嵌著細碎的金箔,在燈光下像落滿星子的夜空。
“我父母總說,教育是牽著蝸牛散步。”王迪凱忽然伸手,替她拂去落在鎖骨上的發絲,動作快得像蝴蝶振翅,卻在接觸瞬間化作春泥般的輕柔,“後來我才明白,醫生又何嚐不是?有的傷口需要等月光漫進來,才能看見愈合的紋路。”他的話語如同溫柔的晚風,輕輕拂過徐芯瑩的心湖,泛起層層漣漪。
結完賬走出菜館時,雨不知何時停了。王迪凱撐開傘,傘骨傾向她這邊,自己半邊肩膀卻浸在潮濕的夜風裏。路過便利店時,他忽然駐足:“要不要喝熱可可?”玻璃門開合間,暖黃燈光映出他在冷櫃前挑選棉花糖的背影,白大褂下擺沾著片細小的銀杏葉——不知何時從她項鏈上掉落的。這一片小小的銀杏葉,仿佛是命運的信物,見證著兩人之間奇妙的緣分。
便利店的塑料椅上,王迪凱正用棉簽給她演示如何通過身體接觸緩解學生焦慮,忽然瞥見她教案本裏夾著的舊照片:紮著羊角辮的徐芯瑩躲在講台後,母親蹲在她麵前,掌心托著個正在發芽的土豆。“那是我第一次站上講台,”她摸著照片裏母親磨舊的袖口,“當時嚇得把粉筆盒打翻,是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是需要陽光的種子。”
王迪凱的手指忽然停在她手背上,那裏有道淺褐色的燙疤。“我八歲時打翻中藥鍋,”她下意識想縮回手,卻被他輕輕握住,“媽媽用蘆薈膠塗了整個夏天,說傷疤是皮膚長出的星星。”他的拇指摩挲著那道疤痕,像在閱讀一段無聲的童年敘事,腕間銀表與她的銀杏項鏈在玻璃反光裏交疊,如同兩個平行世界的齒輪終於咬合,開啟了一段新的故事篇章。
深夜回到家,徐芯瑩在台燈下翻開王迪凱送的《教育心理學與創傷修複》,扉頁上用鋼筆寫著:“致用心靈播種的人——每個靈魂都值得被溫柔聽診。”書簽是片新鮮的銀杏葉,葉柄上用紅筆標著“2025。5。7初遇”。她忽然想起書店相遇那天,他白大褂下露出的襯衫領口,繡著極小的銀杏暗紋——原來有些緣分,早在春光裏埋下了年輪。
手機震動,是王迪凱發來的消息:“今天吃飯時你提到前世,其實我父母也常說,人這輩子最珍貴的,是能把未完成的遺憾,活成新的開始。”屏幕光映著她泛紅的眼角,抽屜裏父親的教學筆記忽然泛起微光,那些用紅筆圈住的“注意小宇的坐姿”“給婷婷準備創可貼”,此刻與王迪凱資料裏的“創傷兒童觀察表”重疊,像兩條終於交彙的河流,在教育與醫學的岸邊,衝積出肥沃的心靈三角洲。
窗外,暮春的風挾著細不可聞的花香掠過紗窗。徐芯瑩摸著教案本上新貼的便利貼,那是王迪凱隨手畫的簡筆畫:戴聽診器的醫生和拿粉筆的老師,共同托著顆發芽的種子。種子上方,他用圓體英文寫著:“Tohealistogrowtogether。”墨跡未幹,在台燈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如同這個春夜,在兩個靈魂之間悄然萌發的,關於治愈與成長的約定,也為他們未來的故事,埋下了充滿希望的伏筆。
徐芯瑩合上書本,指尖輕輕摩挲著那張便利貼,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一抹微笑。窗外的月光灑進房間,為這份甜蜜的悸動披上一層朦朧的紗。手機再次震動,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是王迪凱發來的新消息:“最近學校有沒有遇到需要心理疏導的學生?或許我們可以實踐一下那些新想法。”
第二天,徐芯瑩就發現了班上的異常。原本活潑開朗的林小雨變得沉默寡言,上課總是走神,作業也開始敷衍了事。徐芯瑩嚐試和她溝通,但小雨總是低著頭,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沒事”。想起王迪凱的提議,徐芯瑩決定向他求助。
王迪凱很快就來到了學校,他穿著白大褂,胸前的聽診器隨著步伐輕輕晃動,給人一種專業又安心的感覺。在一間空教室裏,徐芯瑩向他介紹了小雨的情況。王迪凱沉思片刻後說:“或許我們可以從身體和情感的雙重角度入手,先建立信任,再慢慢引導她說出內心的想法。”
他們決定開展一個特別的“心靈療愈計劃”。徐芯瑩在課堂上組織了一次“身體感知”活動,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王迪凱則在一旁用溫和的聲音引導,就像他在醫院安撫緊張的小患者一樣。林小雨一開始有些抗拒,但在徐芯瑩鼓勵的眼神和王迪凱輕柔的話語中,她漸漸放鬆下來。
課後,徐芯瑩和王迪凱單獨留下了小雨。王迪凱拿出隨身攜帶的聽診器,微笑著說:“小雨,你想聽聽自己的心跳聲嗎?它就像一個小小的鼓,訴說著你的勇敢和堅強。”小雨好奇地點點頭,當冰涼的聽診器貼在胸口,聽到那有力的跳動聲時,她的眼睛裏閃爍著光芒。
徐芯瑩趁機說:“小雨,每個人的內心都像一個花園,有時候會遇到暴風雨,但隻要我們用心嗬護,花朵總會再次綻放。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守護你的花園。”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徐芯瑩和王迪凱密切合作。徐芯瑩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後談心,讓小雨感受到班級的溫暖;王迪凱則定期和小雨見麵,用專業的心理知識和溫柔的關懷,慢慢打開她的心結。原來,小雨的父母最近經常吵架,讓她感到害怕和無助。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雨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笑容。看著她重新融入班級,積極參與活動,徐芯瑩和王迪凱對視一眼,眼中滿是欣慰和喜悅。這次經曆不僅幫助了小雨,也讓徐芯瑩和王迪凱的關係更加親密。他們發現,教育和醫學雖然領域不同,但在治愈心靈上有著共同的目標。
一天傍晚,忙碌完工作的兩人漫步在校園的林蔭道上。夕陽的餘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們身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王迪凱停下腳步,認真地看著徐芯瑩說:“和你一起幫助學生的過程,讓我更加明白”治愈”的意義。謝謝你,讓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
徐芯瑩臉頰微紅,輕聲說:“我也謝謝你,是你讓我知道,原來醫學和教育可以如此完美地結合,共同守護孩子們的心靈。”
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為這段美好的緣分伴奏。徐芯瑩和王迪凱並肩而立,他們知道,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和故事等待著他們,而他們將攜手同行,在教育與醫學的道路上,繼續書寫治愈與成長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