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妃子之康熙卷  二二 康熙妃子之簡評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630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少年天子之康熙》姚芊羽。
    孝誠仁皇後嫁予康熙為後,實屬政治婚姻,不過這是一樁很完美的政治婚姻。這場婚姻對倆人來說都有益,更難得的是,倆人並不像其他的政治婚姻一樣——結婚後,夫妻倆形同陌路。反而倆人結婚數年,一直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可以說,孝誠仁皇後生前是幸福的。當然,她也是大度的。畢竟康熙早年,已經有很多宮女子待年宮中,其中就有早年聖寵、產下很多子嗣的榮妃。
    孝誠仁皇後,原諡“仁孝皇後”,赫舍裏氏。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元配)。生前,與康熙伉儷情深。生後,被康熙時時念叨思念。生兩子。因難產薨。
    入宮:政治婚姻。
    在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之後,由於衝齡無力理政,故順治帝臨終前委幼子於四大輔政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隨著四輔政大臣內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末位的鼇拜的勢力日益強大。鼇拜為人十分專橫,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裏。而此時曆經三朝、經曆多次宮廷鬥爭的索尼,以年老多病為由,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持不與鼇拜發生衝突的回避態度。眼看鼇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後為達到遏製鼇拜的目的,轉而籠絡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選擇皇後的傳統,冊立索尼的孫女赫舍裏氏為皇後。
    其實在候選人中,既有鼇拜的女兒,又有遏必隆的女兒,選誰為皇後必然會導致皇後所在家族力量的壯大,當時,鼇拜的狂妄已經日益暴露出來,洞察力極強的孝莊文皇後當然不會沒有察覺,因此,鼇拜的女兒被第一個從名單中去除。遏必隆是一個兩邊倒的人物,哪一方強大,他就傾向於那一方,對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兒可以進宮為妃,但不可以為後。同時,赫舍裏氏的入宮之路也極其坎坷:鼇拜多次上奏以“滿洲下人之女”不可立為皇後為由,不斷嘲諷著索尼一家,同時毫無主見的遏必隆也迎風附和。就在這些閑言碎語的包圍下,年僅十二歲的赫舍裏氏終於在康熙四年九月嫁入皇宮。事實證明,孝莊文皇後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在與鼇拜的鬥爭中,赫舍裏氏家族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兒子,即孝誠仁皇後的叔父——索額圖,在這次鬥爭中幫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孝誠仁皇後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寵愛。
    婚禮:隆重。
    康熙四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後赫舍裏氏,行納采禮。九月初七日,因為第二日為大婚吉日,故康熙帝遣官祭告天地、太廟、社稷。之後行大征禮。九月初八日,清代入關以來第三次皇帝大婚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前兩次分別為順治帝與大、小博爾濟吉特氏皇後的婚禮)
    根據美籍華裔曆史學家吳秀良《康熙朝儲位鬥爭記實》敘述,婚禮過程如下:
    禮儀的程序幾乎完全按照漢族的傳統,其間也雜有滿洲的舊習,最明顯的是,納彩(送禮品到新娘家,是訂婚儀式的步驟之一)的重要禮品是馬匹和馬鞍。
    婚禮前,由欽天監的官員擇一吉日,皇帝派以內務府大臣為首的一行人,其中包括三位公主、三位攝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內侍和侍衛,把禮品送到新娘家。計有十匹鞍轡齊全的駿馬,十仗盔甲,一百匹錦緞,以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料。
    新娘的父親噶布拉及祖父索尼率家中男性成員,索尼夫人率女性成員迎禮。全家人分列庭院兩側,向北三跪九叩(皇帝的寶座朝南),感謝皇上的恩寵。
    九月七日,即大婚禮前一天,皇帝派遣滿洲大臣祭告天地、太廟、社稷。同日行大征禮(即納聘禮)。聘禮包括兩萬兩黃金、一萬兩白銀、一個金茶罐、兩個銀茶罐、一對銀箱、一千匹錦緞、二十付馬鞍、及四十匹駿馬。這一禮儀同樣以女方親屬向北三跪九叩謝恩而結束。
    九月八日舉行大婚禮。康熙皇帝進入太和殿觀看冊立孝誠皇後的封冊和金印。接著,他把兩件皇後的象征物交給欽派使臣,使臣手捧冊寶,眾侍臣尾隨其後,送到後邸。
