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上海世博 第四章 人類一路走來的城市足跡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01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朝著城市足跡館走去,走進人類進步的一座曆史博物館;朝著城市足跡館走去,走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搖籃;朝著城市足跡館走去,走進城市的星球海洋;朝著城市足跡館走去,走進人類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繁忙;朝著城市足跡館走去,走進人類一直在追求的美好天堂!
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通過“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未來”和“城市足跡”五個展館,全麵展示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闡述。
城市足跡館位於浦西世博園。當人們走進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足跡館,就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讀著城市足跡這部厚重的曆史書籍,在瀏覽世界城市從起源走向現代文明的動漫,在欣賞一部描述人與城市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的童話喜劇。
城市足跡館展館麵積一萬三千平方米,以一個老年的“海寶教授”為主形象,作為歲月流逝的見證者,他好像在回顧著曆史,又好像在述說現在和未來,人類的足跡就是由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譜寫的。城市足跡館以城市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線,通過“城市起源”、“城市發展”、“城市智慧”三個展廳,分層次地展現誕生與崛起的城市元素、人文與轉型的城市哲理、創意與和諧的城市智慧。
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為了籌建城市足跡館,他前前後後奔波了八年,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借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些還是鎮館之寶。陳燮君說,城市足跡館主要是表現城市發展史中的智慧之光,尤其是東西方兩河流域城市發展的比較。譬如東方的城門和西方的城門不同;古希臘、瑪雅古城市對保護神的藝術展現形式與三星堆太陽神的形式,各有千秋;文藝複興後的人文關懷使城市有了“微笑”;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伊斯坦布爾“三朝帝都”的廣場實景,與西藏雪域高原、姑蘇、京華城市作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根據自身所處條件創造的城市,是那麼具有智慧,那麼多姿多彩。而且中國的城市文化從來不是單一的,對外來的文化藝術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陳燮君認為,上海世博會對世博會159年曆史進行詳盡梳理,力圖吸取人類發展曆程的正反兩麵經驗教訓,在理性的更高層麵獲得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智慧。我們也看到了近現代曆史中我們存在的局限。世博會教會我們以更廣、更全的視野來觀察當下,思考未來。世博會告訴我們,人類的文化就是創造。
世博會的展館中如果有一件稀世珍寶,那這個展館就足以讓參觀者興奮不已,但令人驚訝的是城市足跡館破天荒地向國內外博物館借來了3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外國文物200多件,成為世界博覽會曆史上的奇跡。這是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營造出一個靚麗的融入曆史史冊的城市足跡館。
城市足跡館的序廳是一座幻城,兼具東西方城市風格,敦煌和希臘的文物分別構建了東方和西方的理想幻城,展現東西方人對理想城市的描繪。東方理想幻城的展品有來自榆林窟、莫高窟的臨摹壁畫,壁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幻城裏還有10件來自敦煌的唐代文物,5件是經卷,5件是雕塑。西方的理想幻城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展示古希臘社會的生活圖景。
漫步在“城市起源”展廳裏,欣賞那用晶瑩的琉璃搭建出中國古代遺址,使用皮影戲等多種傳統藝術並結合現代化的表現方式,再現了黃河和長江兩岸的城市發展進程。在這裏還展示有特洛伊考古現場,讓參觀者置身於西方早期的城市之中。古代西方城市都有各自的保護神,如太陽神、風神等。展廳將諸多城市的守護神串成“眾神之城”,塑造出別具一格的西方早期城市。
“城市發展”展廳搭建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伊斯坦布爾“三朝帝都”的實景,根據草圖複現“達。芬奇的城市”,反映當時人們對未來城市的美好向往。中國的雪域之城布達拉宮,則表現了帶有濃鬱雪域高原特色的城市。
城市在發展成熟,城市麵貌在發生改變,出現了如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拜占庭、伊斯坦布爾以及中國宋代和日本江戶時代的街市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中國西藏的城市和中國古代都城之集大成者明清故宮。
“城市智慧”廳,分別以“機器卓別林”展示工業化對城市生活改變的“雙刃劍”作用,以紐約、倫敦為實例表現城市的創意智慧,以各具特色的老建築來展示中國京杭大運河的文化交融,以連環畫上的今昔石庫門來體現中國上海的城市改造。“機器卓別林”正在歡迎參觀者到來,它寓意著“摩登之城”的夢想早已實現,也展示出人們一邊創造更多機器,一邊又生活在被機器“扭曲”的城市裏。這種近似於“黑色幽默”,留給了參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我們的城市應向何種方向發展,城市發展的副作用將給人類帶來何種後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看今天的城市發展,憧憬明天和未來的城市,不能不去聆聽城市從遠古走來的腳步,不能不去觸摸曆史和文化的脈搏。城市足跡館是一個最令我心醉的地方,中西文化結合、古老和現代科技的交融、幾千年的歲月印痕在一小時內全部呈現在眼前,真是一次絕妙的享受。”
人能造城,亦能毀城。三星堆、烏爾城、古埃及、古印度、瑪雅城市等彙聚一堂,古代文明的起源讓人慨歎人類的智慧;紅牆、尖窗,高屋頂、圓弧門等等的移步換景,這些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風格讓人目不暇接。
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用自己走過的每一個足跡向後人描繪自己的前世今生。如果我們能夠尋找到這些足跡,把這些足跡串聯起來,地球上人類同城市交融的發展之路就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五千年前,人類已經創建了城市。從新石器時代起,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就哺育了這一地區許多農業村落。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因信仰成就了西方的築城曆史。在城市起源廳,通過大型氣壓式升降模型演示,兩河流域最早的城市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城的塔廟、集市、王宮、住宅和城牆先後升起,演繹出最古老的城市格局。
而在遙遠的東方,公元前三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也已萬邦林立。經過無數次的兼並與商業活動,“邦”聚集成“邑”,由統管眾“邑”而萌生出“都”。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中國就有了城市。滔滔黃河水,直落白雲霄漢。滾滾長江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洗盡了曆史的塵埃,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中國《吳越春秋》講“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都闡釋了城市與人的關係。盡管東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人們追求夢幻國度的理想卻如此的一致。從老子的“小國寡民”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到烏托邦,尋找詩意安居的夢想,貫穿於人類整條的曆史長河。
中古時期,東西方都有城市的雛形,由於地域、人種不同,人們對城市的想象也的所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地球的兩端的古人無法順利溝通、傳遞信息的久遠年代,兩邊的城市結構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中國城市盛行兩重城或三重城式的“子城”製度,子城的形態與功能都可以與西歐城市的城堡類比。大概這是生活的曆史經驗在告訴人們,來到城市裏是為了更美好地生活,從功能上選擇了城市結構,需要城堡和城牆來防禦外敵,需要廣場和大廳來集會議事。不過,“特洛伊廢墟”卻告訴人們同樣的道理:人類可以創造城市,同樣也可以毀滅城市!
城市發展中的遺產與足跡,見證了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類文明的進程。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的三個展館,濃縮了上下五千年的人類城市發展史,通過城市這一載體,逼真地再現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城市足跡館是一個最令人陶醉的展館,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古老和現代科技的交融,幾千年的歲月足跡就呈現在眼前,是現代人與遠古人類的述說;是在聽一個美妙故事的演繹,是在翻閱一部曆史巨著的一頁又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