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心是菩提樹  第十三篇:心包太虛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43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介爾之心,居於方寸,何能包許遠佛土
    (釋)介爾之心,昧者謂小達人大觀,真妄無二,蓋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無邊,心亦無際性如大海,心如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匝海。蓋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既曰隨緣不變,豈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淨土生無生論》)
    ------------------
    世間萬事,唯一心念佛是最善的念頭。如若心念貪嗔癡慢,即是三惡道,死墮三惡道。
    《徹底放下》
    放下名,
    心無累。
    放下利,
    心無貪。
    放下權,
    心自在。
    放下勢,
    心平等。
    放下情,
    心無執。
    放下愛,
    心明淨。
    徹底放下,
    徹底解脫。
    徹底放下,
    徹底無礙自在。
    心無所住,
    心包太虛。
    度盡眾生苦厄,
    成就無上菩提。
    ——2015。11。24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介爾之心,居於方寸,何能包許遠佛土
    介爾之心,昧者謂小達人大觀,真妄無二,蓋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無邊,心亦無際性如大海,心如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匝海。蓋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既曰隨緣不變,豈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淨土生無生論》)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宇宙,又說六方有恒河沙諸佛那麼多,彌陀法身已經塞滿整個虛空法界,那麼六方恒河沙數諸佛,坐在何處?豈非無容身之處嗎?
    法身(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這位仁者問得相當好,也蠻有趣的,我們應該明白,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非青、黃、赤、白、黑、藍、靛、紫等顏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長寬圓所能比擬的,彌陀法身固然充塞虛空,六方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虛空,照理而說,應該擁擠得非常火爆才對,反而為什麼不會互相擠壓叫苦呢?或者擠得滿身大汗呢?這位仁者啊!這就是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們不應該以凡夫之情見,臆斷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測量佛境界,始終墮入我見我執,我見我執是入佛知見的大障礙,凡夫若能空我見,空我執,即能逐漸入佛見,所以,在學佛的曆程,應轉凡夫知見入佛知見,這是轉凡入聖的根本關鍵所在。
    梵網經雲:“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法身與法身是相互無礙的,空(梵語sunya)與空亦無礙。譬如:一盞日光燈的光明照於暗室,暗室當下光亮起來,第二盞日光燈又打開,此日光燈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燈之光明處,前日光燈之光明與後一盞日光燈之光明絕對不會相互排擠,你推我推的、你擠我擠的,當下光明與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相互安住,二盞日光燈是如此,十盞、百盞、千盞、無量盞日光燈皆如是,日光燈這種美德實在值得讚歎,值得嘉許!諸佛法身與法身之間相互無礙,相互包容之美德,亦複如是。
    又如眾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與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縱容百川眾流,而不增不減,始終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諸佛法身充塞虛空,未曾增多,亦未曾減少;又如虛空,挖一個洞,未曾減少一空間,虛空添塞一個空間,亦未曾增加一個空間,虛空終不增不減,虛空與虛空不相互阻礙,而能相互包容;無量諸佛之法身充滿虛空,亦複如是!
    法身是解脫甚深之境,與般若性空正等相應,非凡情所能揣測得知,已超乎時度空間,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入知見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礙小,小不礙大,大小亦不可得,縱橫三千大千世界,自在無礙,分身無量百千萬億化身於一刹那,如是窮劫欲讚歎法身之德,終無是處。(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