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散文 餘秋雨:閱讀建議——在高雄中山大學演講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82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各位朋友:
中山大學我一定會來,原因之一是餘光中先生在這裏。我在《山居筆記》後記中曾經寫到,自己的散文集在台灣出版,生怕有幾個人看到,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位與我同姓的先生。今天,居然由他來主持演講會,演講的題目又是讀書,那我就更膽怯了,有誰敢當著餘光中先生的麵大談讀書?
但是報紙已經多次預告,今天又有不少其它城市的朋友遠道趕來,看來隻能硬著頭皮給大家提幾點讀書建議了,請餘光中先生和在座諸位指正。
在中國話裏,上學也叫讀書。今天我們所談的讀書隻指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當然是針對青年學生而言的,但我看到在座又有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青年人的讀書和成年人的讀書在總體上應該是有所區別的,需要分開來討論。當然這種區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青年人在閱讀上已經成年,有些成年人在閱讀上還算青年。
青年人的閱讀
我覺得一個人的最佳讀書狀態大多產生在中年以後,但能不能取得這種狀態則取決於青年時期的準備。
中年以後的讀書可以隨心所欲,而在青年時期卻不能過於隨意,需要接受一些過來人的指點。我大概也能算作一個過來人,因此可以和同學們隨便談談。
一、盡早把閱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麼今後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
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隻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曆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意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曆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穀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麵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黃山穀認為要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
隻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能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後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產生偏差,誤以為是出身、財富、文憑、機運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實曆盡滄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
二、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閱讀專業書籍當然必要,但主要為了今後職業的需要。魯迅說:“這樣的讀書,和木斧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讀書雜談》)
諸位報考大學的時候,剛剛從中學出來,都還不到二十歲吧,大人們還習慣於把我們稱作孩子,青春的生命那麼可愛又那麼具有可塑性,卻一下子被澆注在某個專業的模坯裏直至終老,真是於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於它的彈性。大學時代的生命彈性,除了運動和娛樂,更重要的體現為對世界整體的自由接納和自主反應,這當然是超越專業的。
現在很多所大學都發現了學生隻沉陷於專業的弊病,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作為一門課程,即便通識教育也保留著某種難於克服的狹隘性和被動性。因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課外閱讀不可缺少。
更何況,時代的發展使每門專業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都很難學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墊底
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因此先要做一點墊底的工作。
墊什麼樣的底,就會建什麼樣的樓。因此盡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但時間不多,要尋找一種省儉方式。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有些青年人對名著有一種逆反心理,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開,這是孩子氣的舉動。名著不管是不是夠格,總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我們可以不在乎名著,卻不可以不在乎時間和空間。一部似乎並不怎麼樣的作品居然被時間和空間首肯,這本身就是一個極有文化深度的懸念,光憑著這個懸念也值得去讀一讀。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複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生嚴重障礙。
名著和其它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們好像軍事上的製高點,占領了它們,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話下了。對於專業之外的文化領地,我們沒有時間去一寸一寸占領,收取幾個製高點就可以了。
對於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個時間隻能死啃一本,附帶著集中閱讀與它有關的書籍,務必把這個製高點完全占領。這是一個似慢實快的辦法。書桌上不堆放多種類別的書,更不要擺出博覽群書的派頭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讀,到頭來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滿地狼籍卻食不果腹。應該反過來,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氣穩地反複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麼用不了多久,你的學問規模就影影綽綽地成型了。
有人認為,名著總是艱深的,不如讀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其實,第一流的作品由於邏輯比較清晰、表述比較果斷、個性比較鮮明、形態比較優美,閱讀起來不見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費力。即使費點力,因你內心深知其足可一以當十,也會感到值得。
那麼,如何確認名著呢?這就需要尋求幫助了。過去很多大學者都為青年人開列過“必讀書目”,但他們既要顧及各門學問的完整性,又要顧及青年人的多種層麵和多種可能,總是把書目開得太長。“必讀書目”其實變成了“重要書目”,可能一輩子也讀不完。
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更有針對性的小書目。是否有針對性決定於書目開列者對閱讀者的了解程度。青年學生不妨找自己信賴的師長作一些必讀書目方麵的交談,交談中要把自己的興趣、欠缺和已讀過的名著告訴師長,以求獲得有效的指導。
四、名著讀不下去也可以暫時放下
即便是一位熟悉的師長很有針對性地為我們開了一份必讀書目,書目裏的名著也有讀不下去的時候。
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麼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說暫時無緣。
再有針對性的書目也隻考慮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無法考慮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謂可能,不是指閱讀能力,而是指興奮係統,這是你的生命秘密,別人誰也不會清楚。
閱讀是對外部世界的開發,也是對自己生命的開發。開發生命並不是重塑生命,我們的生命並不太壞,沒有必要打碎了重塑。任何開發都應該順應著地理地脈,開發生命也是同樣,硬撬硬鑿會傷筋動骨。如果某個領域的幾部代表性名著都讀不下去,那就證明你與那個領域整體無緣,想開一點,整體放棄。也許幾年後突然讀得下去了,說明當初的無緣是短暫現象。但暫時現象也是真實的,不可為幾年後的可能而硬來。
茫茫書海,真正與你有緣的隻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屬於你的也隻是不多的幾十本。有不少名著屬於有緣無緣之間,那也不妨一讀,因為知道的範圍總應該大於熟悉的範圍,熟悉的範圍總應該大於擁有的範圍。隻要有時間,算不上名著的多種書籍也不妨廣泛地瀏覽一下,那裏也會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東西。名著是基礎,但不是封閉我們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