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探究曆史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9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探究時間概念的由來,可從地球人公認的時間單位“天”和“年”說起。自人類誕生起,人們就感受著晝夜輪回現象,並把一個晝夜輪回定義為一天時間,以後逐步認識到這是地球自轉(一種事物)的表現。再有,人們從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輪回現象的背後認識了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這一事物,並把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定義為一年時間。不僅如此,人們還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或者12時辰,把一年劃分為4個季節、12個月份等等。人們還拿一年時間與一天時間的長短進行了比較,以1年時間(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來對應大約365天。
通過對時間單位“天”和“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其實是圍繞著各個(種)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的。時間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和相互比對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事物的存在過程、狀態無外乎運動變化或靜止。運動變化的事物既可有空間上的改變,也可有形狀的改變,有的事物呈現出周期性的運動或變化,而有的則不明顯或者沒有。那些具有明顯周期性變化的事物,其存在過程或階段,往往被人們用來作為判斷時間長短的依據。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單擺的運動周期、原子的震蕩周期等等。人們雖然由觀察事物的運動變化而建立起了時間概念,但這並不表明沒有運動變化就沒有時間或靜止對時間沒有意義。靜止狀態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鑽石的分子結構這一事物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是穩定不變的,不然人們就不會說“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因此,不論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的,隻要有事物存在就可以對其用時間來描述其存在過程,也就是時間概念裏還應體現事物的靜止狀態這一麵。僅僅把時間概念建立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上是初步和片麵的,若能進一步意識到靜止也是事物存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將是人們在時間概念上的一個進步。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對時,即對各個(種)事物的先後次序或者是否同時進行比對。人們為了方便相互間的交流和活動,通常以一些具有標誌性事物的起止作為對時的標誌。例如,以耶穌誕生的年份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的年份成為民國紀年的開始、以運動場上發令槍的聲音和煙霧就作為某項比賽的開始。
人們建立時間概念的另一個基本目的是為了計時,即衡量、比較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人們一般不以靜止事物的存在過程作為記時的依據,這也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將時間僅僅看作“運動的存在形式”的一個因素。人們通常選擇一些周期性運動變化較為穩定的事物,以其運動周期作為計時依據。比如月相、圭表、日晷、機械鍾表、石英鍾、原子鍾等等,這些事物也就成為人們天然的或人工的計時器。計時器就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某個(種)變化事物的存在過程(尤其是周期性的)來衡量其它事物存在過程長短的裝置。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計時器度量出的時間都是呈現其本身的存在過程,不一定代表其它事物的存在過程。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或通過一定的轉換,以某個計時器的運行狀態來描述其它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或所處階段。比如以大約365個地球自轉周期(天)來對應1個地球公轉周期(年)、以大約29。5天來對應1個朔望月、用秒表來測量運動員的成績等等。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時間概念不應是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意識,時間概念來自於人們對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認識,並通過歸納總結而產生。因此時間概念對應著客觀現實——事物的存在過程。人們除了對“東西”——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客觀事物,比如恒星、行星、分子、原子、細胞等認識以後可以產生了相應的概念,還可以對不是“東西”的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認識以後產生相應的概念。比如國際單位製中七個基本單位所對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電流強度、溫度、發光強度、物質的量,還有人們的空間、信息、意識等概念反映的也是非實物形態的客觀事實。所以,如果有人以時間不是“東西”為由,就否認時間概念的客觀性顯然是荒謬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大腦在計時方麵呈現出“地方分權”的特征,針對特定的活動,不同神經回路擁有自身的計時機製。對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的這一新發現意味著科學家能夠在將來的某一天改變個體的時間感。形象地說,就是讓時間變快或者變慢。人們不僅用時間來描述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其它非物質事物的存在過程也可用時間去描述。比如說意識方麵的,馬克思主義是何時產生的,又流傳了多久。
人們若是認識到了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時間的本原,再給時間下定義就不是難事了。時間是事物的存在過程,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屬性。作為國際單位製中七個基本量綱之一,人們統一以時間來衡量各個(種)事物存在過程的長短和次序,包括運動變化的快慢。
時間就是宇宙中的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物質(以太)的流動,恒星或行星隻是存在其中的懸著物,隨著其流動的方向而做著緩慢的運動,當向著以太流速相反的方向運動,時間就會加速,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