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之後宮評論 十二 唐太宗李世民妻長孫皇後(六)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95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最後,在一個深夜,她強撐著陪太宗出宮視事,風寒侵襲,病情迅速加重,醫生也束手無策。皇太子李承乾隻得想別的辦法:“能不能大赦天下,再多度人入佛道,祈求神助?”長孫氏拒絕道:“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變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壽,我自問一生也從未做過問心有愧的事;如果無效,又何必妄求福報?大赦是國家大事,你父親也從來不參與佛道之事,實在不必為了我一人擅動天下法度,更不能讓皇帝做他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
李承乾無奈,隻得把母親的話轉述給了左仆射房玄齡,房玄齡又將此事轉奏太宗。長孫皇後的話使眾臣都噓唏不已,紛紛請求太宗大赦並禮佛。太宗統統照辦並親力親為。消息傳到長孫氏的耳中,她反複地要求太宗不要如此,太宗隻得中止計劃。
長孫氏的病,終於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然而彌留之際,她最擔心的仍然不是自己的性命,而是獲譴重臣房玄齡的遭遇前途,對太宗說:“玄齡事陛下最久,一向小心謹慎,大小奇謀秘計他都有份參與,卻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泄露過,實在是忠心耿耿。如果不是極大之罪,陛下就一定不要虧待他。”隨後她又說:“對於我的家族,要想保全他們長久,就一定不能讓他們掌握權要,給一個散官閑職就行了。至於我自己,活著無益於世,死了就更不能耗費世間資財。隻須因山而葬,不起墳,不用厚重棺槨,以木器陶器陪葬即可,再舉行儉樸的葬禮。還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言,省作役止遊畋,妾雖歿於九泉,誠無所恨,亦是陛下未忘妾也。”
貞觀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長孫皇後逝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五個月後,唐太宗將年輕的妻子下葬於昭陵,諡“文德皇後”。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當年那副卦中的短短八個字,包含了怎樣的含義,需要怎樣的睿智、情操和犧牲精神,才能將這八個字寫完。然而長孫氏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卻近乎完美地成為這八個字的詮釋。
長孫氏死後,太宗在遺物中發現了她親手編纂的《女則》十卷。
《女則》沒有流傳下來,根據記載,這部書中的內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跡總彙,是長孫皇後平日翻閱以隨時提醒自己所用,與班昭所著的《女誡》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沒有見過這部書。太宗手持妻子生前的著述,睹物思人更增哀傷。
長孫皇後生前,太宗雖然與她有結發深情,卻仍然不免輾轉於諸妃之間。似乎直到妻子徹底撒手人寰,拿到那部被翻閱得已顯陳舊的《女則》,太宗才完全地觸動,發覺自己失去了怎樣的無價之寶,才明白自己曾經讓她經曆了怎樣的冷清孤單。長孫氏在丈夫的思念中,日複一日地完美無瑕。所有活著的女人,都敵不過死去的她。
