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華電視  第二十二章 走讀北大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98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來到北京大學西門前,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的古典三開朱漆宮門。校門左右兩側還有一對神采奕奕,威武雄渾的石獅,使得校門顯得更加肅穆莊嚴。
    從石獅守衛的北大西門進入,迎麵所見的是代表燕園建築風格的辦公樓建築群。它由辦公樓和兩側的廡殿圍合而成,中間是個半敞的空間,一對秀麗的華表就矗立於此。布局開放,對稱高大的辦公樓,覆蓋灰色筒瓦的大屋頂,豎立著紅柱子,那白粉牆配以藍綠為主的鬥拱彩畫,使得整個建築群呈現出古樸典雅和莊重的氛圍。左轉彎為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紅湖建築群、鏡春園、朗潤園與致福軒;由此向南到德才均備齋,沿未名北路,到第一體育館;由此右轉往南沿湖東岸,過博雅塔;右轉到未名湖南岸,一路西去,看鍾亭、臨湖軒;轉彎向南到六院、靜園草坪;進入教學區,圖書館、理科樓群;大講堂、三角地、飲食一條街;再穿過宿舍區,沿五四大道出北大南門。北大人用簡潔明快的“一塔湖圖”來描述北大校園。那就是氣宇軒昂的博雅塔、碧波蕩漾的未名湖和亞洲高校第一大圖書館。塔和湖的天作之合,算是未名湖畔的神來之筆,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湖光塔影已經成為燕園風景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人說,湖和塔是有靈魂的,它們的靈魂是北大人的靈魂,也是北大的精魂。
    我走在北京大學的校園裏。
    我默默地讀著北大一百多年來這部厚重的曆史。
    自從聽北大、讀北大、仰慕北大,總想趁機走近她,親密她,擁抱她。我邁著沉穩的腳步走在北大校園裏,默讀北大這部宏篇巨著。北大校園裏這許多古老的、現代的宏偉建築、美麗的草坪、微波蕩漾的湖泊,盡顯中國現代曆史的蹉跎,思想的勃勃生機,時代的風采。少年家貧,能夠進入吃飯讀書都不花錢的安徽黃山林業學校,已經讓我喜出而望外,何況學業還未滿,學校竟以急需人才而讓我提前在學校任職,已讓眼光短淺的我,心滿意足。後來,又調到林業部第六森林調查大隊,當了調查隊小隊長,從事野外森林調查工作;再後來又是出奇般地讓我作為開路先鋒去創辦金華電視廣播,直至退休。因此,可謂平生就無緣於北大。走讀北大,這隻是我杜撰出來的有別於遊覽北大的雅言。
    北大畢業的學生,我還是有些接觸。在金華地區廣播電視局工作時,曾經到當時還隸屬於金華地區的開化縣廣播電視局去,參加蟠桃山電視差轉台現場會,途中與縣委宣傳部周副部長同行。他征求我對技術員沈才土的意見。那時浙江省正在搞農村有線廣播的網絡達標工程。沈才土畢業於北大電子相關專業,正帶著線務員在山區農村搞有線廣播的線路達標,與線務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對此十分讚賞,建言應當委以重任。周副部長透露,準備提拔沈才土當開化縣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在廣播電視局副局長任上不久,升任開化縣委副書記,之後,又調往浦江縣任縣委書記,再後來又升任金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我們的直接上級。不過,我們相遇,他還客氣地稱我“老師”。這是因為我曾經在金華地區舉辦的首期彩色電視培訓班上講過課,他那時以學員身份參加聽過我的課,故有此戲稱。再後來,他赴任紹興市委副書記、浙江省文化廳長等職。還有一位北大畢業的黃孝祥,我們曾經共事多年,在金華電視台150米的電視塔的最高處共同安裝分米波偶極子單元板天線,長達6小時,後來又攜手為完成金華有線電視的規劃而合作過。我曾多年作為金華電子工程專業職稱評委的身份,接觸到在金華工作的一些北大畢業生,當指配到我為其中一些人寫推薦意見時,我常不惜讚美之詞。我的鄰居和同事徐忠其家閨女徐欣,我望見她從吃奶到乖乖學語,不到幾年,竟以高分考進北大,並完成碩士學業,在首都人民畫報社任職。
    北京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也是當時中國最高的行政教育行政機關。在辛亥革命後,到了1912才改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占地近4000畝,學校現教職工16073人,29617名各類在校學生。現有199個博士點、221個碩士點、100個本科專業,以及覆蓋139個專業的35個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擁有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均居全國高校之首。
    北大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她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彪炳千秋的曆史性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北大的馳名與蔡元培校長的貢獻分不開。正是這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撥正了北大這艘航船的前進方向,駛向光明的未來,獲得了新生。人們讚譽他是北大“永遠的校長”。
    中國新文化遠動的旗手魯迅先生,當年在此創作了《狂人日記》。《狂人日記》被看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影響深遠。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在北大校園掀起的白話文遠動,奠定了中國現代白話文的曆史新紀元,砸碎了套在中國人民身上,動者“之乎者也”文言文的語言枷鎖。陳獨秀和李大釗在北大傳播馬克思主義,從而喚醒沉睡中的東方雄獅,讓東方巨龍重新騰飛。
    說到胡適先生,我在孩童年代就聽說過。胡適先生是績溪上莊人,我的家鄉黃村嶺後山莊,盛產水果,果農經常挑水果到鄰縣績溪上莊賣,從他們的口中不時講到績溪上莊胡適博士的家與秘聞,不乏讚賞的言詞。當然,那時也不知道博士是個什麼頭銜,胡適究竟何許人也。現在牽扯起來,還算是個徽州老鄉。對他的曆史評價,毀譽參半。
