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那些妃子  三十三 劉肇之和熹鄧皇後鄧綏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57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和熹鄧皇後(81年-121年),諱鄧綏,為東漢和帝之皇後、東漢女政治家,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漢光武帝時太傅鄧禹的孫女,禹為南陽豪族,隨光武帝起事,為東漢初的大功臣;其父鄧訓,曾為護羌校尉,撫邊有功。
    鄧綏自小孝順慈愛、喜好讀書,六歲即讀史書,十二歲通《詩》、《論語》,常和諸兄互相討論。她不喜歡學做家事,因此屢次被其母親責罵,母親以傳統男女有別的看法,認為女孩子唯有習女工最重要,於是她在白天學女工之外,晚上仍讀經書,她父親則對她讀書較為支持,認為她才能勝過他其它幾個兒子。
    像鄧綏這種女孩子習讀經書史書的情形,雖然常不被稱許,但在東漢重視家學的名門大族中,應是常有的現象。她自小就對讀經史等被認為男性所從事的活動有如此興趣,對她後來在政治上的表現有所影響。
    鄧綏十五歲(95年)時,被選入宮中,並以絕色的容顏贏得了眾人的欽羨。亭亭玉立的她,皮膚皙細,滿頭秀發,廣額修眉,鼻若懸膽,一雙鳳目閃著聰穎的神采,稍顯蒼白的麵頰上又略帶桃紅,透出幾分撩人的風韻。站在那裏,端莊秀麗,體態婀娜,飄飄然不啻嫦娥下凡。
    此時漢和帝已是十七八歲,春秋日盛,早解風情。一見鄧綏,立即為她的姝麗姿容所傾倒,深加寵幸。永元八年(96年),鄧綏被立為貴人,居於嘉德宮,成為皇後以下等級最高的嬪妃。這樣一來,鄧綏遭到了陰皇後的嫉恨。
    和帝的陰皇後,乃是光武帝皇後陰麗華之兄陰識的曾孫女。論起來,她與鄧綏是姑表親戚,且低鄧綏一輩。陰皇後於永元四年(92年)入宮,因精於書藝,聰明伶俐,又是先帝陰皇後的親戚,很受寵幸,被立為貴人不久,就冊立為皇後。鄧綏入宮以後,陰皇後的地位受到威脅和挑戰,所謂“愛寵稍衰,數有恚恨”。此時此刻,鄧綏“恭肅小心,動有法度”,恃寵不驕。她深知宮中生活的微妙,對其他妃嬪,常卑辭克己,曲意撫慰。即使是宮中隸役,鄧綏也皆施以恩惠,從不盛氣淩人。因此,宮中上下,對鄧綏頗有讚譽。
    此外,她晉見皇上時不敢與陰後並坐立,走路也表現謙卑的姿態,說話也不敢先於陰後;陰後被疏遠之時,就常托病不受皇上召見。但也因她如此地敬慎曲從,益受到皇帝的喜愛。她雖身為貴人且深受寵愛,但仍隻是皇帝的妾,其地位與皇後相差甚多,因此必須自謙以防遭到妒忌。但她受寵日盛,仍使得陰後大為擔憂妒忌,屢想加害她,如一度皇帝重病,陰後已經開始預想得權之後要殺鄧家,幸而其後和帝病愈,鄧氏才能逃過一劫。
    永元十四年(102年)陰後因為被告行巫蠱之事為皇帝所廢。和帝因寵幸鄧氏且認為她有德行,因此立她為皇後。鄧綏成為皇後之後,因其具學識和才能,已逐漸參與政事。
    漢和帝在元興元年(105年)去世,使鄧皇後更得以進入政治權力的中心。她早在為貴人之時,因和帝子多夭死,即常為他選進才人,希望能廣其後嗣;和帝之後所生數子則多秘養於民間,這雖是為劉家的繼嗣著想,但也為鄧氏提供了之後擁立新帝並以母後掌權的機會。和帝去世,鄧後雖無子,但迎回了養於民間、年方百日的和帝幼子漢殤帝即位,鄧後被尊為皇太後,因殤帝年幼,故她臨朝聽政。她屢次以皇太後的名義下詔書,並自稱為朕;因此雖然她在詔書中稱她隻是「權佐助聽政」,但事實上她已成為國家實質上的領袖。不及一年,殤帝亦死,鄧太後與兄長車騎將軍鄧騭以和帝長子平原王勝有個疾為由,先以年十三歲的漢章帝之孫劉祜為漢和帝之後嗣,再立他為帝,是為漢安帝。這種立侄不立子的安排,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滿,如司空周章謀立平原王勝,但事敗自殺。安帝即位後,鄧太後繼續臨朝,一直到她死為止,共攝政達十六年之久。
