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華日月 第十七章 尋找童年的故鄉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67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年逾古稀的我,總愛尋找童年的故鄉。
我的故鄉黃村,在黃山之東,飛布山之北,布射河中遊的西北岸,是個深山區,曆史悠遠,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人文多傳奇。
唐宋黃村屬布政鄉,後更名為德政鄉,近代曾為保、公社、鄉所在地。黃村從建村至今,共有十一個姓氏,即黃、吳、葉、鄭、江、汪、潘、鮑、胡、伍、淩。現有人口1510人,以吳姓為主。宗譜傳記:“添天公八十六世自江蘇鎮江府丹陽縣地名沙溪口分支,世稱望族,必知所以由來我吳氏者廼”,“泰伯之後,金王之支裔也,況其一脈僑居丹陽,簪攖累世,禮樂流芳,則姓氏無不仰自我始祖”,“添關公暨子肇興公性愛幽閑,惡城囂而混濁,尋鍾逸隱,喜山嶽之清漪,於明紀洪武初年,官遊徽郡,見此處大抵山川靈秀,幽雅有情,遂家於歙北之黃村是為吳氏之始”。早年黃村周圍群山森林密布,人煙稀少,猛獸經常出沒傷人。人們為了生存和安全,不得不與猛獸打鬥起來,男女老少都會幾下武功。打獵用上了弓箭、老虎套、土槍、土銃,曾經幫助朱元璋打過天下。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領兵途經徽郡,赴江西征討陳友諒,黃村獵戶吳肇興等十八名獵戶應募入伍,隨軍鏖戰江西。在這場大戰中,陳友諒於九江口被明軍亂箭射殺,十八獵戶功成後悄然引退返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頒旨封十八獵戶為指揮之職,吳肇興等以不忍遠離家中年老父母,對洪武皇帝的恩賜,拜表堅辭。皇帝深感吳肇興等人的孝心,以吳氏先祖望地延陵古郡吳興名義,賜封號為“吳興獵戶”。傳諭:“徽州六邑,任其狩獵,並勒碑(載)名於都邑,以示久遠不移。”從此,黃村以“大獵黃村”聞名於徽州鄉邑。
陳友諒,湖北洪湖(原沔陽)人,世代漁民,在元末農民起義戰爭中,曾據有湖廣、廣西等地,建立國號大漢,自立為帝。大漢政權建立後,一麵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麵把軍事重心放在對東麵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在這場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進行的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達三年之久。經曆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陳友諒在用人和謀略方麵不及朱元璋,終於戰敗身亡。陳友諒陣亡之後,其部下將其葬於武漢蛇山之麓。當年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殘暴統治的一代梟雄,墓前三楚雄風的牌坊,字跡早已模糊,不過簇新的“大漢陳友諒墓”碑,大概是在引領遊人憑吊和讀這段曆史吧!