長孫氏去世前,太宗的女人們先後為他孕育了二十一女十三子。長孫氏去世後十三年間,後宮孕育的孩子卻隻有一個,而且離長孫氏之死也起碼有六七年了。似乎正當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歡愛的激情,都隨著長孫氏一起逝去了。
太宗從此再沒有立後。新唐書上說太宗曾經想立巢刺王妃楊氏為後,實話說我頗不以為然。當然,巢刺楊氏確實也不尋常處:她就是長孫氏死後,太宗後妃中唯一一個生育了孩子的女人。得寵應該不成問題,但她曾經是太宗的弟媳,一直在後宮也沒有得到什麼可說的位次,兩唐書都隻稱她為“楊氏”而非“楊妃”。因此太宗是否真有立後之舉實在大有疑問。更何況她為太宗生的兒子還被過繼給了她的前夫巢刺王李元吉(新唐書是高宗李治操辦的過繼事宜),就這更看不出分厘曾想要冊她為後的跡象了。
又有說隋煬帝公主也有議後之事的,這個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我也不太同意。說楊公主所生的皇三子李恪得太宗歡心是可以的,由此推論太宗也一定要立其母,就說不過去了。何況,即使在同樣的說法中,往往還有一句:由於長孫無忌反對,李恪終於敗給了長孫皇後的幼子李治,太子夢破。太宗後期對長孫無忌多少是有些縱容的,隻怕與思念亡妻也很有關係。若不是那二十三年夫妻情深墊底,長孫無忌真能夠阻撓更改得了李世民的意誌?反正我是不全相信的。
李世民不立新後,最大的理由隻能是他始終難忘長孫氏。(長孫氏三年喪滿,太宗寧可讓韋貴妃權掌後宮,都不願立即封後,似乎還有另一種可能:他不願意立出身高又有兒子的新皇後,他或者覺得隻有長孫氏才是他的妻子,長孫氏的兒子才有權力取得他的天下。)
長孫氏死後,皇宮中的家務都由韋貴妃主理。然而皇家內務卻始終無法恢複長孫在世時的井井井有條,皇家子女的教養也大出偏差。令太宗傷心頭痛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一個大麻煩是陰德妃所生的兒子李祐惹出來的。
李祐長大後被封為齊王、齊州都督。當他年紀漸大,開始有能力參與內外事宜後,那個逃過劫難的陰妃弟弟陰弘智開始引誘外甥:“你兄弟太多,皇上駕崩後,你要是沒有死士自衛恐怕是不行的。”李祐深以為然。外甥鬆了口,陰弘智就將早已栽培好的候選人一一推薦過去。李祐信之不疑,將所有的事宜都交待給了舅舅。在陰弘智的一步步誘導下,貞觀十七年,李祐終於發動了叛亂,事敗被誅。有人猜測,陰弘智的叛亂圖謀,很可能要一直上溯到陰世師被斬首的那一天,他是在為父親報仇兼實現自己的政治企圖。
唯一的兒子死了,被自己的親舅舅坑死了。可憐的陰德妃失去了依靠。雖然太宗仍然顧念舊情,僅僅是將其由妃降級為“嬪”,並沒有過多的追究她,但是晚年喪子和親人背叛的苦痛卻也足以擊潰陰氏的精神。她暮年的人生令人不忍多想。
隨後的大麻煩,卻是長孫氏的兒子李承乾李泰引出來的。母親在世時,李承乾還算是一個聰明識大體的好兒子,太宗也很放心讓他監國。但母親去世之後他沒有了約束,父親又實在不懂得引導兒子的方法,叛逆期的承乾日益變得不象樣子。同樣變得不象樣子的還有李泰,這個少年時好學孝順的嫡次子也越來越野心勃勃,可勁地挑撥父親與大哥的關係。承乾漸漸與李泰勢不兩立,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打算暗殺李泰,並提前奪取皇位。
聽說李祐叛亂失敗,李承乾情不自禁地拍著腦袋譏笑道:“他離那麼遠怎麼造得成反?象我這樣住得靠近內宮,舉事才能成功。”這話很快走漏。太宗命長孫無忌領眾臣調查案情,掀出了李承乾聯合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謀反,還曾經想要暗殺弟弟李泰的事來。——李承乾隨後被廢為庶人,幽禁兩年後死去。太宗對寄予厚望的嫡長子竟落得如此下場十分感傷,以國公禮為其舉殯並廢朝,對承乾的兩個兒子也授以官職。
