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一幅工人群體的寫生長卷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408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幅工人群體的寫生長卷
    ——讀長篇小說《工人》有感
    張克非
    按照多年來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法,產業工人作為典型的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階級基礎和中堅力量。“文革”期間,它更是一度作為領導階級,不僅兼負著文教衛生等社會多個領域的管理任務,而且是各級權力機關——革命委員會中的主要成員。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雖然至今未見到新的理論詮釋,但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許多人轉瞬間成了下崗職工,不得不為家庭的生計而奔忙,默默地承受著城市和企業改革、經濟體製轉軌的沉重代價和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他們似乎也喪失了社會的話語權,幾乎成為被媒體、文學藝術界、學術界所遺忘的群體,其受關注的程度甚至遠遠不如在很多行業、崗位上取代他們的農民工兄弟。近年來,在每年出版的上千部長篇小說中很少有反映工人和工廠生活的。在近20年來的八屆矛盾文學獎獲獎小說中,同樣少有反映工人主題的。隻有在每年的“五一”、“十一”這些特殊的日子,那偶爾唱響的《我們工人有力量》等老歌,才讓人依稀想起昔日產業工人們叱吒風雲的時代形象和輝煌。與此同時,中國卻扮演起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的角色,用自己巨量的工業產品供應著世界。這既是一個曆史性變化,也是一種難以解釋的社會現象,至今尚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反映。我自己也曾是產業工人的一員,對此雖一直心有戚戚,卻由於各種原因而未敢涉足。
    近日,讀了於澤俊的長篇小說《工人》,在徹夜無眠的極度亢奮中,一種如骨鯁喉、不吐不快的內心衝動油然而生,禁不住要對這部拾遺補缺的好書、對前麵說的這種社會現象,談點自己的感受。
    一、《工人》的文學和社會價值
    《工人》是作者用白描式的筆法,通過“父親”和“我的兄弟姐妹”們兩代人在20世紀30—90年代的親身經曆和一個個具體的家庭、人物,生動地反映了大型國企眾多建築工人的身世、遭遇及其悲歡離合,他們為國家工業發展和“三線”建設做出的貢獻、付出的犧牲,在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中工人政治生活的巨大變化,以及刻骨銘心的不同感受。尤其可貴的,是作者以切身的感受力,深刻揭示了20世紀眾多普通工人身上那種從傳統農民繼承、轉化而來的純樸、感恩意識,怎樣在現代企業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中得到升華,形成改天換地的奮鬥精神和創造力量;以及它們在是非顛倒、永無休止的鬥爭、運動取代生產的“文革”浩劫中,又是怎樣被消解和弱化的逆向過程。進而觸及到在八九十年代經濟轉型、企業改製等大變革中,許多曾作為“共和國之子”的老牌大型國企為什麼竟然一蹶不振、毫無市場競爭能力的深層原因。這也是以往很少為人注意和提及的。
    以往那些反映工廠、工人生活的少數文學作品,大多將工人們的生活理想化、政治化、概念化,將之作為一個抽象的階級和政治符號加以描寫,添加了許多不符合實際的東西,減弱了這類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這也是過去此類作品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工人》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作者憑藉自己對工人的深入了解和心心相映,實實在在地體現了普通工人群體那種平凡、艱苦,甚至有些無奈、無聊的日常生活,刻畫出工人中許許多多性格各異、鮮活具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老一代中既有父親、趙爾丹、姑父、牛叔這樣純樸、耿直的人,也有類似白景雲、王連升等相對複雜的人;在領導幹部中既有劉天明這樣真正的共產黨員,也有朱鐵這樣有毛病的幹部,還有像楊懷恩這樣品質惡劣的人。在作者著墨較多的第二代人物中,一個個更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作者還特別關注老一代工人中的家屬群體,塑造出母親、牛嬸、趙嬸等人物形象,盡管她們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的妻子、母親,也同樣為家庭承受生活的艱辛和壓力,但是她們在瑣屑、艱苦的生活中仍然保持著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她們的喜怒哀樂又是那麼具體、深刻,對丈夫、對子女、對鄰裏,甚至對企業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總之,《工人》塑造了在20世紀中國社會原生態中的普通工人群像,刻畫出這個群體中許多以前不多見或被人有意忽視、遺忘的鮮明形象,以及他們生動、豐富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其還原真實的曆史豐富性,誠如著名作家梁曉聲所說:“這是一部工人題材的《白鹿原》。”
    通過《工人》,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於普通工人群體發自內心的強烈感情,這是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情感。文學是人學,如果離開了對人、對主人公們最深切的關懷,就不可能出現真正優秀的作品。在當今“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目睹了太多缺乏真情實感,甚至是虛心假意的“無厘頭”之作,難免會像捷克作家昆德拉那樣喟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對人性的戕害。因此,在感受《工人》的真誠和厚重時,也不能不呼喚中外充滿人文關懷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回歸,期盼中國那些真正有良知的作家們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千百萬普通大眾身上,去關注、表現他們那充滿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平凡而艱辛的生活,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去致力於改變他們的生活和處境,讓這社會變得更加人性、更加合理。而不是以嫌貧愛富的市儈眼光,熱衷於用生花妙筆去擦拭富人的鞋尖、輕撫名媛的裙裾。
