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苗族民間故事:苗家幾種節日的來曆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82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向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2。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裏,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裏,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淒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3。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裏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裏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裏,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裏麵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準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準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鬥,幾百頭牛一起角鬥,場麵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貴州苗族姊妹節主要是指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時節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俗定於陰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節日禮儀古樸獨特,最為典型壯觀的要數台江縣施洞地區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節。
妹妹節由來的傳說
過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票有以下兩種。
1、相傳台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裏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裏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裏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麵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裏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裏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穀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製成糯飯,再到田裏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通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2、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裏,到田裏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姊蛛節前幾天,姊妹們就到山野裏,采來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製成黑紅黃綠各種花草汁液。然後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一兩天後,這些汁液完全滲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別過濾,再用清水衝洗去表百多餘的色彩汁液,然後將這些分別浸泡好各色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飯。這種用各種野花草清對取色製作的姊妹飯,不但色彩繽紛、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壞。還具有明目健身,滋補強身功效,是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共享與相贈的特殊食品。
殺魚節的傳說
每年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貴州龍裏、貴定、福泉等地的苗族人民的“殺魚節”。這天,人們來到河邊,從河裏叉起一條鮮魚,架起鐵鍋,燒起篝火,用河水煮著鮮魚,喝著米酒,祭天求雨,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關於這天還有一個傳說。
在很久以前,天王爺有個長得十分漂亮的公主,她聰明伶俐,才貌超人。天王爺寵愛得像掌上明珠。一天,公主突然得了病,天王爺非常焦急,派天兵天將送來了天宮的仙丹妙藥,采來了昆侖山的靈芝草,挖來了長白山的人參娃,撈來了大海的珍珠。但是這些藥都沒有治好公主的病。眼看公主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天王爺急得茶飯不思。後來,天王爺聽說“人間江河裏的百魚能治百病”,就立刻派天神下到凡間,從江河湖海裏捉去了一百種魚,熬成湯,端給公主。公主吃了以後,沒幾天病就好啦。為了感謝魚的救命之恩,天王爺下令保護江河湖海裏的魚類,不準隨意傷害它們。天王爺還下令雨神把雨都下到江河湖海裏,不許給人類一滴。
此時,天下大旱,苗家人十分憂愁。於是,鄉親們殺豬,宰牛,祭天求雨。可是,天王爺仍舊一滴水也不給人類。最後,豬牛都宰殺完了,在三月初九這天,鄉親們從江河湖海裏捉來一些鯉魚、鰱魚、鮭魚、鯽魚和娃娃魚,來代替豬牛供品,祭天求雨。誰知,天王爺看到人間為了活地殺死了他的恩魚,想到魚對他女兒的救命之恩,不由傷心地痛哭起來。他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哭得烏雲滾滾,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王爺的淚水化成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雨下來三天三夜,遍地流水,灌滿了農田,滋潤了草木。
直到現在,九裏的平坡,貴定的光明,福泉新安寨的苗家人民,每年三月初九這天,都要到河邊去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