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官行騙案:中國人為什麼熱衷當官(三)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6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三
人人熱衷做官,官場必然膨脹。唐太宗用一個詞形象地總結了官場膨脹的惡果:十羊九牧。十隻羊竟然需要九個牧人,對羊來說是多麼沉重的監管啊,整個牧場又怎麼能興旺發達?
明末清初的名士侯方域曾在《壯悔堂文集》中從賦役角度分析官員膨脹的惡果:百姓要承擔賦稅,進學校讀書就可以免除,當吏胥也可以免除。免除的結果是什麼呢?十個人中逃避掉一人,就要把那個人逃避的份額加於剩下的九人。百人中逃避掉十人,就要將那十人的份額加於剩下的九十人。如此惡性循環,老百姓的壓力越來越大。百姓進入官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難以禁止。於是,天下的生員和胥吏漸漸增多,百姓漸漸減少。開始還是學校學生和胥吏把壓力加在百姓頭上,後來就是百姓和百姓惡性競爭了。曆史學家吳思將之稱為“淘汰良民定律”。在人人熱衷官場的時代,良民隻有三種出路:或者擠入官吏隊伍,或者死於溝壑,或者淪為盜賊。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著名實業家、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在1948年批評中國的教育說:“我們國家之所以弄到今天全無辦法,情勢非常可怕,就是因為這種讀書人太多了!在農村,本來可在田裏做莊稼的小孩,讀了書就不能做莊稼了,往哪裏去?到都市,到政府機關去。此外便無事可做了。在都市,商店裏的小孩,本可做生意的,讀了書也不能守商店了,往哪裏去?往更大的都市,還是往政府機關去。在工廠,工人的小孩,讀了書,還是不得當工人了,往哪裏去?如無更多的銀行、公司,還是到政府機關去。目前我國每年中學畢業的學生以十萬計,大學畢業的也以萬計,讀書人年年加多,政府機關的人也年年加多。如果一國人口,全讀了書,豈不全是公務員,會沒有一個老百姓了?”
西方政治學理論認為,政府的產生是百姓為了保護財產和安全,通過契約的形式將部分權力授予政府。在本質上,政府來源於百姓,要為百姓服務,也就是中國俗語說的: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所以當官場中人以滿足自身享受和發展為目的時,當官就異化成了一個行業、一口飯碗,背離了建立官場的原始目的。
而一個社會,人人都去當官,而不是直接投入創造財富的活動,全社會的財富積累和社會的活力便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