李承乾事敗後,李泰滿心以為自己將要繼任太子,甚至還出言恫嚇弟弟李治,說他與造反的李元昌關係好,將被牽連。誰知李治年幼膽小,竟向太宗出言哀求,太宗恍然大悟,向李承乾詢問底細。承乾遂向太宗控訴,說自己本無異想,隻是被圖謀奪嫡的李泰所逼,不得不謀劃安身立命的辦法,這才上了不軌之徒的大當。
太宗聽後,既恨且怒,下令將李泰也囚禁起來。這個時候的太宗有沒有想到過自己兄弟相煎的過去?然而麵前是長孫氏和自己的兒子,他一個也不舍得殺。陰妃的兒子和兄弟李元昌的叛逆就更加重了這種打擊。以至傷心透頂的太宗竟然當著大臣們的麵尋死覓活起來。當眾人七手八腳地衝上來救駕的時候,他說出了心裏話:隻有立嫡幼子李治,才有可能在未來保全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有一種猜測,說李世民知道李治排行第九,不管才幹年紀都很難使眾臣甘心讓李治做繼承人,這一場尋死,固然是內心傷痛,隻怕也是他為了扶立長孫氏之子而有意為之。
最後,長孫皇後的最幼子、十五歲的李治暈頭轉向地當上了皇太子,他就是未來的唐高宗皇帝。
新太子確立五年後,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五十三歲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與長孫皇後合葬昭陵。(臨終前的李世民仍然念念不忘地叮囑,長孫無忌是皇後兄長、第一功臣,不能讓任何人傷害他。)
太宗去世後,充容徐惠思念成疾,拒絕醫治,表示但求速死,期望早日跟隨太宗而去。第二年,二十四歲的徐惠就離開了人世。唐高宗將她追封為太宗“賢妃”,按照她的遺願陪葬昭陵。
徐惠長眠在昭陵石室。這個位置與太宗的結發妻子長孫氏一樣,都在陵山主體內。除了長孫皇後,從未生育過一男半女的徐惠是離太宗最近的妃子。再也沒有其它的女人得到這樣的待遇,即使是執掌後宮多年的韋貴妃也未能如此。
徐惠的落葬地點,一定是高宗李治和長孫無忌共同的決定。眼看徐惠為太宗許下殉情心願的那一刻,他們的眼前,也許都恍惚看到了十幾年前身藏毒藥的長孫皇後。讓這個如長孫氏一般摯愛李世民的女子永遠陪伴在他的身邊,是對徐惠最好的懷念。
也許是有感於徐惠的聰慧癡情,她成為和長孫皇後一起載入正史後妃列傳的唯一一位太宗妃嬪。
太宗死後,韋貴妃被封為紀國太妃,隨兒子紀王李慎遷居藩地。燕德妃被封為越國太妃,隨兒子越王李貞居藩。
高宗麟德年間,兩位太妃都隨從高宗往泰山封禪。韋太妃不幸於麟德二年(公元665)九月二十八日病逝於隨高宗登泰山封禪的途中,享年69歲,陪葬昭陵。
燕太妃則一直登上了泰山,並次於高宗皇後武則天主持終獻,成為中國封建史上稀有的幾個能夠參與國家最高級別祭祀大典的女人之一。鹹亨二年(公元671)七月二十七日,燕太妃逝於鄭州,享年63歲,也陪葬昭陵。
“四夫人”中的最後一位,即推測中的隋煬帝公主楊淑妃,她的命運軌跡如何終結卻始終找不到痕跡。假如太宗死時她還活著的話,應該會依例被封為太妃並在兒子李恪的身邊定居。然而她不幸養育了一個極有聲望的兒子。李恪是她的驕傲也給她帶來致命一擊。
永徽四年春天,高陽公主謀逆事發,長孫無忌將吳王李恪陷為同案犯。李恪死於非命,四個兒子均被流放嶺南。家破人亡之後,楊太妃不知所終。在《唐會要》所記載的昭陵陪葬名位中沒有她,實際中的昭陵考古也至今沒有尋找到她的墓葬。亡國公主的傳奇人生,就這樣沒有了結局。
在昭陵的考古發掘中,有一個令人難以忽略的細節:去世時年已六十九歲的太宗貴妃韋珪,仍然牙齒完好,身高將近一百九十公分。
南北朝時期常有身高兩米的帥哥橫空出世,再加上史書對李世民的描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嗯,想象一下,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該有怎樣的氣勢與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