    皇後接到這兩件象征物,行了跪叩禮之後,乘轎到皇宮。轎前由四位大臣的夫人帶領,轎後有七位大臣的夫人跟隨,她們全部騎馬而行(婦女騎馬是滿洲傳統的一個顯著特點)。兩側由侍衛和內侍護送,皇後的隨從們被恩準在通向中宮的禦道上行走。
    此時,康熙身著大婚禮服,先到太皇太後(孝莊,昭聖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孝惠,仁憲皇太後)宮中行禮謝恩,接著到太和殿賜皇後親屬(此時皇後仍留在中宮)及諸王百官宴席。與此同時,皇太後率諸大臣和攝政大臣的夫人們到太皇太後宮中,在那裏設宴招待皇後的母親及其母係親屬。下午六時許,大婚禮以漢族傳統的合巹宴結束。此宴結束後,皇帝和皇後便留在中宮。
    次日,皇帝諭禮部援引漢族先例為太皇太後和皇太後上尊號。同一天,皇後到太皇太後宮及皇太後宮行朝見禮。第三天,皇帝禦太和殿,諸王百官上表朝賀,以大婚禮成頒詔天下。詔書闡明了確立皇後,共承宗廟,助隆孝養,綿延本支的意義。
    冊赫舍裏氏為皇後的詔書:
    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內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禮於斯而備,教化所由以與。谘爾何舍裏氏乃內大臣噶布喇之女也。世德鍾祥,崇勳啟秀。柔嘉成性,宜昭女教於六宮。貞靜持躬,應正母儀於萬國。茲仰承太皇太後懿命,以冊寶立爾為皇後。其尚弘資孝養,克讚恭勤。茂本支奕葉之休,佐宗廟維馨之祀。欽哉。
    九月初九日,皇後詣太皇太後、皇太後宮,行朝見禮。
    九月初十日,以大婚禮成。頒詔天下。詔曰:帝王承天立極,作民父母,使四海同倫,萬方向化。匪獨外治,蓋亦內德茂焉。故政教弘敷,肇先宮壼,所以共承宗廟,助隆孝養。綿本支,睦九族,甚钜典也。朕祗纘鴻基,篤念倫紀,茲者聖祖母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後,深惟婚禮為天秩之原、王化之始,遴選賢淑,俾佐朕躬,正位中宮,以母儀天下。欽遵慈命,虔告天地宗廟,於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冊立內大臣噶布喇之女何舍裏氏為皇後。朕躬暨後,允修厥德,夙夜敬勤,期克紹於徽音,庶俾薄海內外。丕協倫常,洽被仁恩,聿臻上理。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兩子:寶貝。
    長子承祜
    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後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子,即皇次子承祜。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除掉自己的心頭大患——鼇拜集團,此時承祜的降生無疑是雙喜臨門。
    小皇子承祜天性聰明伶俐,不僅皇帝皇後夫婦喜歡,更是宮內上下的寵兒。
    康熙十一年正月,因孝莊太皇太後“身疾特甚”,所以孫子玄燁陪伴祖母前往赤誠湯泉(位於今天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療養。二十四日正式啟程。二月初三抵達目的地,初五日,承祜薨,時父親康熙正在赤城。當他聽說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後,“痛悼之”。因為怕祖母悲傷,所以他雖然“鬱悶不已”,並連續多日痛苦難耐,深居簡出,但依舊在祖母跟前“笑語如常”;隨行官員們眼見皇帝痛苦不堪,於是接連上奏加以規勸,康熙強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無濟於事…”,並召安葬皇子的官員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哭著安排了後事。
    赫舍裏皇後無法承受愛子突然夭折的打擊,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皇帝聞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飛騎進京探望,並在宮內陪伴皇後整整一天,直到皇後病情好轉,方才放下心來。
    承祜是為康熙真正的嫡長子,他可以說是康熙帝早殤諸皇子中最受寵愛的一位,因獨有他得到皇父“甚愛之”、死後得到“痛悼之”的明確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甚至連胤礽都未得到)。隻是有福無命。他的幼殤,不失為皇後早逝與胤礽幼立太子的一大誘因,因康熙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吉日正是承祜的生日,十二月十三日。後皇二子承祜不序齒,皇二子之位恰為承祜親弟胤礽取代。
    次子胤礽
    皇後第二子保成(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時,但因難產出現的危症,在兩個時辰後的申時,年僅21歲的皇後在坤寧宮辭世。再得嫡子之喜與突喪皇後之悲的同時發生,這給年輕的康熙帝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盡管傷心,但對於這位皇後以生命為代價孕育的皇子,康熙帝道出“胤礽乃皇後所生,朕煦嫗愛惜”之語,因此即便是日理萬機,仍堅持親自撫養這個兒子,對其寵愛至極。
