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美麗寶島  第三章 春到阿裏山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35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向往台灣阿裏山,還得從聆聽《阿裏山的姑娘》說起。
    這首由香港導演張徹創作的《阿裏山的姑娘》歌曲,奚秀蘭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之後,在中國大陸廣為傳唱。
    《阿裏山的姑娘》歌詞清新優美,曲調婉約纏綿。
    就是這曲阿裏山的姑娘,引得我無限遐想,尋找機會遊覽神奇美麗的阿裏山,體驗風土人情。
    在春光的明媚的季節裏,我們一行乘坐《小檳榔》跨越了八掌溪上的觸口橋,來到了阿裏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在地,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停車場上停放著一排排大中型豪華旅遊客車,由於遊程和阿裏山上的交通受莫拉克台風形成的八八水災的影響,至今上山的交通還在修複過程之中,因此沒有安排攀登阿裏山。在阿裏山山麓,抬望眼,群山翠綠,繁花似錦,一種特有的氛圍,引領遊人如癡如醉。
    阿裏山是一座群山,它是由十八座高山組成,相傳於250年以前,有一位名為阿巴裏的鄒族酋長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族人為感念他,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阿裏山屬於台灣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現在新中橫公路已將阿裏山與玉山風景區串連起來。阿裏山有五大奇觀:觀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裏山五奇,而鄒族原住民的人文資源更增其觀光魅力。
    阿裏山觀日出,四季皆不相同。站在祝山觀日樓上,夏至清晨五點,日出於邵大山與秀姑巒山之間,為阿裏山日出最北點;冬至清晨七點,日出於玉山主峰南側,為阿裏山日出最南點;春分與秋分清晨六點,日出於秀姑巒山與玉山北峰之間。
    阿裏山海拔兩千多米,高山地區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導致空氣中的紫外線強,使天際所呈現的藍天比平地絢麗,晚霞更加豔麗。在阿裏山的慈雲寺、阿裏山賓館、阿裏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等處,均能欣賞到阿裏山豔麗的晚霞。
    秋天,在二萬坪、阿裏山森林遊樂區內的慈雲寺、阿裏山賓館、阿裏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等地觀雲海。在日出或薄暮中,層層雲霧波浪起伏,纏繞山峰,宛如浩瀚大海中露出的小島。
    阿裏山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是中國的植物寶庫。阿裏山植物呈現熱帶、暖帶、溫帶與寒帶的垂直分布。從平地到海拔800公尺的獨立山一帶為熱帶林,此區顯著的植物多為龍眼、相思樹、杉木、麻竹與桂竹林。自獨立山到海拔1,800米的屏遮那則屬於亞熱帶林的範圍,代表樹種有樟木、楮與楠木,而奮起湖與十字路一帶的柳杉林為該區較特殊的植物相。屏遮那以上到海拔3,000米以下的溫帶林區,是阿裏山的鐵杉、台灣扁柏、華山鬆、台灣杉與紅檜(神木)的主要分布地帶。在3,000米以上至3,500米以下的寒帶林區,主要生長台灣冷杉。
    阿裏山保存有森林鐵路,分為平地與山地兩線段。嘉義至竹崎的14。2公裏為平地鐵路;竹崎至阿裏山57。2公裏為高山鐵路。在陡峻的山嶺間,火車以螺旋型環繞獨立山三周,長達5公裏,爬高200米到達山頂。火車回旋上山時,在車上可三度看到忽左忽右的樟腦寮車站仍在山下,然後鐵道再以8字型方式離開獨立山。而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後,鐵路呈z字型曲折前進,經過三個分道時,火車時而往前拖、時而在後推,終抵阿裏山,故有“阿裏山火車碰壁之稱”,不光在中國獨樹一幟,在當今的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綿延重疊的阿裏山,三麵高山聳立,從北麵崇山峻嶺之中蜿蜒而至的八掌溪,增添了觸口的山鄉水色。這個位於平原丘陵與大山的連接處,昔日是阿裏山的鄒族人與山下漢族人進行以物易物活動的重鎮,今朝已成遊人如織的遊覽勝地。
    台灣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不同的神靈。觸口有座吳公廟,是紀念當地名人吳鳳。據傳,早年鄒族有殺人祭祀的傳統,每年都要在一個固定的日子,以砍殺當天早上在觸口見到的第一個漢人的人頭來祭拜天地山神。因此,每逢這個特定的日子,觸口附近一帶的漢人惶恐不安,不敢出門,甚至逃往他鄉。吳鳳是一位在當地有威望的通事,與鄒族頭人有交情,他認為鄒族砍人頭祭神的風俗不好,提議改用牲畜豬牛羊來替代。但鄒族頭人不肯接受,後改為犯有死罪的漢族囚犯來祭天地山神。有一年祭日即將到來的前一天,吳鳳找到鄒族頭人說,今年找不出供你們砍頭的人了,但明天早上有一個不念舊惡穿紅袍騎白馬的人會來到觸口,你們可砍他的頭來祭天地山神。次日鄒族人下山,果然遇到了一個穿紅袍騎白馬的人,不由分說就提刀砍下頭顱。事後一看,鄒族人大為震驚,原來此人竟是鄒族頭人的好朋友吳公本人。鄒族人悔恨不已,終於痛下決心,改變老祖宗的舊習俗。後人十分崇敬這位以生命換取族群和諧的吳公,遂立廟祭祀他。
    觸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建成一座龍隱寺,占地三公頃。寺裏供奉著五公菩薩濟公禪師。寺內雕刻的龍柱、石獅、石堵,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龍隱寺位於阿裏山山脈的起點,是前往阿裏山的必經之路,來此進香者眾多,香火鼎盛。沿著龍隱寺後山石階攀登數十步步,就到了天長橋。這是一座淩空跨越在兩山之間的鐵索橋,離溪底近百米,我們本想體驗一下度橋的驚險,但橋頭已被封堵,見木牌告示:因八八水災已動搖橋基,在修複之前,暫停開放。站在橋頭放眼望去,山溪兩岸多處的塌方仍清晰可見。
    龍隱寺前跨越在八掌溪上還有一座地久鐵索橋,我和少數遊人慢悠悠地通過地久鐵索橋,體驗它的時空感受。
    走進《九龍茶源》,我們沉浸在鄒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的氛圍中。在九龍源品嚐到阿裏山的九龍茶。鄒族始娘為我們泡上九龍茶,那種美不勝收的醇香,那種特有的甘美,讓我們帶走無窮的回味。鄒族姑娘和少年為我們演唱了《阿裏山的姑娘》:
    “高山青,澗水藍。
    阿裏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裏山的少年壯如山唉。
    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圍著青山轉唉。
    啊,啊,啊,唉,唉,唉。……”
    真的,太激動人心了,我把自己也融入其中了。
    《小檳榔》載走了我們,駛向新的景點。我們衷心祝願美麗的阿裏山鄒族姑娘和壯如山的少年,如同八掌溪水源遠流長,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