從徽州古歙出北門,跨過萬年橋,沿著布射河溯源而上約四十裏,邁過布射河上的古石橋,走過河岸石壁上鑿開的小路,前行數十步,又跨上了荷花溪上的一座古老石拱橋。站在石拱橋上,迎麵是一珍珠瀑布如銀河倒瀉,響聲如雷,潭中遊魚細石,兩岸古木參天,為黃村水口的一大景觀。跨越古老的石拱橋,踏上從瀑布右側的崖壁上鑿開的古道上行,沿著參天古木覆蓋下水口的青石古道,前行百餘步,一簇楓樹和黃連木遮天蔽日,再前行百餘步,穿越一株參天的古銀杏樹綠蔭覆蓋下的一座用紅石砌成的圓門洞,門洞裏外的上方分別題有“左之左之”和“右之右之”的題額。穿過圓門洞,左手是雷祖廟,右手為社屋,遠遠望去,在晨霧中時隱時現露出錯落有致的徽派建築白牆灰瓦馬頭牆,那就是黃村。
過雷祖廟,沿著清澈的荷花溪前行百餘步,走上荷花塘塘塍。數畝荷花塘是黃村的明珠,她把黃村點綴得風光靚麗,清澈的塘水,田田的荷葉,映日的荷花,遊魚的戲水,飛鳥的掠影,蹲在荷花塘水埠上洗滌的姑娘和少婦,夏日少年兒童赤身裸體跳入荷花塘沐浴戲水,一幅幅,一幕幕動態的天地人自然和諧的場景,將人帶入詩畫的境界。荷花塘東邊小山上翠竹連綿,隨風搖曳,倒映在荷花塘裏,是山是竹是畫?東南方荷花塘邊上的幾株高大的楓樹、黃連樹蓊蓊鬱鬱,喜鵲年年都在那樹上築巢,它們總愛作為黃村的主人,熱情歡快地用那喜鵲的專用語言迎來送往客人。黃村離布射河有兩裏多,村中的兩條小溪水量小,最怕旱災和火災。於是,從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出發,在村口築起這口荷花塘,以鎮南方丙丁火,積蓄黃村的財源,在實用中,黃村人依靠荷花塘洗衣、洗菜、養魚、澆灌、防火、休憩。
村中有幾口古井,但以村口上的古井最盛,井圈上留下了一道道井繩磨損的凹陷。這口井水幾乎提供了前半村的生活飲用水。
水井傍是厝基前廣場,當年扭秧歌,搭台唱戲大都選在這個廣場上。廣場南端直抵麵前山山麓。麵前山高約200米,山雖然不甚高,但從平地突兀而起,沿著山陵爬上山頂,也是氣息一下難定,累得一身大汗。晨霧中登上山頂,村舍在霧中時隱時現,在陽光的映襯下,好似瓊樓玉宇。越過東方的山巒,有美嶺亭溫馨人家;翻越西邊山嶺,有軒轅黃帝東遊的仙人塘、嶺後山莊。晨霧慢慢散去了,放眼望去,山巒懷抱,黃村處在一個小盆地內。腳下的麵前山好似一顆金爪子,尖端延伸至布射河,橢圓端就是足下的厝基前廣場。東北巍然屹立大山尖,北方聳立大王嶺,東方矗立烏龍尖與高梨山,西麵龍山尖挺立,西南屹立庵上尖。大山尖延伸出大溪嶺,嶺下一條山溪從東北向東南蜿蜒而來,清澈的溪水注入荷花塘;龍山尖延伸出光霧嶺,嶺下的山澗溪流從西南迤邐而至,也注入荷花塘。兩條山澗溪流把黃村劃分成三塊:大街上、澤上、葉家。大街上是中心地帶,又分中街、前街和後街。澤上分布在光霧嶺山溪兩岸。葉家,分布在大溪嶺溪左岸。村中高低錯落的新舊屋宇,在向人們敘述這是個既古老又充滿青春活力的村莊。春回大地,漫山遍野鬱鬱蔥蔥,杜鵑花紅似火;東邊高梨山上的桃花紅、梨花白,明媚無比;麵前山及其低山上茶園嫩芽新發,男女老少齊摘茶。教育名人吳金堂當年回到故裏登高梨山散遊,曾作《西江月》:“節序才過重九,相邀梨嶺登高。山中唯我獨豪雄,博得人稱不老。飽覽蒼天雲海,徘徊綠葉紅梢。南山桃塢任奔跑,手摘香花任抱。”