    康熙十四年六月,在皇後去世一周年之際,康熙決定冊立保成為皇太子,特發布諭旨於禮部命擇定吉日;本年十二月十三日(該日恰為早殤的承祜的生日),一歲半的胤礽被正式被授予象征皇太子身份的冊、寶,成為清代曆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冊封禮的皇太子。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後去世六周年之際,康熙特遣六歲的胤礽第一次前往陵寢為無緣謀麵的母親致祭,以盡孝道。
    康熙二十年,在送仁孝、孝昭二後的梓宮至陵寢之前,康熙又命太子前往致祭,至後又讀文大祭。此後亦不乏派太子往奠母後陵寢祭奠的旨意。
    確立胤礽皇太子之位後,康熙帝傾盡全力悉心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對太子教育甚嚴,無論寒暑從無間斷。太子亦勤學好問,對待學習認真嚴肅,從無懈怠。由於皇太子天資聰穎,且勤奮刻苦,毫不懈怠,對所讀書籍讀過數遍即能背誦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方罷——他讀書“聲韻清遠,句讀鏗鏘,反覆抑揚,諷詠不輟”,因此學業進步很快。康熙自己說過“皇太子從來惟知讀書,嬉戲之事一切不曉”,因此太子能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
    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十三歲的胤礽在剛剛竣工的文華殿為滿漢大臣講學,此後,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麵前講解儒家經典,因已苦學多年,又經過反複訓練,少年太子毫不怯場,深得眾人讚譽。
    太子稍長,康熙向他傳授治國之道,傳授皇太子“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進入青年時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煉他,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因此在皇帝屢次外出時,一般都會將太子帶在身邊,“望其諳習地方風俗,民間疾苦”,以便作為日後治邦安民的參考。
    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有較高的政治天賦。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由於皇太子不負眾望,克盡厥職,“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朱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閑,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
    盡管生而喪母,但皇太子胤礽在皇父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幸福地成長起來,衣食無憂自不必多說,康熙更是竭盡全力滿足兒子的各方麵要求;但康熙不分輕重地溺愛和驕縱皇太子,致使之前賢明有禮、敦厚謙恭的胤礽逐漸變得蠻橫無禮、不可一世,與君父的要求格格不入,終致君儲之間矛盾叢生、不可調和。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55歲的老皇帝痛下決心廢掉皇太子,他痛哭流涕地數落著太子的罪狀,其中一條便是“生而克母”,痛斥太子的不孝;但廢黜皇太子當天,康熙便開始後悔,夜晚更是夢到了他孝愛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後與胤礽的生母赫舍裏皇後,“皇後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而此時的仁孝皇後已去世整整三十四年。第二天,康熙便與諸臣訴說此事,實際上是為複立胤礽尋找借口。至皇三子胤祉奏皇長子詛咒廢太子事發、諸皇子奪嫡愈演愈烈時,康熙終於在翌年正月複立胤礽皇太子之位;但終因胤礽個人素質以及佞臣挑撥離間,三年後再被廢黜,幽禁鹹安宮內。在胤礽被幽禁期間,康熙仍苦念父子之情,故“時遣太監往視,賜物賜食”,致使“二阿哥麵貌今甚豐滿。阿哥所生七八子,朕皆養於大內”等關懷舉動;至康熙晚年時,他更是為兒子考慮周詳,生怕自己去世後,胤礽遭遇不測,故他特命於京郊鄭家莊修建王府(此府規模甚偉),供胤礽居住。可以說,胤礽的一生幸福不得不歸源於父母之間深厚的感情。
    胤礽是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聰慧好學,令其師父驚歎;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皇太子廢而複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廢太子後,雖然並非如他自己所說“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麼痛苦。因為他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
