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金華電視  第二章 金華山的電視序幕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84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遼闊坦蕩的金衢盆地間,自東西向逶迤而去的婺江北岸,矗立起浙中第一山,金華山。
    金華山高大巍峨,氣勢磅礴。因其位居金華城北,又名北山。金華山東起義烏,西至蘭溪,綿亙三百餘裏,黛玉群山,峰巒起伏,景象萬千;溪澗、清泉、瀑布、溶洞不計其數。著名山峰有大盤尖、大盤山、西湖峰、九龍崗,海拔高度均在千米之上,依次為一千三百一十點五米、一千二百八十五米、一千二百四十八米和一千二百四十五米。金華山在金衢盆地拔地而起,陡然間聳立於藍天白雲間,相對高度竟達一千一百餘米。每當黎明,第一縷朝陽投射諸峰絕頂,金華人開始新的一天勞作;每當黃昏,落日晚霞盡染山嶺層林,金華人亦將休憩。金華山四時都有著迷人的山色景致。春日山花從山腳至絕頂依次綻放,景色萬千;夏日清涼的山風徐來,盡賞人間愜意;秋日披著輕紗薄霧的層林盡染,分外妖嬈;冬日大盤山峰巔的皚皚白雪和鬆林的霧淞樹掛,堪比北國風光,勝似北國風光。
    北山有部分山體被稱作赤鬆山,於是又有北山是金華山和赤鬆山的合稱的稱謂。山體岩石以流紋岩為主,局部裸露出石灰岩。境內豐富的山泉,對高含量的碳酸鈣曆經億萬年的浸蝕,溶蝕成千奇百怪的溶洞不計其數,尤以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和仙霞洞最為著名。未來也許還會有新的更加新奇的溶洞被發現。名山大川,古往今來傳說甚多。據傳赤鬆山為晉代皇初平,即後人所稱的黃大仙在此得道升仙處。由此,雙龍洞景區成為我國道教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史載,宋代元佑年間婺州大旱,張壽太守祈雨北山,恰逢天隨人願,晴空萬裏轉眼之間競風起雲湧,普降甘霖,從此名聲大振,譽滿東南。千百年來,文人雅士和騷人墨客慕名而來遊覽者,絡繹不絕。毛澤東、朱德、宋慶齡、郭沫若和徐弘祖、鬱達夫、葉聖陶等均曾駐足雙龍。
    出金華蘭溪門至羅店十五裏,沿著蜿蜒的公路入山至雙龍景區洞前又十五裏。經雙龍洞冰壺洞景區遮天蔽日的林間砼道,過鹿田,來到北山林場場部的路程約七裏;由此上山到達西湖峰巔約八裏。這是一條金蘭古道,當年金華蘭溪的山民和商旅由此翻山越嶺來往於兩地。當踏上鬆雜林木遮蔽著的崎嶇金蘭古道,峰回路轉,汗流浹背。半山腰折彎處,山澗小溪流水潺潺,從懸崖衝下陡然成鹿田瀑布。傍有清冽的山泉從石罅中湧出,蹲身捧泉而飲,沁人心脾。跨過山溪的石蹬,爬上七八級石階級,來到翼然懸崖傍山壘石而就的未名亭。亭內兩側橫向安置杉木長凳,駐足小事休憩,俯瞰仰視,鹿田已在足下,仰視壁立,距巔峰尚遠。時有肩挑背負的山民上上下下,上山的都在此入亭歇肩歇腳。在交談中方知他們多為盤前和武平殿山莊上人。山風吹拂,頓感清涼身爽,心曠神怡。又經數個左彎右拐之後,踏入高山草甸區。向右拐經五裏山路到達盤前,又經五裏山路到達武平殿。正麵上行約半裏路,呈現眼前的是在長滿鬆杉雜木的山嶺嗬護下有近千畝的盆地,盆地中央有池水蕩漾,稱西湖澱。掩映在綠蔭叢中的北山林場工區和駐軍營地,背依西湖峰,左右在蒼翠的山嶺拱衛下,顯得分外恬靜和高雅。從林場工區到西湖峰巔的高差還有一百多米,穿過林間獸道,登上一千二百四十八米的西湖峰巔。
    麵南遠眺金華市區,隱隱約約,隻見婺江從東往西飄逸而去,在蘭溪的南門外與從煙霧彌漫處東來的衢江彙於蘭江,往北注入新安江。浙贛鐵路線路橫貫東西,不時隱隱約約傳來汽笛長鳴。多以尖峰相稱的芙蓉峰,正在金華山南麓,時已成為金華山的點綴。
    大盤山和大盤尖雄據於東,與藍天白雲渾然一體。大盤山之陽有山莊數百戶,那就是夏季出產高山蘿卜和蕃茄蔬菜的盤前村,轉過山體那邊就是武平殿。
    西湖峰北麓,叢林密布,一條蜿蜒的金蘭古道,通向山腳的苦竹坑,直抵大塘鎮。遠處煙波浩渺與崇山峻嶺相伴,那就是富春江水庫和嚴子陵釣台遺址所在。
    經西湖峰逶迤西去的連綿山嶺直至九龍崗。九龍崗南麓有九龍和玲瓏岩村,近似桃花園裏人家,再往西延至蘭溪城下。
    從西南方向傳來了飛機的嗡鳴聲,抬頭仰望,飛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十分耀眼,由遠而近穿越頭頂,向東北的杭州方向漸漸遠去。
    自從盤古開天地到如今,雖有無數的騷人墨客為金華山呤詩作畫,旅行家記敘遊記,可謂汗牛充棟,但隻不過都在傳統的窠臼中縱橫而已矣。逝者如斯,直至黃帝紀年六千六百六十九年,公元一九七一年,金華山將為加速現代文明的進程而寫進新篇章。現代文明進程中的一項引人注目的標誌,金華《七一一》廣播電視工程將從這裏拉開序幕。
    當廣播電視的無線電波覆蓋浙中大地,穿越煙波浩渺的新安江水庫,繞越崇山峻嶺到達遙遙相對的黃山的日子,我將向浙中大地上的父老鄉親,向遠在徽州故園的父老鄉親彙報:你們的兒子在新的事業征途中成功了!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