    鄧太後雖為一婦女,但自小修習經史,又在後宮時曾受經書於班昭,其後亦常誦讀,因此頗熟習於治術,她的統治在許多方麵甚為成功。在後宮,她一反陰後對其他妃子的忌視,對於和帝的其它貴人甚為優遇。在宮中用度上力行儉約,她罷不合禮之祠官、免遣不少宮人,並減少衣食宴樂上的各種花費。在刑獄上精明體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學術上,鄧太後除本身甚為好學外,亦努力獎掖學術,曾召集學者於在東觀校對傳記;在用人上,太後及鄧騭皆引用許多名士如楊震等人。其攝政期間時值羌亂大起,且天災不斷,造成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每有災,鄧太後多自行節儉以救災。
    在統治方法上,雖然她本身具有政治能力,但她以一個女性的身份,不便隨時拋頭露麵,故常身在後宮,必須用一些私近的人為助。她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輔政,後又為晉升大將軍,常留禁中,有大事常與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鄧悝、鄧弘、鄧閶等亦居官封侯,成為鄧太後統治上的助手。
    鄧太後雖重用外戚,卻了解到必須要管理使他們守法守分。她曾詔告京師一帶各長官,對鄧氏犯錯不要寬假。其後,鄧太後也下詔讓一些皇室子弟與鄧氏子弟一同開學校,教經書,並親自督導,希望能防止其子弟們生活過於驕逸。而鄧騭等外戚亦多恭順節儉,力謀為國,因此外戚並未成為禍患。
    除了外戚之外,鄧太後也重用了不少宦官如蔡倫等人為助,以他們來傳達內外消息,而較少直接見公卿大臣,當時雖尚未有宦宮亂政的情形出現,卻也造成他們的權力逐漸增加,為東漢後來的政治帶來不好的影響。
    盡管鄧太後具有統治的能力,且鄧氏亦多安分守己,但按中國的傳統來說,她是屬於不應「牝雞司晨」的婦女,且又多重用私近之人,再加上安帝年紀漸長,早已成年,而太後卻遲遲不肯還政於皇帝,這不僅使得一些大臣之中有人不滿,連鄧氏之中也有人感到畏懼不安。
    如當時諸多天災,不少人以災異比附人事,認為是太後攝政所致;又如杜根、成翊世均曾上書希望已年長的安帝親政,太後不僅不聽,杜根因此被撲殺於殿中,幸被救未死,而成翊世也因此而獲罪;而太後堂兄鄧康憂懼太後久臨朝政,先是上勸太後崇公室、損私權,太後不悅而免鄧康官。
    由朝臣及甚至自家人對於鄧太後秉政的不滿和憂懼,可見在當時,不論攝政太後的能力如何,太後攝政仍是頗受爭議的。而即使實行,也被認為隻能是一個因皇帝年幼無法聽政的權宜之計。因此當安帝已成年可親政,而權力卻仍操於鄧太後之手時,會產生如此多的不滿。
    也由於累積了如此多的反感,她在永寧二年(121年)死後,屍骨未寒,鄧氏家族及其親信蒙遭冤獄,天下無不為之痛惜。大司農朱寵就認為鄧騭乃是無罪遇禍,便用車子載著他的棺材,肉袒上朝,為他鳴冤。接著,眾人也多稱鄧騭冤枉。安帝無奈,將其安葬在洛陽北邙山的祖墳之中。鄧騭歸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傷。一直到順帝即位後,才為鄧騭恢複了名譽。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