    芳儀永謝:
    康熙十三年,皇後第二次臨盆。此時的坤寧宮內外一片忙碌,準備迎接新皇子的到來。念喜歌的兩位接生嬤嬤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盤的“喜坑”也挖好,並把寓意皇後快生貴子的筷子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安放在喜坑內,隻等赫舍裏氏皇後順利生產。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終於在初三日上午巳時出生。
    康熙皇帝見皇後終於又誕育了健康的皇子,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皇二子胤礽),祝願他能夠平安成長。然而皇後卻因難產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不見轉機,盡管禦醫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法挽救漸漸逝去的皇後生命,年僅二十二歲(周歲僅二十歲)的赫舍裏氏皇後於當日下午申時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坤寧宮裏的氣氛一下子由開始的喜悅驟變成悲傷。僅僅幾個時辰得時間,康熙皇帝就經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愛妻得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夾雜少許欣慰,這種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隻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得清楚。
    喪儀:
    據《聖祖仁皇帝實錄》:
    康熙十三年五月。丙寅。
    申時。皇後崩於坤寧宮。上輟朝五日。諸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持服二十七日。以軍興、免直隸各省文武官齊集舉哀製服。及遣官進香。
    戊辰。奉移大行皇後梓宮、至西華門外享殿。上親臨送。諸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丙子。常祭大行皇後。上親臨舉哀。
    甲申。初祭大行皇後。上親臨舉哀。是日、上除服。
    乙酉。繹祭大行皇後。上親臨舉哀。
    庚寅。奉移大行皇後梓宮、權厝於都城北鞏華城。上親臨送。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西安門外、舉哀跪送。其隨送王大臣官員等、至鞏華城。奉安梓宮畢。舉哀行禮。壬辰。上至鞏華城。大祭大行皇後。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舉哀。除服
    癸巳。繹祭大行皇後
    康熙十三年六月。乙未。滿月。致祭大行皇後。
    康熙十四年正月。
    己卯。遣滿漢大學士各一員、恭點仁孝皇後神主。是日、恭奉神牌、升祔奉先殿。
    康熙十四年五月。
    辛酉。仁孝皇後忌辰。行期年致祭禮。
    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後周年滿月祭日,康熙帝諭旨禮部,決定冊立胤礽為皇太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冊立皇太子,康熙祭天地、太廟、社稷及仁孝皇後。十三日(承祜生祭)於太和殿舉行冊立皇太子大典。十七日(皇後生祭),康熙帝再往鞏華城祭奠皇後。
    康熙十五年二月,仁孝皇後地宮興工,開皇後於皇帝先行下葬的先河,此陵即是康熙帝景陵;康熙十六年九月,康熙親自閱示將要葬入皇後的陵寢。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二日,康熙帝率皇後遺孤、皇太子胤礽往鞏華城祭奠,翌日即仁孝皇後六周年祭日,康熙帝特命胤礽首祭母後仁孝皇後,以讓兒子為母盡孝。
    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七日,以送仁孝、孝昭(崩於康熙十七年)二後梓宮自鞏華城至山陵安葬,康熙帝又遣皇太子胤礽率諸臣往祭。十九日正式啟行,三月初七日到達山陵,特命康親王傑書至仁孝皇後梓宮前、端親王博果鐸至孝昭皇後梓宮前,讀祝致祭;禮畢,安放兩皇後梓宮至地宮前享殿內,翌日安葬禮成。同時,康熙還特地安撫兩皇後家屬,賜食賜物,以示恩寵。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奉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後同祔聖祖廟。以孝誠仁皇後為聖祖元配,當合於古禮,故首奉孝誠仁皇後,次奉孝昭仁皇後,次奉孝懿仁皇後,次奉孝恭仁皇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