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華電視  第三十七章 吸引全球的波浪鼓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87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在義烏第四代小商品商場中,樹立了一尊“波浪鼓”的塑像。正是這隻波浪鼓吸引著全球的眼光。
    小時候一到快過年的寒冬臘月,在家鄉常常見到走街串巷來自義烏的雞毛換糖人。他們手中搖動波浪鼓,肩上挑著兩隻竹簍,竹簍上麵有兩隻鑲有玻璃蓋的盒子,盒子裏裝著用紅糖製成的薑糖小糖果。隨著波浪鼓聲響處,繼之傳來“雞毛換糖”的吆喚聲。他們大多選擇農曆快過年的時候來,這是一年裏集中殺雞宰豬的年關,鄉親們也似乎知道到了臘月,雞毛換糖的義烏人又要來了,早早地叫小孩子將雞毛收集好了,以便聽到波浪鼓聲響好拿去換糖吃。那時節,小孩子吃到糖果已是一種分外的享受了。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收去的雞毛做何用途,就去問他們。他們說,雞毛有的用來紮雞毛撣子,有的用作肥料。他們說自家種的田如不用雞毛作肥料,收成就差。小孩子對波浪鼓感到很稀奇,一隻帶把的小鼓,在來回轉動時,兩旁係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響,祥和悅耳。
    做雞毛換糖生意非常辛苦,起早落晚。那時農村裏大多都沒有飯店,他們有時討點飯食充饑,夜裏往往借宿於祠堂、廟宇、戲台下過夜。那時村中長輩常常用雞毛換糖義烏人的艱辛來激勵和訓斥後生:“你看人家義烏人多辛苦,你們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義烏人憑借雞毛換糖精神創造出人間奇跡。義烏由於小商品的發展壯大,已由金華的義烏上升到浙江的義烏,進而上升為中國的義烏,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在追索小商品市場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有兩個重要人物和故事,永遠值得人們銘記,一位是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再一位是農村婦女馮愛倩,他們已經融入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曆史進程中,是人們讚譽“義烏模式”的功勳元老。
    馮愛倩,一位40歲的中年婦女,為貧寒家庭的生活所迫,在1980年8月的一天,搖著波浪鼓進城做生意。不久她為了更快地賺到錢,放下了手中的波浪鼓,偷偷摸摸地在義烏縣城北門擺起了地攤。在馮愛倩的啟發下,有人跟著學做起來,慢慢地在義烏北門一帶聚集了二十多個擺地攤。在當時擺地攤是不允許的,往往被當作投機倒把而進行圍堵。馮愛倩夜裏都無法入睡,翻來覆去地想,這樣下去總不是個辦法,她要為自己討個說法。1982年5月的一天,馮愛倩將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堵在縣委大門口,責問政府為什麼不讓老百姓擺地攤。
    謝高華書記將馮愛倩請到了辦公室,聽取了馮愛倩的理由申述,經過幾番爭論後說:“你去擺小攤好了,我告訴有關部門不再關掉你的地攤。”
    這一年馮愛倩幸運地成為義烏第一個取得“雞毛換糖”許可證的小商販,拿到了義烏縣第一本個體商業營業執照。
    在經過大量調查之後,謝高華召開縣委會議做出決定:開放位於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這就是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雛形。在當時義烏縣委做出這個決定,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也正是由於義烏縣委審時度勢做出了這一曆史性的正確抉擇,才使義烏從此走上了“興商建市”的道路。
    雞毛換糖看似簡單,但它揭示了市場是義烏經濟命脈,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義烏縣政府和撤縣建市後的義烏市政府,從馬路市場到中國第一代小商品城、第二代小商品城、第三代小商品城以及到現在的第四代小商品城,始終牢牢把握住市場資源和物流場站兩大資源調控權。也正是義烏市政府始終如一地貫徹當初的既定方針,持之以恒,才取得越來越大的成績。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小商品包羅工藝品、禮品、玩具、箱包皮具、小五金、飾品、個人飾品、家居日用、辦公文教、運動休閑、化妝美容、紡織皮革、包裝印刷、電子電器、商務服務等16個大類,商品多達170萬個,凡是人們想得到的日用百貨,在義烏這個小商品市場都能找得到。
    義烏市的廣播電視在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始終以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感,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熱情謳歌。在這個進程中,義烏廣播電視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第一代設在義烏縣政府機關大院內的廣播站,隻有幾間簡陋的辦公室和播出機房。第二代的義烏廣播電視中心建在城西規劃區內,建有較大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房,安裝了電視發射塔和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到了1996年11月,義烏第三代廣播電視中心落成了。新的廣播電視中心坐落在江東區江東路,總建築麵積達7000平方米,這裏山水相伴,輔以花園式的建設,環境更為優美。規模更加大,設施更加先進完善的義烏第四代的廣播電視中心正處在建設之中。
    從手搖波浪鼓的雞毛換糖生意開張,時至今日,義烏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認為世界第一市場。這顆中國小商品經濟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光彩奪目。
    中國的義烏人以勤勞和智慧,把溫馨撒遍了全世界,義烏的波浪鼓正在吸引著全球的眼光!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