    我曾到過安慶。安慶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陳獨秀的家鄉。這是一位既不願在國難當頭之際,跑到美國去寫自傳賺錢,也不肯拿共產黨人的鮮血染紅的旗幟炫耀自己,還不願寫個檢查被人牽著鼻子走的人。陳獨秀晚年的言行,難以逾越他坎坷一生的精神境遇。陳獨秀作為一個時代曾經作為旗手的曆史文化和精神人物,理應得到客觀公正的評述,這是全麵地正確地闡述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政治曆史所需要的科學態度。
    中國共產黨在幼年時期,李大釗占有重要地位。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鄉大黑坨村。他是率先比較係統地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一位共產主義戰士和學者。
    李大釗自幼刻苦勤奮,成績優異。1907年,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從天津法政學校畢業後,東渡日本,入讀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1918年1月回到國內,經章士釗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推薦,擔任了北大圖書館主任。
    李大釗在留學三年中,思想發生巨大變化,痛感民族危亡,開始尋求救國之道。1918年冬,他開始參與主編《新青年》,與陳獨秀等人一起創辦了《每周評論》,廣泛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19年7月,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係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篇文章的發表,在全國產生了極大影響,一大批時代青年就是通過學習李大釗的這篇文章,轉而尋求馬克思主義真理。其中有位來自湖南韶山的青年,當時作為北大圖書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經常向圖書館主任李大釗請教,深受其影響和教誨,他就是青年毛澤東。多年之後,正是這位當年北大圖書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作《沁園春。雪》而震撼華夏;正是這位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翻開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
    李大釗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不朽的曆史功勳。就是這樣一位拯救民族於危殆之時革命者,犧牲在軍閥張作霖的絞刑架上。革命道路上的後來者,應當銘記這頁悲壯的曆史!
    我讀過北大季羨林先生《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的散文。先生認為一個人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才能、勤奮和機遇三個條件。他在這篇自傳式的散文中,重點放在談機遇上。季老一生中碰到了六位有教導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師,其中一位就是胡適先生。由此可見季老先生對胡適之敬仰。
    朱自清先生在清華大華寫了篇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季羨林先生在北京大學也寫了篇令人愛不釋手的《清塘荷韻》,都是語言優美、音律和諧、抒懷細膩、品味高尚的散文。這兩篇“荷”文的魅力,如嫦娥奔月,如待月西廂,那樣令人憧憬和陶醉。
    未名湖畔,長眠一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是一部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和黨派色彩,通過親自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寫出的真實報道,得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他永遠是美國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國人民可以信賴的誠摯朋友。
    當代的“畢升”就出在北大。1954年秋,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他畢業後在北大任教,多年之後當了教授,中國兩院院士,他被人們譽為當代“畢升”。他研製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引發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一場技術革命。
    我走在北大的校園裏,走進了曆史的時空隧道。一種新奇的理論,認為“時空隧道”和人類世界不是在同一個時間體係,而是進入了另一套時間體係裏麵,有可能回到遙遠的過去,或到達未來。據說,在“時空隧道”裏,時間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它既可以正轉,也可以倒轉,還可以相對靜止。美國物理學家斯內法克教授認為,在空間存在著許多一般人用眼睛看不到的、然而卻客觀存在的“時空隧道”,曆史上神秘失蹤的人、船、飛機等,實際上是進入了這個神秘的“時空隧道”。有的學者認為,“時空隧道”可能與宇宙中的“黑洞”有關。“黑洞”是人眼睛看不到的吸引力世界,然而卻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時空隧道”。人一旦被吸入“黑洞”中,就什麼知覺也沒有了。當他回到光明世界時隻能回想起被吸入以前的事,而對進入“黑洞”遨遊無論多長時間,他都一概不知。
    走讀在北大,還在繼續。轉過身來,走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的高速公路上,這個英特網任人馳騁,任人翱遊!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