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之後宮評論 十二 唐太宗李世民妻長孫皇後(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06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講到大唐王朝,與“盛世”同時浮現在世人腦海中的,恐怕莫過於牡丹。
牡丹又被稱為花中之王,由此推之,貞觀一朝,能稱得上牡丹之名的女人,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的結發妻子文德皇後長孫氏。
就牡丹的花王之稱而言,王者之氣,一定是比較出來的,而且能夠與之比較的一定不會是尋常風骨,然而在這樣的眾香國裏,無刺無香、原本紮根在峭壁苦岩間的牡丹卻以一種最淡定的姿態勝出,最終成為國色天香的典範。
與牡丹的經曆相同,長孫氏能夠最後登上人間巔峰並流芳百世,是曆經磨難苦礪之後的結果。而貞觀之世的開創者李世民,也絕非尋常帝王男子,他所擁有的盛世群芳,也皆非凡品。然而長孫氏卻象她的丈夫成為諸國諸帝王的首領“天可汗”那樣,毫無疑義地成為群芳中的王者。這一切,不但使她成為世人景仰的絕頂人物,更使貞觀後妃早已遠去的身影格外引人遐思。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隋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的繼弦妻子高氏生下了一個女兒,她就是未來的唐太宗長孫皇後。
長孫,是一個鮮卑姓氏,據說魏獻文帝的三哥就是這個姓氏的源起之祖。原來是拓跋氏,由於位居宗室之長,改稱長孫氏。從魏至周又到隋,盡管跨越了三個朝代,這個鮮卑皇室家族卻一直傳承不息,而且都爵尊祿厚。常言道:“三代才出一個貴族”,而一個天生的皇族經曆了三朝仍然勳貴超然,這樣的世家又該是怎樣的一個傳奇?這樣家族的女孩兒該嫁給怎樣的丈夫,怎樣的男人才能與她相配?
長孫小姐的姻緣,在她很年幼的時候就已經定了下來。而姻緣的締定緣由,卻非常久遠,遠到埋下種子的那時還沒有她和她的丈夫——因為那顆種子落土之際,長孫小姐的未來婆母都還隻是個孩子。
長孫氏的婆母姓竇,諡稱太穆皇後,是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周武帝姐姐襄陽長公主的女兒。據說這位太穆皇後生來不凡,剛出娘胎頭發就長過頸項,三歲時這頭發就已經與她的身高一樣長短了。周武帝對這位外甥女非常喜愛,自幼就將她養在宮中。
周武帝算得上一位誌向遠大的帝王,一心想要率領北周戰勝北齊高氏,統一中原。然而在幾場戰役中,北周都敗給了北齊。
在北周與北齊的角力中,蒙古草原上的突厥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將這股力量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戰車上,是北周與北齊共同的目標。而他們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聯姻。
當時的突厥可汗為木杆可汗,他的女兒不少,但未婚的小女兒阿史那才是北周與北齊爭奪的目標。為了贏得這段婚姻,宇文氏和高氏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求婚拉鋸戰。木杆可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牆頭草,一個女兒兩頭許,七顛八倒了五六年。在經曆了固婚使團被囚禁、迎親使團被扣押等等磨難之後,北周才好不容易在天和三年(公元568)三月最終贏得了求婚戰的勝利,娶回了十八歲的阿史那,並尊為周武帝皇後。
可以想象,政治聯姻再加上這樣的求婚經曆,周武帝對阿史那皇後有著怎樣的抗拒情緒。於是,阿史那雖然年青美貌地位尊崇,周武帝對她的夫妻情份卻是稀鬆平常,阿史那幾乎成了北周宮廷裏的一塊活牌位。
竇氏從小生活在周武帝的身邊,對舅舅冷淡皇後的前因後果及現實情況都非常了解,她對舅舅夫妻失和的狀態非常擔心,勸周武帝說:“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
算起來,這時竇氏恐怕還隻有六七歲年紀,能有如此見解,頓時語驚四座。周武帝第一個正色以對,立即接納小甥女的進諫,從此對阿史那態度大為轉變。第二個感到震驚的人就是竇氏的父親竇毅,他鄭重其事地對妻子襄陽長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經過廣泛而苛刻的“比武招親”,數不清的公子名士都被淘汰,最終“雀屏中選”的東床快婿也的非常人,乃是未來的唐高祖李淵。
