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緣 起 (一篇新聞報道)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63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2003年12月12日北京娛樂信報:發現謎一樣的骸骨,謎一樣的古墓
六盤山腳下,一座古墓中,兩具骸骨。一個側臥,一個微側。“你望著我,我望著你”,雙臂交疊相擁,雙腿交錯重疊,就這樣默默地相擁相視了上千年,演繹著千古絕唱,直到考古人員最近將他們發現。
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郊,考古人員正在清理一座漢代墓,麵對相擁合葬已達1400多年的兩具骸骨,考古人員和民工們浮想聯翩,爭論不休:這兩個曾經鮮活的生命,生前是夫妻、情侶,還是朋友?他們為什麼死後還這樣緊緊相擁、不分不離?
2003年的初冬,固原市原州區的南郊。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正在銀川至武漢高速公路固原段施工沿線進行搶救性發掘。
11月18日,考古人員開始發掘一座貌似普通的古墓。11月23日,當發掘深度達到4米左右時,兩具保存完整、相擁合葬的骸骨意外地出現在人們眼前。
已發掘的墓室中的兩具骸骨靜臥在深深的墓坑裏,骨骼清晰完整,身體側臥,兩人相互麵朝對方,雙臂交疊相擁,雙腿交錯重疊。據專家解釋,兩具骸骨至今能保存完好,主要是由於當地幹燥的地理氣候環境。
初步推測:
墓主人是北朝人,距今約1400年。考古專家介紹說,這座墓葬的型製為洞室墓,有斜坡式墓道,長度近10米。墓葬混雜於已探明的30餘座古墓群中,出土的隨葬品數量很少,隻有五銖錢、陶罐和一個鐵製三足鼎。初步推測墓主人的生活年代處於隋唐時期以前的北朝時期,距今約1400年。
根據大量相關資料獲知,在國內已經發現的眾多合葬墓中,夫妻合葬型的墓室中的死者大多采取平臥姿態,都很“規矩”,像這種相擁相伴型的合葬墓,在國內已發現的古墓中極為罕見。
目前,考古人員已將兩具骸骨妥善轉移安置。由於出土的隨葬品很少,關於墓主人的相關信息,還有待進一步鑒定。
眾說紛紜:
雙人相擁合葬墓見諸報端後,成為寧夏各地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盡管考古專家一再提醒兩具骸骨的身份還未最終確定,但站在他們的墓葬旁,看到他們空空的眼眶‘深情’相對,灰白的肋骨緊貼在一起,仍然讓人仿佛觸摸到他們生死相隨的決心。
寧夏大學的大學生們幾乎眾口一詞,認為這是一對相愛極深的情侶,男方因戰爭、疾病或者自然災害等先亡,女方不能忍受與其分離的痛苦,自殺或者自願陪著男方入葬,相愛到永遠。
考古界的專家們則沒有這樣浪漫,他們首先排除了“殉葬”的可能。曆史上從北朝以後,就全麵廢止了此項製度。雖然現在看來固原市地處偏遠,但當時卻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區域,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殉葬”出現。
清理古墓的民工說,古墓的兩位主人也許是一對逃難夫妻,他們寒冬時節來到六盤山。遇上大雪封山,他們被困在了六盤山中。為了取暖,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就這樣被活活凍死了。當人們發現時,想盡辦法也難以把兩人分開,於是,人們就把他們合葬在一個棺材裏。
在銀川市街頭還流傳一個頗為奇特的演繹版本。一位老者認為,他們是一對外鄉的情侶,死前囑咐當地的朋友將他們合葬,當地居民對他們合葬的形態沒有太多的計較,甚至還可能有人親手將他們擺成相擁的姿態,讓這對死於異鄉的男女不至於太過孤單、淒涼。
寧夏著名考古學家許成介紹說,固原從北朝到隋唐時期,由於“北可出塞外、東可進關東,西可入河西”,因而一直都是重要的軍事、商貿重鎮。整個北朝時期,當地都是由鮮卑等不同的少數民族統治,這一時期是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文化加速融合的重要時段。
寧夏固原地處西安、蘭州、銀川的三角交彙地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戎、羌、匈奴、敕勒、鮮卑、突厥、柔然、黨項、女真、韃靼、回等少數民族和漢族聚居地區。素有“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之稱。此外,固原還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中西方文化曾在這裏碰撞、交彙。魏晉南北朝時期,固原已成為西北乃至中亞民族融彙與進入中原的曆史舞台。
千年的古墓埋葬了兩具相擁的骸骨,也埋葬了他們可能永遠無法揭開的身世之謎,無論是浪漫的猜想還是冷靜的分析,都已經無法判斷哪一個會更接近曆史的真相。他們因何而死,為何合葬,也許將成為一個永無答案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