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南去之行(3--陝西的幹旱和窯洞)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74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次日,火車在7:05到達陝西寶雞,車在這裏停留了二十分鍾,車廂內有人已經早早的起床,坐在窗旁望著窗外。
車經過陝西,這裏的環境已經變得更四川完全不一樣了,火車所經之地,大多是平坦的平原,但從車廂兩邊的窗戶有能看到平坦土地兩頭的山體。火車估計是從平坦開闊的土地中間穿過,軌道兩邊是種著矮小玉米的大塊土地,靠近山體的位置是人們居住的房屋。過了寶雞,這裏的人們似乎還是比較富裕,大家都蓋著樣式相同的兩三層的樓房,各戶之間還有平坦整潔的水泥路,而連接軌道兩邊的同樣是修得大小相同的水泥路。
從寶雞到西安,軌道兩旁都是寬闊的玉米地,這裏黃色的泥土顯得極為的幹燥,地裏的玉米都矮小,色澤也帶上一點黃色。大片的玉米地種植得很有序,有機器勞作的痕跡。有人說,這裏不愧是聞名中外的黃土高原,所有的泥土都是黃色,這裏幹燥,少雨,看著這樣幹燥的土地,坐在火車裏的眾人都覺得自己也跟著口渴起來,坐在車內,不斷的喝著水。
途徑這一片地區,大家明顯的感覺到,越往河南方向前行,周圍的人民越加的貧窮,先前整潔的水泥道到後麵成了雜亂的泥巴路,寶雞附近的三層樓房,到洛陽附近成了解放前的窯洞,種植的玉米變得更加的矮小幹瘦。大家不由而同的感概,這裏太窮了。
從小生在南方,不怎麼缺少水的四川,對於陝西的幹旱以及遠古似的窯洞,大家除了感歎,還充滿了好奇。這裏完全看不出下雨的痕跡,還有那一個個仍在使用的窯洞。
現在都2010年了,改革開放都三十年,我國的GDP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怎麼還有這麼多的人住窯洞啊?
這裏所看到的窯洞跟初中、高中地理書上介紹陝北窯洞的情況完全一樣,窯洞開在落差大的山坡底部,弓弧狀的門,外麵的門開的極高,估計有兩米多,門上開有一個窗,用木頭支撐著,窗旁邊是僅僅能過一人的門,有的人在門前掛起了簾子。
一戶人家通常會在同一地點附近開三四個窯洞,山體開弓弧的部位被普遍的鑲上了磚塊,窯洞外麵有圍牆將這開出的窯洞圍成了一個院落,這樣就成了一戶人家。一般的窯洞院牆周圍都被種上了樹木,因為是山部的底部,這裏大多也是溝壑的形成地,溝壑裏不知是人為還是自然的長著一些樹木、野草,這樣樹木野草就成了窯洞的保護神,這使得大多的窯洞都保存的相對較為完好。
柯穎在想,為什麼鐵路都修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人在住窯洞,難道鐵路興建至今,還不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嗎?
更何況,這還是一跳相當繁忙的鐵路幹線!
當地似乎也沒什麼特色的產品,所過之處,窯洞仍僅僅作為當地的居住房屋,開發成旅遊景點的意識絲毫不見,而這裏的交通道路,除了泥路,很少能見到水泥路或是油路,這裏似乎立著這樣一塊告示牌:此處不通車!
如此偌大的一片區域,好一點的公路竟然找不到!這即使在四川一些貧瘠的地區也很難找到!至少四川再貧瘠的地區它也有國道、省道、縣道!還是難道火車所經之地,都是一個鄉、一個村的範圍?
有同學笑著開玩笑道:“以後你就來滋潤這裏吧!”
“一個人的力量猶如杯水車薪,完全不行,所謂發展還是要靠當地人們,當地的政府。”
西北的幹旱舉國皆知,陝西也如同身在沙漠中,它渴望著雨水的滋潤。
從早上起床之後,柯穎也不暈車了,吃完自帶的食物做早餐後,柯穎坐到窗戶旁邊,獨自觀察著外麵的一切。作為農村孩子出身的柯穎,看到陝西所種植的玉米,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心裏泛著淡淡的苦澀。
六月十多號,學校曾經放假,柯穎回家時正值農忙,爸媽正給地裏的玉米上水上肥,柯穎也幫著做了,她清楚的知曉著自己村的玉米與這裏所看到的玉米的差別。家鄉的玉米是早在3月就開始種了,到現在,已經長得肥大翠綠,達到兩米高了,長了玉米個,掛上了紅蓄了,到處是翠綠的一片,風吹起時,還能綠翻浪。可這邊看到的玉米,長得還不到半米高,葉子帶黃不說,還卷在了一起,玉米主幹也瘦小,像沒營養的孩童,麵黃枯瘦的。
柯穎似乎有點明白了西北農民的貧窮,在柯穎家鄉也有這樣的:靠天吃飯。天公不作美,這些以地為生的農民要怎麼富?
農民富不富,在農村,最直接體現在住的房屋上,不管是南北方,還是東西部,農民有了錢,都喜歡把自家的房子改成好一點的房子,誰願意一年四季都住茅草房,蹲窯洞啊,好房子住著也舒心啊!
可這裏的幹旱讓人們心有計而力不足,柯穎似乎也明白了西北人對水所抱有的珍貴態度了。
水是生命之本。
水是他們的希望。
成就夢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