當竇氏與李淵夫婦和諧、生兒育女地過著平靜的貴族生活的同時,長安城裏卻有另一個人,一直對竇氏兒時那番驚人見解念念不忘。他就是開府儀同三司、平原公長孫光長子熾。長孫熾大約要算被竇氏那番見解震驚的名人中的第三位,也是震驚持續時間最長的一位——從她兒時一直到她為人之母以後,他仍然期望能夠與這位不同尋常的女子結為姻親之好。——難道說長孫熾自兒時聽到這段話之後,就已經開始仰慕竇氏了?也許射雀屏不中慘被淘汰的貴胄公子名單中就有長孫熾的一席之地。建議編劇們將這題材善加發揮利用。
可惜的是長孫熾的兒女似乎與竇氏的兒女婚齡不一致,當自己做親家的想頭沒了指望之後,他開始在弟弟長孫晟身上做努力,當長孫晟的女兒漸漸成長,開始顯現聰明美麗的資質之後,長孫熾便不失時機地勸導長孫晟了:“(竇氏)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
長孫晟聽了哥哥的建議非常動心,為了不致於使最佳女婿走寶,他幹脆來了個倒提親,向李家求婚。最終,這段婚事落在了竇氏的二兒子李世民身上。因此,這段聯姻,長孫熾應記首功。
長孫氏的閨名是什麼,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而據《觀世音經信箋注》中所載,長孫氏小字“觀音婢”。(想起了隋文帝皇後獨孤伽羅,也是鮮卑後人,也是一個帶著濃厚佛家意味的名字)。據說,觀音東至中原之後,由男身變為女身,與兩位皇後極有關係。
然而,剛定下終身大事的長孫小姐生活得並不如意。公元609年,五十八歲的一代名將長孫晟因病去世,年方八歲的小長孫氏失去了父親,也失去了最初的依靠。
父親的辭世,對於年幼的長孫氏來說是非常慘痛的經曆。因為長孫晟屍骨未寒,前妻之子長孫安業就立即擺出一副新任當家人的架勢,毫無顧慮地將繼母和異母弟妹趕出了家門。——長孫晟似乎兒女眾多,隋書所載的就有長孫行布(這個戰死了)與長孫桓安,唐書又添上了長孫安業和長孫安世。長孫晟前麵的婚姻狀況是很難查找的了,史書隻詳細說明了他的最後一次正式婚姻:這被趕出家門的最後一位長孫晟夫人就是揚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兒,和她一起被迫離開將軍府的還有她一雙年幼的兒女,未來的大唐宰相與大唐皇後。
幸好,高氏還有不俗的出身,在遭到繼子的冷遇之後,她帶著兒女投奔了自己的娘家。長孫氏跟隨著母親,在舅舅高士廉的身邊繼續度過她的閨閣歲月,直到十三歲出嫁為止。高士廉對長孫兄妹關懷備至,一手為他們操持了終身大事。甚至於正史上還記載說,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高士廉才是大媒。
不管是不是媒人,高士廉撫養長孫氏是不爭的事實。若幹年後,唐太宗李世民仍然記得這位舅舅對結發之妻的恩情,將自己的女兒東陽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兒媳。
對於初識人事的長孫氏來說,被親哥哥趕出家門、在舅舅家寄居的經曆,足以令出身高貴的她飽嚐與身份不相稱的人世冷暖。舅舅對她再好,也難以完全平撫敏感的少女內心深處孤苦無依、血親紛爭的痛苦。這對於她的成長和性格形成、乃至她以後所扮演的皇後角色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大約在公元613年,高士廉履行了妹夫生前為女兒定下的親事,十三歲的長孫氏出嫁了,成為十五歲的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之妻。幼失慈父的長孫氏在多年寄人籬下的歲月之後,終於有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麵對“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文武雙全的丈夫,一千四百年後的人們,似乎仍然能夠感受到她心中滿溢的幸福。
然而,美滿的婚姻也有不和諧的音符:長孫安業兄弟直到妹妹出嫁,也沒有表示出絲毫的悔過之意,他們一點也不在乎她在夫家的顏麵。婚後的長孫氏隻能以舅舅的家為“娘家”,她每次“歸寧”的目的地,都是高府,她由衷地對舅父多年的養育之恩和長久照顧滿懷感激。妯娌們的身後都有一個娘家做堅定的支持,長孫氏真正的娘家卻拋棄了她;原本掌管家族內務又非常偏愛李世民、與長孫氏又有相當淵源的竇氏,則在李世民成婚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無法幫助年幼的兒媳。在紛繁的貴族大家庭裏,長孫氏謹言慎行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