黃村的土壤,黃村的雨露,滋潤出的茶葉品質上陳,香氣清新芬芳馥鬱持久,健脾胃提神解乏明目,預防感冒,長年飲用,能清除人體內自由基和抗酸化作用,延年益壽。黃村水果出產遠近聞名,有數十種之多,但以枇杷、雪梨、砂梨、桃、燈籠柿的優質遠近聞名。枇杷有大紅袍和白花枇杷,與三潭(歙縣的張潭、綿潭、定潭)枇杷相比毫不遜色。雪梨有金花早、細皮等諸多品種,與上峰雪梨齊名,曾經是經濟支柱之一。秋季上市的砂梨,色成棕色,入口先覺微酸而後甜蜜,在籃中放置十天半月,砂梨即瓤化成醬赤色,聞之酒香撲鼻,放在嘴唇上輕輕一啜,砂梨糖即吸入口內,不知不覺已經過咽喉入胃,甜透五髒六腑。桃有甜桃、耘田桃等。燈籠柿與姬公尖燈籠柿子同屬品種,核少而瓤豐腴。
早年,黃村在三個進出口造有廟宇。東南水口上是觀音亭、雷祖廟和三合上社社屋,西南方有關帝廟和恩上福惠庵,東北向有五猖亭。社屋內有汪公菩薩和老虎皮墊坐的社公菩薩牌位。觀音亭內牆上畫了幾個畫像,廟內尊了三隻眼睛的雷祖菩薩。村南的關帝廟內有關雲長、關平、周倉、關升塑像,還有兩頂菩薩轎,供菩薩巡遊。福惠庵建於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福惠庵地處庵上尖的山凹中,風景秀麗,前有茂林修竹,後有青鬆古柏,庵內供木雕描金的如來、羅漢諸佛,殿外有靈官菩薩及和合二聖像。據長者言,福惠庵是仿杭州靈隱寺而建,菩薩隻少一個。東北方的五猖亭,供五猖菩薩的牌位。
黃村人不僅習武,也愛唱戲。正月十七日,請道士來社屋做道場;五月十三日興關帝會,入會者可領一碗豆腐一碗飯;六月二十四日,全村人吃素,戒生靈,聚集村口千年古銀樹下的雷祖廟,祭拜九天應元菩薩,唱同棚戲。每十年舉行一次勸善會,請淳安或歙南戲班來唱目連戲。在我的特別記憶中,我隻看過一次目連戲。我一覺醒來,看見台上一個舌頭拖得很長、披頭散發的演員在來回奔跑,喊聲震天,燈籠火把映照下如同白晝,我興奮不已。當我長大到六七歲時回憶此段情景,母親告訴我那時才六個月,抱在二舅母的懷中,一覺醒來,目見台上的場麵,興奮不已,眼睛緊緊盯在台上。那時做戲都在冬季的農閑時,戲台搭在荷花塘邊上的大田中。戲台下能容耐二千來人,站在街路上也好看戲,戲台正前方許多人家在自己家門口和樓上看戲更方便。
時代在前進,山鄉在巨變。厝基前廣場周圍豎起了一幢幢新樓房,建起了一爿爿商店。嘟嘟!喇叭聲響,滿載著貨物和人流的汽車,來來往往。一條連接縣城的柏油馬路,將這個山區的鄉鎮與現代都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公路另一端繼續向山裏麵的雙河、西坑、跳嶺村莊延伸。麵前山山頂的平坦上架設起了衛星電視接收天線,正在收轉中央台和省台電視節目。高梨山上建成了黃村小校新校舍,在社屋的舊址上已豎立起鄉村衛生院,那簇楓香黃連木生長地,也早已讓位於一所初級中學。家家戶戶安裝了電燈和電話,打開電視機,五彩繽紛的世界展現在人們的麵前。
村口上那株千年古銀杏,依然枝繁葉茂,直指蒼穹;清澈漣漪的荷花塘水,仍在靜靜地流淌;山嶺上的青鬆傲然青翠,春來杜鵑花漫山紅遍。黃村早年的黃姓後裔喬遷他鄉是否來回?任勞任怨的清潔衛士烏鴉何年再見?那些築巢在喬木枝頭迎來送往的喜鵲何日再飛回?
故鄉,我親愛的故鄉,給了我智慧和力量;
故鄉,我親愛的故鄉,心中永遠依戀的爹娘!
參考書目
一、《徽州五千村》歙縣上卷:朱元璋賜封的黃村程必定等編著
二、《黃村簡史》采輯撰稿吳春安整理吳玉平方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