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  家鄉的端午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92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  歐陽修  《漁家傲》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剛起床,就看到院子門口挺了一把艾草與菖蒲,不用問,準是婆婆從菜場買來避邪的,這是我們家的老傳統了。  
一說到端午節,最要說的當然是粽子,她就象古代少女把自己如玉的身體裹得嚴嚴實實,仿佛不解風情但卻時時透出迷人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前一天,父親便坐在堂中間,麵前放一個大木盆,盆裏用清水泡著幾打粽葉,盆旁邊是滿滿一籮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父親包粽子是行家裏手,速度快且形狀漂亮,每每看到他用剪子把粽葉端頭一剪,然後隨手把粽葉一彎,成一個小尖喇叭狀後用手裝上米,把粽葉從後往前繞一圈後,再添上一片葉子,然後再裝米,用單筷把米戳戳緊,再添米,直到裝不下為止,然後把新添的葉子與先前的葉子一起繞過去裹好,再一手拿著粽子,一手拿著白色的鞋底線,一端用牙咬住,一端把粽子纏緊,紮好後折掉葉尖,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父親通常是四個粽子紮在一起,這樣,一頓飯的功夫,藍子裏便裝滿了一串串的小腳粽子。如果米不多了,粽葉還多,父親就會換個花樣,包個菱角種子讓我和弟弟玩耍。有時候我也想學著包一個,但每次都是以把粽葉弄得破爛不堪而收終。至今我還是不會包,一直下決心要學著包,先生說現在超市都有現成的賣,還要學包這個做什麼。我說就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想,所以才要學,不然到了我們老的時候,都沒人會包了,那韓國人搶著申請的文化遺產真要成了他們的了,寫到這裏還是要鄙視自己一下,今年的端午節都過了,才想起這個問題,早幹嘛去了,等到明年這天不會又忘了才好。  
關於粽子的吃法,最常見的就是用筷子一戳,沾上糖,一口咬掉鮮嫩的粽腳,這是在家裏比較斯文的一種吃法了,有村野之夫,出門幹活,隨手帶一兩個粽子,包點糖,幹活累時,便剝開粽子,一邊吃一邊剝,這種吃法也有趣得緊。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書裏描繪古代宮廷粽子的吃法,光看那寫的,不用吃,先自流了一地的口水了:先把涼透了的白米粽子用快刀切成薄片,放在白玉盤中,灑上綿白糖,待糖溶化後放到冰窖裏,到了晚上,那些個皇親貴族們便坐在花園裏,當然這時沒有月亮,不過無妨,宮廷裏有的是燈,在燈光下,那些粽子顯得更為潔瑩如玉,用銀針挑起一個,放到嘴裏,一片冰涼,卻是甜而不膩,這種吃法在古代想是普通老百姓無法享受得起,放在如今倒是不難了,家家都可以有古代宮廷的吃法呢。
  
接下來再說那五彩絲線了,蘇軾有:“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的句子,這兒的芳蘭與歐陽修的“正是浴蘭時節動”中的蘭一樣並不是我們常說的蘭花,而是一種名叫佩蘭的中藥,每到端午,用煮過佩蘭的水洗澡,然後在手臂上纏上五彩絲線,小孩子的脖子上還要掛一些裝了中藥草的小香囊或者小老虎背背用來避邪。記得兒時每次係那五彩線時,母親都叮囑我不要隨意剪掉,一定要等到七夕這天早上,方可剪下來扔到房頂上,等喜鵲來銜到天上去為牛郎織女搭彩橋。可我小時候哪裏知道這些,管它什麼七夕八夕的,戴不了一個月,顏色一褪便嫌難看,於是偷偷地剪掉扔了。  
至於喝雄黃酒的習俗,我們這一帶倒是沒有,如果不是看了《白蛇傳》,還真不知道端午要喝雄黃酒呢。長大以後倒是有機會喝過一次雄黃酒,感覺那味道就同花雕酒差不多,想來這雄黃酒也是浙江一帶人的最愛了。
印象中的端午,午餐特別豐盛,戶戶都要有五紅才行,最普通的是:莧菜,鹹鴨蛋,燒大龍蝦(小時候應該是河蝦),再來一個紅燒魚,紅燒肉什麼的,為什麼非要五樣紅,可能是與午諧音吧。鹹鴨蛋真正到了午餐時卻是不吃的,一般一大早起來,幾乎每個小孩子都會在胸前掛一個自己編的七彩蛋網,那鹹鴨蛋放在裏麵晃來晃去,時不時地與小夥伴們聚到一起比誰的大,比來比去,不自覺中就把蛋剝掉吃了。  
對於賽龍舟這樣的娛樂節目,打小我也就隻是聽說或從年畫中看過,從沒見過現場的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原因隻有一個,我們這裏是丘陵地區,最大的也就是人工挑挖的小水塘,小木盆放上去劃幾下就到了對岸了,哪裏看到賽龍舟賽呢,至於那據說是秦淮河源頭的護城河,從來就沒見過有船行過,現在也隻是偶爾見到漁人看似悠閑地撒著網。
最後要說的就是菖蒲了,文中開頭就提到過,我們這裏習慣把菖蒲與艾草綁在一起插在門頭,用來避蟲邪與毒邪。舊時就有:“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穀;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說菖蒲避毒邪,印象最深的要算是非典時期,那本不值錢的菖蒲一下子金貴起來,家家戶戶都用一個小水桶裝了菖蒲放在臥室裏驅毒,至於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奇,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那菖蒲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味倒是沁人心脾。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