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文房四寶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01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原來徐忠那奸賊竟用搜刮百姓而來的錢財,來打通相關人員,蔡淑琴之死便不了了之。
當日汪齊江趕到太尉府,便被看門的兩個家將趕了出來。他怎能幹休,如此這般強進太尉府,都被趕了出來,後來又兩次等晚間看門家將困倦打盹之時,偷偷而入,卻均被發現,又吃了幾記棍棒。直到有一天看門家將對汪齊江吼道:‘你妻子蔡淑琴已死,還來糾纏什麼!’”
郭襄心道:“原來那家將被汪齊江打攪的煩了,終於把蔡淑琴已死這事給說了出來,讓他以後不要再來煩擾自己。可這麼一來不是承認蔡淑琴是死在太尉府了麼?那徐萬皎和蔡淑琴之死便脫不了幹係,嗯,那家將也忒不會說話。還好那家將這麼說,這樣一來徐萬皎一眾還不乖乖伏法,是啦,以後百姓也不用受他們欺辱了,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
隻聽倉甲說道:“汪齊江聽妻子被害,一時隻感天旋地轉,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這幾日來妻子蔡淑琴被徐萬皎擄了去,他心焦萬分,食不下咽,本來就體況下降,猛地又聽到蔡淑琴被害死,終於抵受不住,昏了過去。那家將見汪齊江昏了過去,也不以為意。
過了許久汪齊江悠悠醒轉,想起妻子被人無故害死,真是一股怒火無處發泄。當下站起身來,也不知道哪來的力氣,直奔向一名家將,抓住那家將後頸衣服,猛地提起,隻見他用力向前一推,鬆開掌來,那家將便順著石階翻滾而下。另一名家將瞧見了,過來幫忙,也被汪齊江摔了下去。那兩名家將爬起身來,本是要反擊的,卻見汪齊江兩眼發紅,兩隻眼睛突了出來,直似要掉了下來,直視著他們,臉型也因憤怒而扭曲變形。
那兩名家將見汪齊江如此恐怖,對視一眼,一聲呼哨,奔進大門,關了大門,又上了門杈,哪還敢出來?汪齊江吃了閉門羹,也別無他法,心想總要為妻子蔡淑琴討回公道,但從太尉府總是討不了公道的,聽說南城有個叫司徒馬安的富商,為人正直,經常幫助貧民,最重要的是他還和多位官員交好,找他為妻子討冤總不會錯。汪齊江打定了主意,便尋向南城。”
郭襄聽到這裏,心想:“啊哈,徐忠徐萬皎一眾要吃苦頭啦!”
倉甲接著續道:“汪齊江到了南城,打聽了司徒馬安住址,又尋到司徒宅邸,把這些日子來妻子如何被徐萬皎當眾辱汙、如何被徐萬皎擄走、又如何被害,自己為妻子討冤不成,種種情由,種種苦楚一概說了。司徒馬安聽了憤怒異常,氣得連拍桌子,恨道:‘沒有王法了麼,哼!汪小弟請放心,我與京城的幾位官員相交甚深,待我向他們稟明了情況,好為你和你妻子討回公道!’
汪齊江連聲感謝,隻見司徒馬安向身邊一名隨從說道:‘去取筆墨紙硯來。’一名隨從答應了去了,不久便奉上齊全了。”
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曆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湖筆筆鋒尖如錐狀,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筆頭圓渾飽滿筆鋒挺立,富有彈性。
徽墨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其時,隨著製裏亞的繁榮,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製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穀、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製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製“供禦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曆代收藏家追來的瑰寶;沈以占鬆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製墨高手潘穀,被世人譽為“墨仙”。他製的“鬆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
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宣紙生產主要集中在涇縣。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於世。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為最大特色,有“千年壽紙”之稱。有名者這樣讚詠宣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
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倉甲道:“汪齊江是一名莊家漢子,哪懂得紙墨好壞,隻當是尋常紙墨。見司徒馬安在宣紙上急書,當下也不敢打攪,尋了旁邊角落座位坐了。期間有婢女為汪齊江請茶,他胡亂喝了。大概過了有一炷香時刻,司徒馬安緩緩站起身子,向身邊一名隨從吩咐道:‘你把這封信交給京城的**,記著路上當要快馬加鞭!’那名隨從應了,拿起宣紙,奔門而去。
司徒馬安向汪齊江道:‘汪小弟,京城離此地較遠,還請留待幾日如何?’汪齊江此時早已站了起來,聽司徒馬安說話和藹可親,心想不愧他美名遠播,他本是不想打攪的,可又盼太尉一眾早日伏法,又見司徒馬安語意間甚是陳懇,一思量,便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