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藍天一家並非世居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44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在白家坪隻有藍天他們一家姓“藍”。在當地,凡是姓“雷”、“藍”、“鍾”的人,都是少數民族中的“佘族”。佘族還有姓“盤”的,據說他們的祖先就姓“盤”,叫盤瓠,因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佘族。這個傳說在佘族中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的畫冊,稱為“祖圖”,在節日裏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敬奉甚為虔誠。不過在當地還沒有見過姓“盤”的佘族人。佘族人自稱“山哈”或“生哈”,“山哈”即指居住在山裏的客戶,是曆史隨山遷徙,散居外地而得名。漢族人則稱他們為“客家”。過去,當地漢族人一直都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到“客家”去。一是輕視少數民族的思想在作怪,二是“客家”人生活比較艱苦,女人要像男人一樣出畈勞作,他們舍不得自己的女兒受苦受累。三是漢族和佘族之間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也各有差異。其實,像藍天一家,長期生活在漢族人中間,許多風俗習慣都同化了,到了後代,連他們自己民族的語言也很少使用了,跟漢族沒有什麼兩樣。
然而,白雲的爸爸曾多次聽爺爺講過藍天家中的情況,直到現在,他在心裏還清楚地記著。藍天一家本不是白家坪人,是一戶移民。佘族的發源地在廣東潮州鳳凰山,隋唐之前在廣東韓江流域居住,鳳凰山是佘族先祖聚居地,佘族的盤藍雷鍾四大宗祠都建於鳳凰山。
在1956年前,對佘族的稱謂一直比較混亂,有稱其“佘民”的,也有稱其“苗瑤”的,有的地方誌將佘族稱為“瑤人”、“瑤族”。甚至連佘民中的不少人,對自己是什麼民族也弄不清楚。有的佘族幹部在填寫履曆表時,誤將自己的民族填寫成“苗族”、“漢族”。直到1956年12月中央統戰部下文,確定統一的族稱為“佘族”。使我國的民族從55個增加到56個。
佘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佘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狩獵經濟為輔。由於曆史的原因,絕大多數聚居在偏僻山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現在全國佘族有七十多萬人口,以聚居在廣東、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為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佘族人民迫於生活,不斷遷徙,有從廣東遷徙到浙江的景寧一帶,又有從浙江遷往江西的,還有從福建福州古田縣遷到浙江景寧縣叫山頭村理樹坪居住的。佘族在曆史長河中形成與傳承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淳厚質樸的民族風俗、民族傳統、民族歌曲、民族工藝品、民族服飾、民族語言,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佘族文化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佘語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一般佘民都會兩種語言,與漢族人交往時說當地漢語方言,在本族內部都講佘語。同時,他們還有自己的隱語,是佘族先民流傳至今的助趣或避諱之特色語言。如“吃飯”叫“撐船”、“筷子”叫“撐篙”;“喝酒”叫“水過路”,“吃幹飯”叫“過燥路”。對歌叫“燒火灼”,結為夫妻叫“結頭對”。這些屬助趣性的。又如死了人叫“老了”、“過山了”、“去轉”、“走掉了”;抬棺材路上歇一下,不叫停要叫“升”,這些屬諱忌語。問是姓藍還是姓雷,叫“釘角還是蓋耳”。問輩份排行叫“一個毛竹破幾片?”問成親沒有,叫“一個桔子分幾離?”
很久以前,在洪秀全領導農民鬧革命的那個年代,在兵慌馬亂中,藍天的太公離開家鄉,外出逃難,他帶著一家大小逃啊逃,來到了白家坪,村上的人見他們可憐,安排他們暫時在村裏的祠堂大廳的一角歇腳。藍天的太公見白家坪四周平坦,村民生活安康,就在白家坪留了下來。後來,在白家坪村民的幫助下,在村邊蓋起了三間毛草屋,一家人就這樣在白家坪安頓下來了。開始,藍天的太公以幫工為生,家人以做手工賺錢補貼家用。他們一家人生活相當刻苦,漸漸地積了點錢,就購置了幾畝地,慢慢地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但這毛草屋不是屋頂漏雨就是地麵凹凸不平,俗話說,四間毛屋三間漏,一間不漏壘灶頭,真是一點不假。到了下雨天,將所有盆盆罐罐拿出來接雨水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藍天的爸爸早就盼著蓋幢新房子了,但手中沒有錢,隻能幹瞪眼。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白家坪村有一半的人家開始造新房子。所謂新房子,隻不過是一種簡易房。牆是三合土夯成的,好多人家為了節省木料,將屋的大梁直接擱在三合土的牆上。後來,人們將那時造的房子叫做“文革房”。藍天的爸爸看到別人都在忙於蓋新房,再看看自己的子女一個個長大,心裏也癢癢的。他東籌西借,七拚八湊,也著手準備蓋房子。白家坪村邊的枯塘原是古河道,這裏就有砂石可挖,而且砂石的質量不錯,所含汙泥不多,據說用這種砂石夯成的三合土牆十分結實。藍天的爸爸就發動全家人一齊動手,不分晝夜拚命地挖,拚命地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砂石在自己家的旁邊堆成了小山似的,用來夯牆的砂石已經足夠了。過了一段時間,地基也批下來了。後來,藍天的爸爸又買來了木頭和其他建材,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等著擇日開工了。
動工那天,除了請了兩個泥水師傅外,各地的佘族親戚朋友都前來幫忙。兩個泥水師傅各帶來一副牆師板,分成兩個作業小組動手建牆。每個小組五、六人分工協作:拌料的拌料,裝料的裝料,有往上送料的,泥水師傅各帶一人負責用木夯夯牆。做牆過程中,兩個方麵是關鍵的,一是拌料的要保證質量,同時料要拌均勻,由藍天的爸爸自己把關;二是夯牆的樣要放正,木夯用力既要均勻,又要夯實。
土建部分上馬之後,木匠師傅也請來了,一下就來了好幾個木工師傅,做門的做門,做柱子的做柱子,做椽子的做椽子,他們各行其責,共同為早日造好新房子出力。
這些來幫忙的親戚朋友不僅不要工錢,每人還從家中背來了不少大米、穀物一類的糧食。這是佘族的風俗,凡親戚朋友造房子、紅白喜事等,都時興那樣。這樣一來,為藍天家節省了不少開支。在大家的幫助下,不到幾個月的功夫,三間三合土牆的新房子就造好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大門口的空地太少了,僅有一條一米多寬的路,顯得窄了點。新房子的前麵有一塊屬於鬼頭家的很大的宅基地,開工前藍天的爸爸曾跟鬼頭爺爺協商過,想他轉讓幾平方米過來,提出用自留地換也行,付錢也可以,但鬼頭爺爺死活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