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秦始皇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434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很多人對秦始皇是一知半解,現在讓誌遠來給大家對秦始皇做個介紹吧!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於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製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封建製,代以郡縣製,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了新局麵,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製帝國的創立者。
    中文名: 秦始皇帝
    別名: 趙政、秦王政、秦政、嬴政、祖龍
    國籍: 中國
    民族: 華夏族(漢族前身)
    出生地: 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出生日期: 公元前259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10年
    職業: 秦王、皇帝
    主要成就: 掃滅六國,混一海內。
    主要成就: 廢封建,立郡縣,創立皇帝製度。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南平百越,北卻匈奴,修築長城。
    政權: 秦朝
    在位時間: 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陵墓: 驪山陵(今西安市臨潼區下河村)
    重要事件: 滅六國、築長城、焚書坑術士
    曆史定位: 千古一帝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1][2]。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華夏族的主體)[3]。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生於邯鄲,故名趙政)。
    秦始皇(4張)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鹹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秦陽陵虎符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製帝國的創立者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即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經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鬥爭終於獲得了華陽夫人的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裏的政治生涯。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秦皇詔令銅權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隻拔掉胡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裏。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誌,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秦皇詔令銅權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禦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裏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編輯本段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製。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鹹陽(據說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隻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編輯本段
    掃滅六國
    秦始皇滅六國,在所有的曆史書中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秦始皇滅六國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功績,而是秦國上下七代皇帝(其中包括秦始皇)加起來的功績,並且他們都有自己的曆史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趙國等諸侯國的勢力……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在從未屠城的戰爭中,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製主義國家——秦朝。秦統一形勢圖
    總方針
    秦始皇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先攻克成皋,沿黃河向東推進,撕開韓趙魏楚的聯防。繼而北上,切斷韓魏聯絡,然後滅韓吞趙,伺機滅燕。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韓國。因為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韓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韓國的同時,秦對韓采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秦趙長平之戰形勢圖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
    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隻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誌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占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曆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齊國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複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秦朝疆域值得注意的是,被稱之為“暴軍”的秦國軍隊在秦始皇克製謹慎的命令下,從未屠城,這是前所未聞絕無僅有的。
    編輯本段
    首稱皇帝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隻采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係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隻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製”或“詔”(命曰製,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隻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編輯本段
    中央集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製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穀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谘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製。
    地方機構
    秦始皇滅六國後,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製,改行郡縣製。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禦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他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越之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穀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縣令、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縣以下有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徭役;⒉征收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遊徼掌治安。
    鄉下有裏,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裏有裏典,後代稱裏正、裏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裏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裏連坐。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裏。
    編輯本段
    整理經濟、文化
    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製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
    小篆(10張)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製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又稱“圓形方孔錢”,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度同製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製度和貨幣製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製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一為圓
    貨幣(3張)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製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製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製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改良貨幣製度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治交通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麵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係的湘江和珠江水係的漓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製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製,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在這方麵,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製傳國璽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大地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歎息。
    評價
    如上的統一性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古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編輯本段