    美國作家哈伯德(ElbertHubbard)有一句名言:比所有思想更深的是痛苦,比所有痛苦更高的是歡笑(Painisdeeperthanallthought;,laughterishigherthanallpain)。但這痛苦必須是刻骨銘心的真痛苦,這歡笑也必須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幸福歡笑。
    真情實感的重要也同樣反映在《工人》一書中。當作者忠實於真實的生活時,所寫的人物是那樣平實、感人。可是一旦傾注了太多的理想時,馬國棟這樣的知識分子形象,尤其他在“文革”期間、與錦華姐的關係上,就不免多了些許“聖徒”的光圈,變得不太真實和自然。
    二、工人社會身份演變的曆史思考
    凡是好的作品,其魅力也在於能夠發人之深思。由《工人》也禁不住讓我們去深入認識和思考中國工人的特點及曆史變遷。
    在近代工業化進程開始之前,中國的人口在清道光年間已創造出超過四億的曆史新高。剩餘勞動力的供大於求,進一步加劇了由農民向工人、市民轉化過程的激烈競爭和殘酷性。民國時期,農民如能進工廠並在城市立足,那真是祖墳冒青煙的天大幸事,即便是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1949年後,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既為千百萬農民進城做工提供了機會,也使國家可以極低的工資成本和生活投入,來迅速擴充工人隊伍。大躍進失敗後,60年代初國家一聲“整頓”令下,又有上千萬工人被下放回鄉。計劃經濟時代的城鄉二元體製和嚴格的戶籍政策,使能夠端上鐵飯碗、每月有幾十元固定工資的工人,永遠都是農民羨慕的對象。雖然那時絕大多數工人家庭也不過是維持溫飽而已,老少幾代人同居鬥室習以為常。即便如此,相對於其他社會階層,尤其是農民而言,工人依然充滿了自豪感和主人翁的意識,仍然毫無怨言地自覺為社會主義出大力、流大汗,用勞動創造和積累著社會財富。
    經過“文革”鬥私批修的洗禮,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工人的工資、獎金有了提高,但以往的主人翁意識和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敬業、奉獻精神卻在體製的變革中漸失光彩。他們原有的素質,尤其是那些管理者的素質,也不再能適應現代化的企業生產、技術要求和市場競爭。再後來,大批報酬低廉的農民工湧入城市,他們比自己早進入工廠的前輩們更加吃苦耐勞,更節省國家和企業的投入,更不講求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於是,大量以農民工為主要勞動力的三資企業、民營企業,開始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上風,打垮了許多國有企業及其職工。國企改製、破產,工人下崗必然成為上世紀90年代的普遍現象。許許多多工人又一次承受了改革的巨大成本和壓力,轉眼間被拋向社會,由昔日共和國的驕子一下子淪為沒有生活來源和穩定收入的下崗者。他們以自己的犧牲和忍耐,最後證實了領導階級的覺悟和素質。可以說,如果沒有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人口紅利,沒有國企甩包袱而被下崗裁員的千百萬工人的默默犧牲和奉獻,就不會有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
    所以,20世紀中國的工業化道路的確是世界各國中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愴的,尤其是工業勞動力大規模新舊交替的得失利弊,是難以客觀評估的。它理應作為中國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界最有特色的研究領域。正是由於市場、資本、技術等現代要素的介入,從根本上改變著工人階級的社會構成和實際地位,也改變著工人與國家的關係,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白領,取代了過去的產業工人。工人正在不可避免地由中心走向邊緣,其社會聲望每況愈下,以至於現在的孩子們如果說長大想去做工人,家長一定會大失所望。
    “人事有代替,往來成古今”。雖然時間女神很快就會將20世紀幾代工人的血汗、眼淚、痛苦、歡樂都變成曆史,但這是不該忘記的曆史,也必定成為不可複製的曆史。在21世紀,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以無數人的犧牲、以農村廉價勞動力對工廠生產力的大規模置換來實現。而是應該在不斷提升包括城鄉勞動力在內的國民素質的基礎上,更好地履行國家和政府的責任,為更多農村勞動力融入城市、進入二三產業提供更有利的社會條件和福利保障,形成城鄉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之間平穩、合理的流動,以及在各產業中新舊勞動力的互補和良性交替;加快農民工身份的合理轉化,使他們真正享有工人、市民的待遇;不斷穩定和壯大工人階級隊伍,提高工人階級的素質。唯此,以往龐大的工人和農民工群體的奉獻與犧牲才能得到應有的回饋,我們才有可能建成真正的工業強國與和諧社會。
    民族新文化建設不能缺少工人的重要地位。重視工人,就是接續一百多年來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偉業和幾代工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優良傳統;重視工人,有利於構建與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過程相適應的社會新文化。中國作為有13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重視工人、崇尚勞動和技藝必須是我們長久的立國之策;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工人隊伍,同樣有利於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樹立勞動光榮、勤奮工作的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具體體現。這些也是我們應該重視《工人》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為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本文作者恢複高考前為三線企業工人,現為蘭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