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與作品相關 六和敬修——引用講義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88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遍計所執性】(科註第六七七頁倒數第四行)
【科註參考資料1636條】
《佛學大辭典》「遍依圓三性」條:(術語)
一、遍計所執性,由凡夫之妄執認為實物者。凡夫之妄情,遍計度一切法,故曰遍計。為此遍計之妄情所迷執者,謂之所執性,例如見繩而誤以為蛇。非有蛇之實體。但妄情迷執為蛇耳。是曰遍計所執性,吾人於內外認實我執實法亦如此。有為之萬法,為因緣假和合之法,無一實我,無一實法,但自妄情計度而迷執為我為法,因而指實我實法,謂之遍計所執性。是但由妄情而存,不能離妄情而有者。
《三藏法數》「四無所畏」條:〔出大智度論〕此四通言無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內充,明了決定,故於大眾中凡有所說,則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也。)
一、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一切智無所畏。(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勤行眾善,止息諸惡也。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盡無所畏:漏盡者,惑業生死俱盡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盡,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漏盡無所畏。
三、說障道無所畏:說障道者,說彼魔、外障蔽聖道之法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說障法,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說障道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說盡苦道者,說能盡諸苦之道法也。無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故得安隱,得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是為說盡苦道無所畏。
《三藏法數》「如來十力」條:(出圓覺略鈔並大智度論。)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也。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故名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有漏行者,謂六道眾生,由身口意所作業行,而漏落生死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無漏行者,謂一乘修戒定慧道品之行,而不漏落生死也。)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參見《科註》第一0七九至一0八0)
【十忍】
(科註第六五九頁倒數第五行)
《三藏法數》:〔出華嚴指掌〕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謂菩薩既斷無明之惑,證無生理,了達諸法本來寂滅,是故見色聞聲,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別也。然此忍體雖一,而隨事立名則有十種也。
一、音聲忍:音聲忍者,謂聞佛深教,即能曉了,忍可而不驚怖也。
二、順忍:順忍者,謂於理於事,悉能隨順,諦審忍可,而無違逆也。
三、無生忍:無生忍者,謂了達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諦審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四、如幻忍:如幻忍者,謂了達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猶如幻化,性本空寂,諦審忍可,而無執著也。
五、如焰忍:如焰忍者,謂了知一切境界悉如陽燄(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無有真實,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六、如夢忍:如夢忍者,謂了諸妄心,皆如夢境,無有真實,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七、如響忍:如響忍者,謂世間一切語言音聲,皆由因緣和合而成,猶如穀響,無有真實,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八、如影忍:如影忍者,謂了達色身,由五蘊積聚而成,本無實體,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九、如化忍:如化忍者,謂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即還無,體非真實,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十、如空忍:如空忍者,謂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諸法,悉如虛空,無有色相,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也。
【三無差別】
(科註第二六一頁倒數第三行)
【科註參考資料上冊第二八九頁555條】
《三藏法數》:〔出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參見「十法界十如是表」一一四四頁)
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雲: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佛學大辭典》「三忍」條(節錄):無量壽經雲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
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
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
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見無量壽經鈔五。
【圓覺】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十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一切有情皆有本覺,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約於因而謂為如來藏。約於果而謂為圓覺。圓覺者,圓滿之靈覺也。
圓覺經曰:「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又曰:「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圭峰圓覺略疏序曰:「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
佛使證此圓覺,為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佛學大辭典》「天真佛」條(節錄):(術語)法身佛之異名。謂眾生本具之理性,天真獨朗者。
證道歌曰:「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宗鏡錄十六曰:「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
【能所】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八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二法對待之時,自働(古同動)之法,謂為能。不働之法,謂為所。如能緣所緣能見所見等。世言原告,即為能告。被告即為所告也。金剛經新註一曰:「般若妙理亡能所,絕待對。」
【心緣】
(科註第一九七頁第八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言起心而攀緣外境也。為慮知心外事物之義。起信論中本曰:「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十念法】
(科註第一八〇頁末二行)
(大經科註參考資料234條)
一、《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十念門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麵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此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節自《龍舒增廣淨土文第十二卷》)
二、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節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三、淨空老法師開示十念法: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節自《精要十念法》)
《佛學大辭典》「普賢十願」條:(名數)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