    開疆拓土
    南平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就著手製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幹等地,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占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占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由於以屠睢為首的一些秦軍軍官采取歧視越人的政策,推行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麵反抗。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麵,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禦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漓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裏,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係,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餘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曆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製社會。占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複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裏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麵,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
    秦長城(4張)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複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總結
    秦始皇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製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
    編輯本段
    晚年事跡
    焚書坑術士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前213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隻允許留下關於醫藥、卜筮和種植的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盡管如此,他卻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鹹陽皇家圖書館。
    焚書坑術士公元前214年,鹹陽的術士在背後議論秦始皇,指責他: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為威。秦始皇知道後,派人追查,對於證據確鑿的460人,處死,無罪者釋放。(“坑儒”的說法是錯誤的。)
    奢侈生活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阿房宮(沒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不是他建的,是之前的秦王),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鹹陽附近仿造一遍,總麵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然而,這並不是隻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不忍殺害六國貴族,要軟禁他們卻又不能設施太差,於是欲仿造六國宮殿造就。
    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另有葛劍雄的觀點,全國人口有3000萬以上,甚至6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麵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麵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麵可以坐上萬人。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本來就沒有建成,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然而這兩個卻都不是秦始皇建造的,而是始皇帝之前就有了的。
    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鹹陽之旁二百裏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
    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衝於天。然而在之後的平定南海時期,為了讓華夏人名紮根,六國美女多被派往南海。
    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曆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就可看出當年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
    求不死藥
    關於秦始皇不死藥的考證
    徐福渡海為秦始皇尋找不死藥的傳說,由來已久。日本方麵有研究說,不死藥名叫“千歲”,就出產在地處瀨戶內海的祝島,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天它正在進行人工種植。
    在中國和日本流傳著一個同樣的故事,那就是徐福為秦始皇求不死藥而東渡的傳奇。我在日本期間,興趣使然,對此做了一點兒考察,包括到和歌山“徐福登陸處”現場考證和收集日本有關的論文。
    徐福,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頭腦聰明、膽大心細的騙子,因為當過“方士”,大約還是個早期化學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和建造長城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於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麵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他願意為秦王去那裏取來不死之藥。第一次東渡徐福並沒有帶回長生之藥,他告訴始皇,東方的確有神藥,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種人間禮物,同時,海上航行有鯨魚攔路,他要強弓勁弩射退大魚。秦始皇全盤答應條件,助他再次東渡。結果,徐福一去不複返,在東方“平原廣澤之地”自立為王,再也不回來複命了。根據考證,徐福並非傳說人物,1982年,更考證他的故鄉正是今天江蘇省連雲港郊外的徐阜村。
    傳說中的仙島,倒並不全是虛妄,仙沒有,島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記載,徐福所說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國、九州三島。日本的文字史料中資料含糊不清。徐福登陸的時代,日本還在蒙昧之中(大約是新石器時代),還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學界人士的觀點,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他登陸日本的地點,便在日本的關西平原。“神武東征”橫掃日本的傳說就是基於徐福登陸日本,南征北戰的事跡。
    日本人的思維比較獨特,因此他們在考證徐福問題的時候,想法也一樣富有個性。他們根據考古發現,分析古代墓葬遺骨證明,徐福東渡時期,日本關西近畿地區的居民平均身高驟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斷,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屬登陸後造成的局部人種改良。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日本科學家發現日本人的基因裏,有1%來自中國雲南地區,而日語訓讀發音(土語發音)也和雲南納西族的語音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怎麼回事呢?從徐福東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根據中國方麵的史籍記載,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沒法一下子湊齊,這個時候,秦軍剛巧征服了西南夷,於是秦始皇就下令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現代雲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這些西南夷的後代借徐福東渡融入日本人種,帶給日本人1%的雲南基因便有據可循了。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傳說中的仙藥產地,而且徐福善於花言巧語鼓吹一番,騙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員和裝備,就比較符合邏輯了。否則,在生土上種花,要想讓秦始皇拿出血本來,隻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腦袋。
    問題在於,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藥”存在嗎?日本“徐福會”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認為,這種神奇的不死藥,不但存在,而且就出產在他的故鄉祝島,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遺。
    祝島,地處瀨戶內海,在九州、本州、四國三島環繞之間,人煙稀少。自古以來就流傳,在它的深穀腹地有一種神奇的植物果實,俗名“窠窠”,日本古書中名為“千歲”,大小如核桃,汁濃,味甘,據說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聞一聞也可以增壽三年三個月。
    19世紀末,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曾經慕名前往,經過艱苦工作,采到了“千歲”的標本,並欣喜若狂地給友人寫信:“這是我最彌足珍貴的發現,它的價值無法形容。”在祝島民間,還有用這種植物的枝條製作手杖的習慣,稱為蓬萊杖。
    如果“千歲”的傳說曾經在當年傳入中土,徐福家住東海之濱,聽到它應該不是很奇怪的事情。這樣的傳說,加以附會,通過其他途徑傳入秦始皇耳朵裏並非不可能,那麼此時徐福就會極有說服力了。甚至,祝島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經光顧過他們的島嶼,因為在海灣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盤,當地人講就是徐福所留。
    到這裏,似乎可以提出一個假說,那就是當年徐福為秦始皇尋找的不死藥,很可能就是出產在祝島的神奇之果———“千歲”。但“千歲”究竟是什麼呢?它現在是否還存在?結論非常令人鼓舞,千歲不但存在,而且正在進行人工種植。
    這種“千歲”的確是一種稀有的植物,它學名ActinidiachinensisPianch。藤狀灌木。以根和果實入藥。具調中理氣、生津潤燥、解熱除煩、活血消腫之功效。果肉綠色,果皮軟而帶毛,今天已經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種,果實大小也增大了幾倍,常吃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它還有個中國名字,叫做———野生獼猴桃。
    秦始皇傾天下之力尋找的,就是它?!
    鑒於秦始皇的老家,陝西秦嶺一帶就是野生獼猴桃的產地之一,這東西隻怕皇上經常用它來開胃,難怪……難怪徐福找到了“長生不死藥”,也不敢歸國了。
    駕崩沙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許秦始皇注定是一名曆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